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對幼兒教師的案例分析進行點評
觀察了解幼兒是幼兒教師必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需要履行的一項工作職責。那麼,幼兒教師應該怎樣觀察了解幼兒?園長與教育行政部門又該如何督導、評價教師的這項工作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位幼兒教師的幾則觀察日記中受到啟發,尋找到思路。 實例一:A教師 觀察對象:小一班 黃點點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請每個小朋友說一個兒歌,點點坐在座位上哭了,問了半天也沒說話,可能是不會說。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脫衣服時,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會脫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愛吃牛肉。 分析與措施 點點是從小班升上來的孩子,按理說,對幼兒園生活該適應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聽不到他講一句話,遇到問題總是哭。向家長了解,據說,點點是奶奶帶大的,三歲了才會講話,再加上膽子小,內向,所以有了問題就會哭。 今後我要多注意他的語言培養,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進一步同家長取得聯系,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做些努力。 實例二:B教師 觀察對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著接待來園的孩子,胡辛峰來了。他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天天來接我回家睡覺。」爸爸說:「不行,我得上班。」「那爺爺接。」「不行,爺爺 走不動了。」胡辛峰拉著我的手:「老師,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盡管忙,我還是把他摟在懷里。他兩只小手緊緊地抱著我,把頭貼在我的胸前。過了一會兒, 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了,說:「老師,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與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於是就整託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飢餓,在尋找成人的愛和安慰......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體諒、理解孩子,幫助他度過情感的「飢荒」。 從以上實例中不難看出,教師觀察了解幼兒,需要抓住三個基本環節: 1.現場觀察 2.記錄觀察結果 3.分析、利用觀察資料 A、B兩位教師,在這三個環節中做得怎麼樣呢? 其 一,從現場觀察看 A教師抓往黃點點連續三天的異常情緒,展開追蹤觀察是可取的。 B教師抓住胡辛峰的分離焦慮,進行深入的觀察也很有必要。 她們在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重點的問題上,很重視幼兒的情緒心理健康問題,是值得 提倡的。追蹤觀察、深入觀察也是必須的。 其 二,從記錄觀察結果看 A教師在觀察記錄中,僅以「又哭了」三個字記敘黃點點的消極情緒,過於簡單了。因此,教師對幼兒產生該行為的原因的分析、判斷,也只能是「可能是不會說 話,」、「原來是不會脫衣服、」「原來是不愛吃牛肉」。這些結論,既不是黃點點告訴的,又不是教師通過對幼兒的動作、表情、語言等原始記錄反映出來的,難 免帶有教師主觀推斷的色彩和成份。而這樣主觀推測出來的結論,對於解決黃點點愛哭的情緒問題是毫無裨益的。 B教師卻不同,她通過對旁聽到的父子之間的對話的記錄,對胡辛峰的神態、心情、語言的描寫,以及與胡直接接觸的追憶,使觀察記錄較好地保留了行為事件的本 來順序和真實面貌,客觀、翔實,為進一步提示這個單親家庭幼兒分離焦慮的原因提供了線索,也為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切入點。 其 三,從分析、利用觀察資料看 A教師對於點點為什麼天天哭,未能從不會說、不會穿、不愛吃等表面現象,深入到內向、膽小、適應不良這樣的性格特徵是怎樣形成的層面去尋找原因。小班幼 兒,為難時會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沒被滿足;若因為恐懼,則要分析是什麼使兒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習慣,就要尋找孩子對哪些環境、事物、現象不適應。也就是 說,對於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師首先考慮的應是如何調整情緒,而並非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B教師的做法比較妥當。她透過「來園時哭鬧」這個表面現象,看到了家庭變異後給幼兒心靈造成的創傷。教師並不費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給予情感上的安撫,並由此而確定了「幫助他度過情感飢荒」的教育策略。 顯然,A、B兩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工作,一個浮在面上,一個切入實質。那麼,這項工作的特點、規律、要求是什麼呢?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觀察了解幼兒是指教師能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心理需求和存在問題,並據此制定教育工作計劃、確定教育措施。 它有這樣一些特點和規律。 1.教師了解幼兒主要採用觀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戲、教育活動過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所觀察到的是幼兒外顯的 行為表現:動作、表情、語言、行為方式等。它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了解與溝通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用來幫助教師由籠統的或一般性的行為中分辨幼兒的發展。 2.教師要學會透過幼兒的外在表現,剖析幼兒的心理狀況:發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問題等。如同醫生透過外在症狀診斷有無疾病,生的是什麼病一樣,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其實質是對幼兒行為的性質所作出的一種判斷。 