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應急預案演練包括哪些內容
(1)總則:說明編制預案的目的、工作原則、編制依據、適用范圍等。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明確各組織機構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以突發事故應急響應全過程為主線,明確事故發生、報警、響應、結束、善後處理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與協作部門;以應急准備及保障機構為支線,明確各參與部門的職責。
(3)預警和預防機制:包括信息監測與報告,預警預防行動,預警支持系統,預警級別及發布(建議分為四級預警)。
(4)應急響應:包括分級響應程序(原則上按一般、較大、重大、特別重大四級啟動相應預案),信息共享和處理,通訊,指揮和協調,緊急處置,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群眾的安全防護,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事故調查分析、檢測與後果評估,新聞報道,應急結束等11個要素。
(5)後期處置:包括善後處置、社會救助、保險、事故調查報告和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與信息保障,應急支援與裝備保障,技術儲備與保障,宣傳、培訓和演習,監督檢查等。
(7)附則:包括有關術語、定義,預案管理與更新,國際溝通與協作,獎勵與責任,制定與解釋部門,預案實施或生效時間等。
(8)附錄:包括相關的應急預案、預案總體目錄、分預案目錄、各種規范化格式文本,相關機構和人員通訊錄等。
(1)應急預案演練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檢驗預案。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查找應急預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備。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檢查對突發火災事故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發現不足並及時予以調整補充,做好應急准備工作。
(3)鍛煉隊伍。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增強演練組織單位、參與單位和人員等對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應急處置能力。
(4)磨合機制。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進一步明確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職責任務,理順工作關系,完善應急機制。
(5)科普宣教。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普及應急知識,提高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等災害應對能力。
❷ 專項預案演練與現場處置方案演練區別
這個你在寫應急預案的時候就要明確的。
從你的字面意思「綜合應急預案演練和專項應回急預案演練每年進行一次答,現場處置方案每半年進行一次」來理解,就是綜合應急預案肯定是每年演練一次,4個專項預案可以每年選取一個進行演練即合規,7個現場處置方案每半年選取一個演練也一樣。
你這個寫法是比較符合許多企業實際的,畢竟正兒八經的有效地演練是需要時間策劃和沉澱的。如果每個專項預案都要每年演練,估計沒有基礎的企業還是很困難的,或者純屬走過場。
還有,我建議不要把現場處置方案的演練頻次寫死,畢竟現場處置方案是專項預案的下延。有些人士認為現場處置方案的演練也演練了專項預案(部分)。
千言萬語,為了合規不管如何理解和操作,演練實效才是第一重要的,每次演練一定要起到作用。
❸ 應急預案演練和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什麼能力
應急預案演練和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員工的安全,科學的思維以及對應急事件的有效處理。
❹ 應急預案的演練一般包括以下哪些步驟
應急預案的演練復一般包括以制下步驟:
一、桌面演練:
1、演練活動主要是圍繞對所提出問題進行討論。
2、由總策劃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部署引入一個或若干個問題。
3、參演人員根據應急預案及有關規定,討論應採取的行動。
二、功能演練:
1、在應急指揮中心或現場指揮部舉行,並可同時開展現場演練。
2、調用有限的應急設備。
3、演練完成後,除採取口頭評論形式外,還應向地方提交有關演練活動的書面匯報,提出改進建議。
三、全面演練:
1、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進行檢驗,以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的能力和相互協調的能力。
2、調用更多的應急人員和資源,進行實戰性演練,可採取互動式方式進行,一般持續幾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3、演練完成後,除採取口頭評論外,應提交正式的書面報告。
(4)應急預案演練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應急演練的組織者或策劃者在確定採取哪種類型的演練方法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應急預案和響應程序制定工作的進展情況。
2、本轄區面臨風險的性質和大小。
3、本轄區現有應急響應能力。
4、應急演練成本及資金籌措狀況。
5、有關政府部門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