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領導植樹為什麼要戴鞋套是為了環保還是為了安全求解。。。。。。
為了不把幾千塊錢一雙的鞋弄臟
『貳』 植樹時,樹苗距離11萬伏高壓線的安全距離是多少
10米,要保證樹木長大後在颶風情況下,樹枝的最大擺幅距離110kv高壓線路3米以上
希望能夠幫到你了
『叄』 植樹造林單位在光伏場區施工怎麼寫安全管理協議
1、乙方在施工期間必須遵守甲方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內和上級勞動保護、安全容生產主管部門頒發的有關安全生產、質量控制、文明施工、環境保護、森林防火等工作的政策、方針,嚴格執行有關建築安全施工管理條例及勞動保護法規、條例的規定。
2、乙方應有完善的安全管理組織機構,主抓安全生產的領導,各級專(兼)職安全員,都應熟知各種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並建立特種作業人員的審證考核制度及各級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和定期安全檢查制度。
『肆』 電壓等級10kv線路下植樹的安全距離是多少
線路下方禁止種樹,以為樹會長高,不能種的
以上圖片可以參考一下
『伍』 服用丸山植樹斷糖安全嗎
看了下斷糖的成分,不是什麼葯品,就是美容飲品,所以是可以安全飲用。
『陸』 2道題目信息安全題目
1
然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提倡綠色消費,增強環境意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當代發展,又要後代幸福」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對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影響。下面我們簡要的論述一下這方面的關系。
一,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引發自然災害,給經濟帶來直接的重大損失。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遵循經濟的客觀規律。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重大的洪澇災害,雪災旱災等等很多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結果。而這些災害除了給災區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之外,毫無疑問會直接導致災區經濟受損,生產受阻,流通受阻,進而導致供需不平衡,經濟的不穩定。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否則自然對我們的報復會遠遠大於我們從自然中的獲利。我們損失的將遠遠大於我們所得到的。
二,經濟的發展依賴環境能夠提供的資源,同時環境容量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對於能源的需求是大家眾所周知的,經濟要持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對環境進行保護,合理地利用資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也存在很大地影響,「環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環境消納污染物能力的指標,它是一個直接關系或者說是制約經濟社會特別是工業發展的指標。同時,自然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要通過人工治理恢復其生態功能則將付出大於收益幾十、幾百倍的代價,而有的環境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則將永遠難以恢復。
三,中國環境問題導致了國外的壓力,引起其他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的抵制,進而造成出口損失。如果不注意環境保護,也會引來很多發達國家的抗議,中國由此面臨的國際政治壓力也會加大,而政治會進一步影響經濟。為了經濟的長足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中國也必須對環境問題加以注意。
四,經濟發展依賴能源,未來的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開發中清潔的無污染的生物能將占很大的部分。已經被應用於實際的微生物發酵技術給工業和能源方面帶來了很大的福音。未來的生物能開發中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將會起決定性作用。未來的競爭是生命科學的競爭,生物多樣性 是我們的基因庫,是經濟增長的法寶。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環境保護,在未來經濟發展中佔住有利地位。
五,人才是21世紀最可貴的資源。而環境問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疾病傳播,瘟疫蔓延…..等等環境問題造成了很多人的重病和死亡。在沒有一個良好的身體做保證的情況下,人才從何而來呢?人才怎麼能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生產,管理和科研上呢?經濟發展該指望誰呢?要發展經濟我們需要人才,然而當環境污染達到這樣的程度,我們連畸形兒的出生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怎麼去培養人才,創造人才呢?經濟對於人才的需要也決定了我們必須注意環境的保護。
綜上所述,環境對於經濟的發展很有影響,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不僅僅要看GDP更要關注綠色GDP。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當深刻銘記環境對於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注重環保是必需的,雖然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這個成本跟先破化環境再去治理環境相比要低得多,這個成本跟破環境後造成的嚴重後果相比低得太多。如果我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重視環保,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健康,也為了我們的經濟發展。
2
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所採取的措施
中國積極推進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植樹造林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國政府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和專項規劃,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
1,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2007年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興行業發展的政策。旅遊、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2,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2007年發布高技術產業、電子商務和信息產業等領域的「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完善促進數字電視、軟體和集成電路、生物產業等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新興產業。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振興裝備製造業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取得長足進展。
