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為創業創新服務做什麼活動方案
1、從中街附近復的大悅城車制站坐150路,在亞泰花園車站下車即是。要是找不到大悅城車站,可以在中街車站坐257路,在第二十七中學車站原地換乘150路。但是257路車隔較大,通常在15-20分鍾左右,請耐心等候。
2、從沈陽師范大學坐236路,在終點沈陽北站車站換乘333路,在區政府車站下車。下車之後前行即是。因333路不能刷公交卡,票價也略貴於市內公交。要是想坐刷卡線路,就在沈陽師范大學車站坐178路,在長客總站車站下車。下車之後在車後面的交通崗右轉,在醫大四院對面的長客總站車站坐113路,在第二十七中學車站原地換乘150路。
地圖中的點A附近即是世紀路15號。
⑵ 創新創業培訓班可以有那些娛樂活動
現在是技術時代,有技術就一定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沒技術連工作都找不到。學技術,可以學廚師,現在大家都認可廚師這個職業,工作穩定,工資高,最主要的是不會失業,而且川菜很熱門,挺好的。
⑶ 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講座,想問一些有什麼好的活動形式
(一)發揮共青團文化育人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
1、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弘揚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唱響主旋律,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通過組織「科技文化藝術節」、「青年創業論壇」、「校園營銷精英挑戰賽」等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使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成為校園文化、校園精神的重要內容。
2、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創新創業價值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與最初的職業指導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導學生選擇職業或就業,而是重在以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和職業觀引導學生,讓他們能從社會需要出發,結合自己的特點,掌握合理選擇職業方向的能力。生涯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追求以創新創業為自我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創新創業價值目標。
(二)搭建創新創業素質訓練平台,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1、以科技競賽為抓手,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意識。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是高校共青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立足點,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興趣的有效途徑,並在工作實踐中形成了體系。南通大學就逐步形成了「3+3+X」的多級競賽體系。第一個「3」是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青年創意創業計劃大賽等3 個在全國影響較大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科技創新創業類競賽;第二個「3」是指南通大學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園營銷精英挑戰賽;「X」是指除上述3 個主要競賽以外,有選擇性參加的競賽,如電子設計競賽、電子商務競賽等不具有普遍
意義的競賽。在競賽過程中推動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情趣,增強青年學生的創業主動性。
2、以社會實踐為依託,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共青團通過組織暑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堅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力爭在實踐中不斷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強化創業內驅力。在高年級團員青年中開展「學業、就業、創業、事業」為主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創新創業培訓,鍛煉其執行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為他們將來有效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以勤工助學為紐帶,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動力。隨著高校勤工助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從事經營型、管理型勤工助學工作,甚至有部分同學從事科研型勤工
助學工作,創辦勤工助學企業,提前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參與勤工助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精神和提升創業動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學生通過參與「智力型」、「管理型」、「經營型」、「服務型」等類型的勤工助學活動,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知識能力,不斷推陳出新,創造性地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敢於和願意承擔風險,嘗試做一些具有創新性質的事情,感受創業的艱難和快樂,在這過程中,創新創業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創新動力在不斷實踐中得到增強。
(三)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1、建立一支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團,加強對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指導。一方面,通過集中培訓,使教師了解創業教育、具備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在一些實踐結合密切的學科中,通過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活動,讓教師深入高新技術企業,體驗創業過程,積攢創業案例,豐富創業教學經驗。高校在政策上鼓勵有能力的教師進行創業,成就一批創業者兼學者,同時在政策上也吸引成功的創業者成為高校教師。在師資隊伍的結構上,學習美國的經驗,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相搭配,主動吸納社會優秀青年企業家、青年創業成功人士、政府官員成功的企業家作為兼職教師給學生開設課程,這樣既彌補了高校創業教育教師數量的不足,也實現了創業教師個性、能力、學識和經驗的互補,優化了師資結構。
2、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戰技能。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還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軟硬環境,組建堅實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訓練基地。其一是共青團組織主動
與企業聯姻,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以校企聯合的模式,創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訓練基地,實行「真項目、真操作、真環境」的見習模式,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其二是共青團組織牽頭建立創新創業基金會、創新創業協會等組織機構,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戰演習場所,以項目化的運作手段,保證學生實踐訓練活動的開展,促進大學生與創業企業、創業者建立互動關系,體驗創業過程, 開展創業實踐, 提升創業企業的運行管理能力。其三是通過其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參與科研,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平台,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將來的創新創業積累有益經驗。
3、培育一群團員青年創新創業典型,打造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完善創新創業激勵和扶持機制,積極籌措資金,通過「青年成才發展基金」、小額擔保貸款等渠道,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促動機制,促進學生的職業自立,塑造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向縱深發展,培育出一批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逐步提升大學生整體創新創業的水平。
⑷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方案怎麼寫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和《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精神,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根據「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總體安排,我廳決定啟動實施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現制定如下實施辦法:一、實施目的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二、立項原則1. 注重過程參與。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的實施更加註重實踐創新研究過程。引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實驗實訓、組建實驗實訓設備、實施實驗實訓、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組織實施能力。2. 注重實踐創新。鼓勵學生結合學科專業,從自身所長與興趣出發,積極參與實驗實踐活動,在探索、研究、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3. 注重切實可行。訓練計劃重點資助思路新穎、目標明確、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可靠的項目。三、資助對象訓練項目申請人為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的本、專科學生個人或創新團隊,項目主持人不超過2人。訓練項目不限學科專業,根據學生興趣在一定范圍選題。四、選題范圍1. 有關教師科研與技術開發(服務)課題中的子項目;2. 開放實驗室、實訓或實習基地中的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與訓練項目;3. 發明、創作、設計等製作項目;4. 專業性研究及創新項目,創業計劃與職業規劃創新項目;5. 社會調查項目;6. 其他有研究與實踐價值的項目。五、立項數量建設三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實施體系,省級項目從校級項目中遴選產生,國家項目從省級項目中擇優推薦。從2007年至2010年,每年組織一次遴選。以項目管理的形式,資助在校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實訓,共資助5000個項目(包括個人項目和團隊項目),其中本科3000項,高職高專2000項。六、申報基本條件1. 申請人品學兼優,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研究探索精神,善於獨立思考,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與能力。2. 指導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負責全程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創新訓練。鼓勵行業、企業一線專家擔任指導教師。3. 學校能免費提供學生實踐創新訓練所需的實驗實訓場地和儀器設備,支持學生完成訓練項目。4. 學校有專人負責組織協調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活動,匹配經費到位,配套扶持政策完善,能夠為學生實施訓練項目創造良好的環境。5. 優先考慮跨學校、跨院系、跨專業、跨年級組建創新團隊申報的項目。6. 同一學生五年內不能重復申報同一題目的項目。七、組織管理1.項目申報:以學校為單位,從校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擇優推薦申報省立項資助項目。2.評審立項:省教育廳在學校申報、專家評審、公示監督的基礎上,正式確立省立項項目,同時從中擇優遴選推薦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3.過程管理:訓練項目由學校具體負責組織管理,項目建設周期為1~2年,個別綜合性團隊項目建設周期可適當延長1年。省教育廳建立「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網上交流平台」,適時監督項目實施情況,加強學生間的學習交流。4.驗收考核:訓練項目結束後,由學校組織項目驗收,並將驗收結果和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成果精粹(每個項目3000字左右)報省教育廳。省教育廳將擇優匯總,推廣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