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視頻:我國最早的人口普查竟然是漢朝,當時全國只有幾
《漢書·蕭何傳》中記載,在反秦戰爭時,劉邦的軍隊進入秦都咸陽,蕭何版就先把秦朝丞相御權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上來了,所以劉邦知道此時的人口已由原3000萬降到1300萬左右。可見秦朝時期是做過戶口統計的,但是後來這些戶口資料全部散佚。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調查數據是在西漢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戶口數,這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當時全國人口為5960萬。
不過這些戶口統計數據還是存在誤差,主要是誇大了官奴婢的數量。徐銘東分析,這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西漢時期,很多奴僕被編入官府的戶籍,沒有徭役,但要對官員加倍徵收人頭稅。但是有一種是不收稅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時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10多萬,很多貴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們將其他人員也算作官奴婢不上報。
『貳』 人口普查幾年進行一次
人口普查具有普遍性。作為全國人口普查來說,這個地域范圍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范圍。例如,國務院發布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中規定的地域范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般在這個地域范圍內常住的人,每個人都應被調查到。
人口普查登記具有個別直接性。從調查方法上來看,原則上個人的數據應當由當事人直接申報。但在實際調查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行申報,比如嬰幼兒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遊、當時不在家的人就不能自行申報,應由每戶指定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如實代為申報。
由於出生、死亡、遷移等原因,人口數是在隨時變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須以一個特定時點為標准,全國同時進行調查。不論普查員實際入戶登記時間在哪一天,都應該以標准時間為准,好比用照相機把當時的人口狀況拍攝下來一樣,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組織還具有一些其他特點,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須由國家統一組織進行;具有嚴格統一性,全國有統一的普查方案,統一的工作步驟和進度等;具有定期性,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已規定,每隔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調查,對國家管理、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從1949年至今,我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與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編輯本段特徵
1、調查組織的高度集中性。它是國家統一組織的,按國家法定的普查方案協調進行的專門性調查。
2、普查對象登記的全面完整性。要包括某一地域內的全部人口。 3、調查登記的直接性。須按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使每一普查對象取得原始資料逐項填報登記。
4、登記時點的標准性。要按照嚴格規定的同一標准時刻進行登記。
5、要按照現代化的統計原理、原則和方法,制定統一的科學的普查綱要和調查方法。
編輯本段歷屆概況
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是從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的。從1949年至今,我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與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我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地一個五年計劃,迫切需要翔實的人口資料,決定在於1953年在選舉工作的同時,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辦法》,為准備全國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做好選民登記工作,並為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確實的人口數字,決定開展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1953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有:與戶主關系、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項。這次普查工作的特點:在市選舉委員會領導下,人口普查登記與選民登記同步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工作又在標准時間半年後開展。回顧時間較長,普查登記項目少,為了取得經驗和保證質量,試點和復查面廣,時間長,對邊緣少數民族地區,採用間接調查的方法而取得數據。
普查時間,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為准備工作階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為登記階段及全面復查和重點抽查、統計、小結、公布等。
1954年11月1日由國家統計局發表了《關於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結果的公報》,公布了這次普查的主要數字: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普查結果:全市總戶數為606864戶,總人口2419524人,其中男性1282167人、女性1137357人,性別比為112.73,戶平均3.99人,漢族2400904人占總人口99.23%,少數民族18620人占總人口0.77%。市人口調查辦在4個居民小組(平均每組350人)開展抽查結果,每組平均漏登與錯劃的只有1.5人,精確度達99%。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關於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這次普查的目的是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和長遠規劃提供依據。
全國人口登記計算的標准時間為1964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個項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職業三項,後兩項不作匯總。同時,要求對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遷出、遷入進行核對和登記。1964年人口普查數字當時沒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統計》雜志上,刊載了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九項主要統計數據》。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辦法》共28條,規定1982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間。
普查項目共19項,按人填報的項目有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那裡;年齡、民族、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項,按戶填寫的有湖的類別(家庭戶或集體戶)、本戶住址、本戶人樹、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本戶 1981年死亡人數和有常住戶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數等6項。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據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於1989年5月9日發出了《關於進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辦法》,共33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1990年7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21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15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民族、戶口狀況和性質、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遷來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業人口的行業、在業人口的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婦女生育、存活子女數、1989年1月1日以來的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6項,即本戶編號、戶別、本戶人數、本戶出生人數、本戶死亡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離開本縣、市一年以上的人數。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於1998年6月17日發出了《關於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辦法》,共46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2000年11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49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26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年齡、民族、戶口登記狀況、戶口性質、出生地、何時來本鄉鎮街道居住、從何地來本鄉鎮街道居住、遷出地類型、遷移原因、5歲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識字、受教育程度、學業完成情況、15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時間、行業、職業、未工作情況、未工作者主要生活來源、婚姻狀況、初婚年月、15-50歲婦女填:生育子女數、1999.11.1-2000.10.31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23項,即戶編號、戶別、本戶普查登記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暫住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不滿半年人數、本戶1999.11.1-2000.10.31出生人數、本戶1999.11.1-2000.10.31死亡人數、本戶住房間數、本戶住房建築面積、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戶、住房建成時間、建築層數、住宅外牆牆體材料、住房內有無廚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飲用自來水、住房內有無洗澡設備、住房內有無廁所、住房來源、購建住房費用、月租房費用。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十年來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圓滿完成人口普查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 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
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
謝謝採納
『叄』 有誰能給我個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視頻資料的下載地址
到網路裡面去收 有的
『肆』 有關於人口普查的視頻嗎
國家有普查業務培訓視頻
『伍』 有人口普查的視頻嗎
你要這個干什麼,人口普查你按要球去做就行了呀又不是什麼人做法都一樣的,
『陸』 烏魯木齊人口2020總人數口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日零時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長49.51%。年平均增長率為4.10%。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33835戶,家庭戶人口為279284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7人減少0.41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610775人,佔51.75%;女性人口為1501784人,佔48.2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98下降為107.26。
(6)第七次人口普查培訓視頻擴展閱讀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7688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281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893786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7201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5330 人上升為2470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3081人下降為201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183人下降為2871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20798人下降為183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