3,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07年發布13個行業「十一五」淘汰落後產能分地區、分年度計劃。2007年關停小火電機組1438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659萬噸、落後煉鋼產能3747萬噸、落後水泥5200萬噸,關閉了2000多家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和一批污染嚴重的化工、印染企業,累計關閉各類小煤礦1.12萬處。
4,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出台新開工項目管理的相關政策規定,相繼制定發布了高耗能行業市場准入標准,提高節能環保准入門檻,採取調整出口退稅、關稅等措施,抑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產品出口。高耗能行業增速呈逐步回落趨勢。
二,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節約問題,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方針。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10年)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並作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
1,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務院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節能減排工作。
2,建立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明確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企業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3,加快實施重點節能工程。2006年國家利用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節能重點項目111個,形成1010萬噸標准煤的節能能力。2007年國家利用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以及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重點節能工程項目681個,形成2550萬噸標准煤的節能能力;各級地方政府引導的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形成6000多萬噸標准煤的節能能力。2006—2010年,通過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可形成約2.4億噸標准煤的節能能力。採用財政補貼推廣使用節能燈5000萬只的任務已在各地組織實施,近三年將推廣使用節能燈1.5億只以上。
4,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推動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公告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啟動重點耗能企業能效水平對標活動。積極推廣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築和綠色建築,新建建築嚴格執行強制性節能標准,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5億平方米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任務分解到了各地區,在24個省市啟動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節能監管體系試點工作。繼續完善和嚴格執行機動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准。中央國家機關開展了空調、照明、鍋爐系統節能診斷和改造,完成了辦公區所有非節能燈具的改造。
5,提高能源開發轉換效率。電力、煤炭領域推廣使用高效節能設備,加快淘汰小火電、小煤礦。2007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供電煤耗由1980年的每千瓦時448克標准煤下降到370克標准煤;單位原煤產量能耗比上年下降5.9%,電耗下降了5.1%。
6,實施有利於節能的經濟政策。調整部分礦產品資源稅,適時調整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實行節能發電調度的政策,下調小火電上網電價,加大差別電價實施的力度,出台支持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等資金管理辦法。出台鼓勵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限制塑料購物袋等政策。建立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
7,加強法制建設。修訂《節約能源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嚴格執行公共建築空調溫度控制標準的通知》。2007年來,發布火電、燒鹼等22項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准。安排電動機、節能燈等16類終端用能產品的監督抽查。各地節能主管部門和節能監察機構依法開展節能行政執法。
三,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將繼續積極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在做好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電建設,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加快風電發展速度,以規模化帶動產業化,提高風電設備研發和製造能力,努力建設若干百萬千瓦級的風電場和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以生物質發電、沼氣、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和液體燃料為重點,大力推進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利用,加強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發與應用。不斷加強對煤層氣和礦井瓦斯的利用,發展以煤層氣為燃料的小型分散電源。中國積極發展核電,推進核電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努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核電發展機制;加強核電設備研發和製造能力,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能力;加強核電運行與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人才培訓;實施促進核電發展的稅收優惠和投資優惠政策;完善核電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法律法規建設。中國還將進一步推進煤炭清潔利用,發展大型聯合循環機組和多聯產等高效、潔凈發電技術,研究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從源頭和生產過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循環經濟從理念變為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國家制定《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近期目標、基本途徑和政策措施,並發布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廢棄電子電器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即將頒布。
