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者專業知識:什麼是網格管理員
網路管理員就是保障網路(包括網際網路、區域網、廣域網和其他數據通信系統)正常運行,在故障發生時迅速定位和排除錯誤,設計、組裝、管理和維護企業內部計算機網路,提供計算機技術咨詢與支持,以保證企業信息安全的專職人員。主要日常工作是:
維護公司計算機硬體,搭建與配備計算機網路,根據需求設計網路方案;ü
維護和監控公司區域網,保證其正常運行;ü
安裝和維護公司計算機、伺服器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並提供技術支持;ü
解決排除各種軟硬體故障,做好記錄,定期製作系統運行報告;ü
維護數據中心,對系統數據進行備份,協助網站相關應用軟體的開發。ü
總之,所有與網路的建立、管理、故障排除以及網路安全等有關的事情都屬於網路管理員的工作,因而被譽為互聯網的「偵察員」。編輯本段核心競爭力: 知識要求:網路管理員通常要求具備通信、電子工程、計算機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熟悉ADSL技術原理,熟練使用ADSL路由設備,精通ADSL共享技術。
技能要求:熟悉網路設備的性能、連接與配置,掌握網路服務的搭建、配置與管理,能熟練使用網路診斷軟體工具,及時排除網路故障;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善於分析、思考問題。
經驗要求:具有兩年以上從事系統操作的工作經驗,精通區域網的維護及網路安全;熟悉WLAN技術,有WLAN配置和調試經驗。
職業素養:工作主動性強,耐心、細致,有責任心和壓力承受力,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編輯本段職業現狀: 截至2005年1月,我國網民已有9400萬人。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獲取信息的工具。與此同時,網路的安全問題成為所有網路用戶最頭疼的問題。網路管理員的作用也因此越來越不可或缺。五年前,網路管理員的首要工作是在蠕蟲病毒出來之後,盡可能快地為所有的漏洞打上補丁。現如今每周都能發現許多新漏洞,打補丁已經成了網路管理員一項繁重的任務。因此,不斷地更新軟體補丁成為網路免受病毒、蠕蟲等危害的關鍵手段。這就要求網路管理員要與時俱進,廣泛涉獵與網路管理相關的領域,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跟上網路「發展」的步伐。
風險與回報:
網路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故障與原因關系復雜,既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一旦出了問題,網路管理員就要盡快地恢復正常,壓力很大。平時的工作大都是例行公事,極為枯燥,並且加班加點也是家常便飯。
北京地區,網路管理員的薪情一般在年薪5—8萬元之間。
職業趨勢:編輯本段發展路徑 網路管理員是維護網路系統的最初、最直接的管理者,有初級和高級之分,網路的復雜和永無止境的發展促使網路管理員不斷向更深、更專的水平進軍。
轉型機會: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網路管理員可轉向網路安全師、系統分析師等領域。
2. 社區網格員考試有考試大綱嗎考些什麼內容呢會不會發本書讓考試的人看呢
沒有考試大綱,也沒有發書給人看的,但是有考試內容。有以下:時事,農村管理,社區知版識,權社區公共服務基礎知識,寫作。80道選擇題加一篇500字的作文。
社區網格員是在一個社區的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的工作人員。他們可以是領導幹部、社區負責人、社區一般工作人員、教師、醫生、警察等。
城市網格化管理,是將城市管理轄區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為單元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巡查,建立一種監督和處置互相分離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了達到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居民投訴之前。所以,需要有一批直接面對群眾的基層服務人員---- 社區網格員。 社區網格員是進行具體服務工作的基本力量,是直接面對面經常接觸群眾的,社區網格員必須要有為群眾服務的認識和為群眾服務的基本本領。 社區網格員能夠與群眾保持聯系,了解民情,轉達民情,解決民情,幫助政府完成好 社區的管理與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矛盾,促進和諧。
3. 社區網格員的工作內容和職責是什麼
一.關於社區網格員工作內容與工作職責
1.採集基礎信息
全面採集、動態掌握並及時上報網格區域內人口、房屋、社保、訴求、就業、安全、穩定等情況,突出做好民生服務、困難群眾、社會穩定「三本台賬」建設,做到底子准、情況清、動向明。
2.聯絡社情民意
做好網格居民與社區管理站之間的信息溝通、情況通報,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反映居民的訴求和願望,做好登記上報和情況反饋工作,依法維護居民合法權益。
3.調解矛盾糾紛
主動開展網格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解決在網格內;對現場未能化解的矛盾糾紛,及時錄入上報,對重大或突發事件第一時間上報。
4.服務特殊人群
准確掌握網格內特殊人群的基礎信息及情況變化,配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幫教服務工作。
5.巡查社會治安
協助指導開展治安群防群治,隨時排查、掌握、上報治安、消防等公共安全隱患,做好預防、勸告、疏導、教育等工作。
6.倡導文明新風
積極引導轄區內居民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著力解決「臟、亂、差」和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問題,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7.代辦居民事項
熟悉掌握各項居民事務辦理條件、流程,協助行動不便的居民申請辦理計劃生育、低保、困難救助、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民政優撫、殘疾人服務、下崗失業登記等民生事項。
8.組織文體活動
協助和指導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科學技術文化學習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
9.宣傳政策法規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群眾自覺學法、守法、用法,加強公民道德宣傳,提升公民素養。
