① 如何判斷血培養或導管培養出的是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
如何判斷血培養或導管培養出的是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
當機體任何一個器官和部位內嚴重感染時容,並導致細菌感染進入血液導致敗血症時,進行血液細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簡而言之,就是血液培養。
1.早期診斷細菌是否進入血液,防止敗血症。
2.血液中一旦檢測有細菌生長,應准確分析是哪種細菌,同時作抗生素敏感實驗,以便指導醫生准確使用抗生素。
3.監控血液中抗生素濃度及細菌殺死情況。
② picc導管經常回血怎麼回事
1 首先是置管多少天,如果在24小時以內即屬於正常現象,只要給予加壓專包紮或用冰屬袋進行壓迫半小時即可止血。
2 如果在24小時後出血即與固定有關,肘下置管會造成穿刺點來回進出,出血會增加。建議使用思樂扣。
3 盲穿也會增加出血,建議使用微擦管鞘為患者置管以減少對血管的損傷。
③ 與導管相關的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個要素──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態和靜脈內膜回損傷,至答今仍為血管外科界所公認。絕大多數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靜脈,這與下肢靜脈的解剖及功能有密切關系:下肢靜脈具有較多的靜脈瓣,人體站立或坐位時,下肢的靜脈壓遠高出身體其他部位。下肢靜脈迴流端賴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泵"的作用,因此,站立和坐位時,下肢靜脈血迴流較緩慢。當無明顯的靜脈內膜損害時血栓形成常常發生在靜脈瓣膜袋裡。血栓與血管壁無緊密粘連,易於脫落並可導致肺栓塞。 70%的下肢血流經深靜脈流回心臟,30%經淺靜脈(大隱、小隱靜脈)。淺靜脈在大腿根部流入深靜脈(股靜脈)。因此,髂靜脈、股靜脈內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流阻塞後淺靜脈將擴張,血流增加,以補償深靜脈的血流阻塞。於是出現大隱靜脈曲張及患肢可凹性水腫。血栓形成在奈靜脈者,小腿部肌肉壓痛明顯,前足急劇背屈時,誘發小腿肌肉深部疼痛(霍曼斯氏征)。
④ 血管相關的院內感染的診斷標准
A臨床診斷:
1.血管性介入,體溫高於38℃,穿刺部位有壓痛,未發現其他原回因。
2.穿刺部答位有膿液排出,或出現蜂窩組織炎。
3.沿血管導管的皮下出現疼痛性彌散性紅斑,未發現其他原因。
三條符合一條或以上即可診斷。
B病原體診斷:培養分離出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
⑤ 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常見病原菌有哪些
血管內導管來相關感染常見病原菌自有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的患者出現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並伴有發熱(>38℃)、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
(5)血導管感染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預防: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
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並戴無菌手套後,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⑥ 血管通路感染發生率為什麼是發生例數/導管日
進行血液透析抄首先要建立血管通路,將動脈血引入透析器,經透析器後,凈化了的血由靜脈端回至體內,1960年Brecia,Cimino通過皮下動靜脈吻合術,使靜脈動脈化,製成皮下動靜脈內瘺,為長期透析開辟了通路,目前,慢性透析仍以橈動、靜脈內瘺為主要通路,經皮股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及頸靜脈穿剌留置導管已成為誘導透析和急診透析的主要通路。理想的血管通路應具有以下條件:1.血流量要達到100~300ml/min,以保證有效透析。2.可反復使用,操作簡單,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小。3.安全不易發生血栓、感染、破裂、等合並症,對患者心臟負擔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