制定促進填埋氣體回收利用的激勵政策,發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及《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等行業標准,推動垃圾填埋氣體的收集利用,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研究推廣先進的垃圾焚燒、垃圾填埋氣體回收利用技術,發布相關技術規范,完善垃圾收運體系,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提高垃圾的資源綜合利用率,推動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加強垃圾處理企業運行監管,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
五,減少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
近年來,中國在減少農業和農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積極進展。迄今已在全國1200個縣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推廣以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發展秸稈養畜、過腹還田,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建立了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輪牧制度,控制草原載畜量,避免草場退化。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廣太陽能、省柴節煤爐灶等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截至2007年底,全國戶用沼氣達到2650多萬戶,每年可以替代近1600萬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400萬噸。全國已建養殖場沼氣工程2.66萬處,推廣農村太陽能熱水器4286萬平方米、太陽房1468萬平方米、太陽灶112萬台、小型風力發電機20多萬台,建成一批秸稈氣化、固化示範點,累計推廣省柴節煤爐灶1.51億戶、節能爐3471萬戶。
六,推動植樹造林,增強碳匯能力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大投資,平均每年植樹造林400萬公頃。同時,國家還積極動員適齡公民參加全民義務植樹。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109.8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515.4億株。近幾年,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措施,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的積極性。目前,全國人工林面積達到了0.54億公頃,蓄積量15.0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2006年中國城市園林綠地面積達到132萬公頃,綠化覆蓋率為35.1%。據估算,1980—2005年中國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16.2億噸二氧化碳,減少毀林排放4.3億噸二氧化碳,有效增強了溫室氣體吸收匯的能力。
七,加大研發力度,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1,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科學發展規劃之中。2006年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能源和環境確定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把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明確列為環境領域的優先主題之一。2007年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和到2020年的遠期目標,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研發、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與政策等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
2,加強人才與基地建設。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初步形成了一支跨領域、跨學科的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專家團隊,取得一批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建成一批國家級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國家氣候監測網等大型觀測網路體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先進技術的研發和示範,產學研結合加快了先進技術產業化步伐。
3,不斷加大對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政府資金渠道,並多渠道籌措資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領域。「十五」(2001—2005年)期間,中國通過攻關計劃、863計劃和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投入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經費逾25億元。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2006—2010年)已安排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科技經費逾70億元。此外,還通過其他渠道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
『柒』 植樹挖坑機的植樹挖坑機的操作規程及安全事項
1、植樹挖坑機操作規程
(1)檢查挖坑機油箱是否有油,起動挖坑機發動機
(2)使鑽頭對內准待挖坑的容標記中心,按下工作開關,發動機帶動鑽頭旋轉入土;鑽頭切去中心部分土壤,進而鑽頭葉片下端的刀片切削土壤,切下的土壤在離心力作用下被拋向穴壁並在磨擦力作用下沿著螺旋葉片向上升到地面並被拋撒到穴坑的周圍;
(3)挖到預定深度後,緩慢提起挖坑機,在挖坑機鑽頭離開地面後,松開工作開關,完成挖坑過程。
2、植樹挖坑機安全事項
(1) 操作前從草地上清除木棍、石頭、瓦礫、及其它雜物,並觀察地形,看是否地下有樹根,水管,電纜等障礙物。
(2) 操作前檢查刀片、螺母、螺栓,確保機器處於安全操作狀態。
(3) 操作時,不許赤足或穿涼鞋,要穿長褲、保護鞋,最好戴防護眼鏡。
(4) 挖坑時嚴禁晃動設備。
(5) 挖坑機出現不正常震動或挖坑機與異物撞擊時,應立即停止工作。
(6) 挖坑機在用畢入庫時,要關閉化油器上的燃油閥門,並拔下火花塞引線。
(7) 挖坑機應在垂直位置保存,放置通風、乾燥的地方,遠離電器及用火機械,避免火災。每次添加燃料之前和入庫之前應冷卻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