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發明飲茶的方式
1.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1)茶文化基礎知識培訓百度擴展閱讀
敬茶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裡不僅開辟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
綠茶、花茶、白茶、黃茶不需洗茶,否則將損失茶葉有效成分;而經發酵的如紅茶、黑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都需要經過洗茶,保障茶湯的口感和品質。茶葉沖泡時,要輕而快,八分滿即可。沖泡後,有禮貌地對客人說:「請用茶。」客人也應表示謝意,待3-4分鍾後,即可品茶。
品茶時,若用茶杯,應右手拿杯柄,左手啟杯蓋;如用玻璃杯,則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夾杯,無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蓋碗,則右手持杯,左手啟蓋,客人可以撥去茶湯上的茶葉,慢慢細飲。如感到茶水過熱,應放在茶幾上稍涼後再飲,不要用嘴吹降溫。
參考資料:網路-茶文化
Ⅱ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涵蓋
中國的茶書
中國各地區(包括少數民族)的茶俗
茶具藝術
名茶典故
不包括茶葉種植、科技等。
中國學者在中國茶文化的研究上有不少成績,《中國茶文化叢書》1-8冊,二千餘頁內容豐富,是可喜的成果。
Ⅲ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我想每個人對茶文化的理解都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可以通過茶去獲得對生活的一些修身養性和領悟,說起來還是要感謝小罐茶這個現代茶品牌,才讓我開始去接觸茶文化,了解茶文化。
Ⅳ 學習中國茶文化學對你有哪些幫助
茶為國飲。提倡「不吸煙、少飲酒、多喝茶、喝好茶」,其因是飲茶有益於人體健康,以茶養生可獲得健康長壽。然而如何飲茶才能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呢?這就關繫到泡茶與飲茶方法正確與否,也就是現今科學飲茶的有關內容。
倡導「喝好茶」,我理解有三個方面的涵義:一喝好茶,首先要選用高檔茶。因為茶葉含有很多對人體具有一定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的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類、有機酸、脂肪、芳香物質、維生素、色素、礦物質等。各種成分含量的多寡,除了茶樹品種不同,一般是隨著品質好或級別高的茶葉含量多。飲用品質好或高檔的茶葉,就能更好獲得保艦祛並延年益壽的功效,也就能更好的達到養生的效果。二不要飲用劣變茶和受污染的茶葉。所謂劣變茶就是在加工、儲運過程中,因加工技術不當、保管不善使茶葉產生劣變或質變的茶葉,如煙、焦、霉、餿茶等。煙、焦和霉變的茶葉含有3.4一苯駢芘和黃麴黴毒素,這些是致癌物質。還有受農葯、重金屬或防射性污染的茶葉,這類茶葉飲用後不但沒有起到飲茶的效果,而且會對人體健康有害。所以有很多有關茶葉的書刊或廣告宣傳和介紹飲用「綠色茶」或「有機茶」。三喝好茶是指能品嘗到一杯色香味具佳的茶。其中就包含了會泡茶、會喝茶的意思。
泡茶人人都會,只要把茶葉置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就完成了。但要泡出一杯「好茶」,就得注意選用茶葉品質的優次,級別的高低;水質的好壞;茶與水用量的比例;浸泡時間的長短;最關鍵的是泡茶的水溫。按傳統習慣,一般是用剛燒開的沸水泡茶。這是經過長時期喝茶終結出的經驗,也是經科學試驗證明用沸水泡茶為好。可是,據我所了解的范圍內,現今的茶館或茶藝表演中大多數是不用沸水泡茶,這與茶葉書刊宣傳介紹名優茶用60€€90℃不同溫度的開水泡茶有關。最近我又看到一本《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書(陳文華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在傳授沖泡內容中注有:「泡茶水溫要根據不同的茶葉和茶具來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如泡普通的綠茶、花茶和紅茶,因原料老嫩適中,可用85€€90℃開水沖泡。原料細嫩的高級名茶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等只能用75€€80℃的開水沖泡,如果溫度過高,茶芽就會軟而不堅、色澤由翠綠變灰色……」為了弄清泡茶水溫的問題,我曾對名優茶和普通茶進行了泡茶水溫的對比試驗(見茶報1997.2)。試驗結果表明,泡茶水溫不是決定於原料的老嫩,而是取決於茶葉具有的特性。如咖啡鹼、茶多酚等是溶於熱水中,其它成分也都是隨著水溫增高其溶解逐漸增多。尤其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只能在水溫較高時揮發,如果泡茶水溫不到「位」,就無法泡出一杯芳香可口的茶。
Ⅳ 關於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抄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Ⅵ 想學習茶文化,可以在哪裡了解茶知識
想學習茶文化,就先找些有關茶文化的書籍看看,學習與茶文化有關的專業知識是必要的。給你列舉幾部茶文化的著作,希望對你有幫助。
1、《茶經》(圖文版):《茶經》(圖文版)把陸羽《茶經》進行了精譯,並配以精選的圖片,全書圖文並茂,《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書。《茶經》的問世,對把茶提升為獨立學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開創了我國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
2、《大觀茶論》:《大觀茶論》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
3、《中國茶經》:本書涉及茶學的各個方面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觀點之鮮明,都是目前所僅見的,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的茶葉網路全書。
4、《中國茶典藏: 220種標准茶樣品鑒與購買完全寶典》:本書全面收錄220種標准茶樣,對每款茶葉有產區信息、歷史源流、採摘標准、製作工序、市場選購、辨別方法、沖泡技巧等的詳細介紹,堪稱是眾多愛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備的茶書。
5、《茶道入門》:這本書談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第一是「茶如何製成?」第二是「各種茶的認識」,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
Ⅶ 茶文化資料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 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 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Ⅷ 中國茶文化基礎知識1,為什麼說中國是茶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