10.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事項。
二、關於社區網格員編制問題
部分單位招聘社區網格員可能會有事業編制,一般來說網格員採用的均是編外合同制,工作表現優秀者可酌情轉為事業編制。
4. 網格員考試的內容是什麼需要復習什麼
大概要學習:時事,農村管理,基本的法律常識、社區知識,社區公共服務等。
復習的話網上有專業的網格員考試復習資料。
5. 網格員怎麼考
網格員怎麼考如下:
1,了解計算機基本操作的知識 ,
2,熟悉國家以及你所在的專地方時政新聞屬熱點 ,
3,了解網格員是做什麼的,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網格員。
社區網格員是在一個社區的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的工作人員。社區網格員是在一個社區的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的工作人員
6. 網格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包括什麼
其實公共基礎知識就是行測和申論加起來的簡化版本,題量比公務員考試少內很多,給容的時間也夠。
多說一點,很多地方有不同叫法,其實呢,公務員考試就喜歡單獨分開,行測和申論,事業單位考試就是加在一起考一科公共基礎知識。准備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考試就是一樣的准備方法。
7. 網格化管理的基礎知識
1系統核心功能
基礎數據
主要是通過網格員對轄區范圍內的人、地、事、物、組織五大要素進行全面的信息採集管理,收集地理位置、小區樓棟、房屋、單位門店、人口信息、民政救濟、黨建紀檢、工會工作、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綜治信訪、鄉鎮特色、志願者服務、市場商鋪、安全生產、特殊人群、治安信息和消防安全等信息,晨華網格化系統便於工作查找和管理。
晨華基礎數據平台
統計分析平台
主要是對於基礎數據中的各類數據信息進行智能化匯總和分析,製成數字和圖形報表,用柱狀圖和餅狀圖來顯示一目瞭然、突出重點、全盤分析。
晨華統計分析平台
考核評比平台
主要是上級對下一級事件辦理時限或者績效的一個考核管理,系統可以自動對各級組織機構進行排名。
考核內容主要針對辦理事件的時限、民情日記的篇數和質量等指標進行考核,對於辦事超時,拖拉的部門進行扣分管理。
考核是系統的重要內容,是長效機制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詳細的制定。形成事事有考核,人人有考核,以及責任追究機制。
地理信息平台
電子地理信息平台支持在二維地圖和衛星地圖上進行區、街道、社區、小區等信息的標注。支持在三維地圖上進行區、街道、社區、小區、樓棟、房屋等信息的標注以及可以自動和資料庫的人口等基礎數據進行掛接,能夠顯示所有樓棟,每個樓棟里的每一戶房屋,以及戶主和家庭成員的信息。
三維地圖顯示方面:我們結合目前流程的數字城市模型技術,展現城市風貌,區域劃分。
地圖信息平台能夠顯示某個小區下的所有樓棟,每個樓棟里的每一戶房屋,每一戶房屋裡戶主和家庭成員的信息。
GPS定位平台
網格員定位的功能可以實現對手持手機終端的網格員的實時位置的監控,指揮中心登錄到系統以後選擇相應的組織機構,可以在相應機構級別下將相應人員的位置給顯示出來。
2管理概念
編輯
所謂網格,就是將城區行政性地劃分為一個個的「網格」,使這些網格成為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單元。
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有一個很著名的「二、三、四」,即「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模式」。「兩級政府」的提法是確立區級機關的主管政府地位,強調兩級政府,也就是強調區級政府在管理區域內公共事務的獨立地位,意味著具體的管理事務、管理許可權,以及財政資源由市級政府向區級政府流動。「三級管理」強調街道黨政機關在管理本地區事務的重要地位。雖然街道辦事處在法律上不具備一級政府的地位,但是強調街道機關的管理職能和地位,意味著街道承擔更加明確的協調和管理的職能,包括通過「會簽」權,提升街道政府引向行政管理在區內派出機構的影響能力。「四級網路」強調居民區層次在社會管理中基礎性單位的地位,通過居民區各類組織,建立起維系社會管理和穩定的網路體系。「二、三、四」模式的實質體現了上海模式的精髓,即強調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調控,區、街道和居民區三個層次上的組織體系成為確保社會管理的組織架構。在總的發展方向上,強調社會管理的重心下移。
在快速變化的城市社會面前,「二、三、四」模式,沿用了傳統的行政控制策略,即試圖用行政力量來整合和調控城市社會。隨著市場化變革越來越深化,這種行政主導和控制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這些問題表現在一些最直觀的現象之上。例如,在「二、三、四」體制下,街道是三級管理中的重心,通過行政化整合的機制,對轄區進行社會管理。這種行政強化的邏輯在理論上可以成立,但是實際運作中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街道所能夠掌握的治理資源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一方面,街道對各類條線部門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雖然街道在名義上是這個層次的協調和領導機構,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主導條線部門的行政行為。在工作評估方面,反而是區行政主管部門來考核街道。因此,很多具體工作的落實,難纏的事務最後都落到了街道身上。例如街道的綜合治理工作,由街道綜合治理辦公室承接,涉及多個上級部門。任何一個區級部門,都可以隨時向街道綜合治理辦公室安排工作任務。各種任務不斷下達,但是人員、經費和政策都沒有相應配套。另外,街道行政部門沿用的行政化控制手段,無法將轄區內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例如各種社會組織、單位和企業的資源整合起來,為其所用。街道有事無權無資源,單打獨斗,不堪重負,影響了街道管理的實際績效。
由於街道負擔過重,資源匱乏,自然將相當多的行政工作往下轉移到居委會的身上。居民區層次承擔過多的行政負擔,從反恐到計劃生育,從統戰到公共安全,一切事務進社區。居委會和居民區黨支部的人員素質、機構設置和工作機制,都無法適應來之上面千條線的工作。其次,居民區內轄區事務相對單一,治理范圍受限,無法履行城市社會管理的重任。最後,由於居委會在法律上屬於群眾自治性組織,承擔如此多的行政職能,必然遭人詬病。居委會過多承擔國家控制的成本,又影響了居民對居委會的認同感,甚至有的地方業主不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