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的性質作出判斷時,必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原則來加以分析,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如果判斷錯了,就會開出錯誤的或無效的「教育處 方」。A、B兩教師的差距正在於此。A教師沒能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開出的是無效的「教育處方」。B教師則相反。 3.教師確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計劃應基於對幼兒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於教育」。理解幼兒是正確教育幼兒的前提。理解幼兒不僅僅是指教師了解幼兒的 日常表現以及比較外露的情感願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兒的過程,即了解幼兒發展之序、認識幼兒發展之勢、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改善所有幼兒的成長 環境,創造適合每個幼兒發展的教育方式。 為使觀察了解幼兒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流於形式,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這也是園長等上級部門督導、評價教師工作的要點。 1.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現場觀察。現場觀察應有明確的目的,大致的觀察角度、線索和重點觀察對象。不能今天觀察這個幼兒,明天又換一個,什麼撞到眼裡 就觀察什麼。在確定重點觀察對象時,可考慮每種類型的幼兒各取一個代表。例如,不同性格類型的幼兒,動作、智力、語言、社會性、美感諸方面發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長經歷的幼兒。 觀察時,應圍繞所確定的目的,捕捉有關的、典型的行為,並通過對這些幼兒的追蹤,發現一般規律。 當然,如有特殊情況或意外情況發生時,則隨機應變,對臨時出現問題或有異常表現的幼兒給予特別的關注。 2.應翔實、客觀地記錄觀察結果。記錄觀察結果,可以採用記敘和描述的方式(即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記敘和描述)。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a.記錄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時間、地點。 b.記敘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幼兒在什麼情況下出現該行為。 c.記敘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方法行為方式,特別是幼兒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新行為。 d.描述幼兒對自己的行為的感覺:表情、心情、神態。 e.記錄幼兒行動時所說的話。 文字記載應較好地保留行為事件的本來順序和真實面目,應客觀、翔實。 這部分文字一般構成觀察筆記的第一部分。 3.應正確分析、合理利用觀察資料。正確分析觀察資料,是根據觀察記錄,對幼兒行為的性質做出正確判斷,得出結論,並對幼兒出現某種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一般說來,可以從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以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尋找原因。 合理利用觀察資料是指通過上述分析,確定
② 幼兒教師招聘考試案例分析題
1.沫沫今年三歲了,她最喜歡吃冰激凌。有一次因為天冷,媽媽沒有給沫沫買冰激凌,她就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時爸爸給了她一塊巧克力糖,沫沫立刻又笑了起來。又有一次,她看見隔壁家的小朋友哭了,也跟著哭了起來。 根據材料,試分析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趨勢及培養學前兒童良好情緒的基本策略。 【參考答案】 趨勢:(1)情緒的豐富和深刻化;(2)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3)情緒不斷社會化。 策略:(1)合理的生活制度、豐富的生活內容,能讓幼兒處於愉快的情緒之中;(2)和諧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緒示範和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情緒的發展作用極大;(3)通過文學藝術作品培養幼兒高級情感;(4)幫助幼兒克服不良情緒。 2.學期過了一半,晨晨的新鮮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樣興奮。回到家,媽媽問他上小學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學沒意思,不能像幼兒園那樣自由,不能經常畫畫,還要做作業,中午不能午睡。晨晨覺得還是上幼兒園好…… 結合案例,談談應如何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工作。 【參考答案】 (1)明確並解決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主要矛盾 ①幼兒園入學准備的教育目標; ②幼兒園入學准備的教育對策。 (2)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聯系,減緩兩者之間的教育坡度 ①調整觀念; ②體制方面保持溝通與銜接關系; ③讓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工作保持銜接關系,相互靠攏。 3.某省建設廳出台的《普通幼兒園建設標准》規定:幼兒園中班和大班的男、女廁位宜合理分隔,以後普通幼兒園新建、遷建都應按照這樣的標准來設計規劃。人們對此看法不一,幼兒園小朋友「噓噓」該不該分開呢? 請結合材料分析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階段。 【參考答案】 性別角色是被社會認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的一種地位,也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和態度上期望的總稱。 (1)知道自己的性別,並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3歲);(2)自我中心的認識性別角色(3~4歲);(3)刻板的認識性別角色(5~7歲)。
③ 如何進行幼兒園社會教案案例分析
一次教學作為兒童學習、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梯,不管什麼領域的活動都應該遵循普遍的教學規律性。過去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就反映了一般教學的流程。當然,在強調彰顯個性的今天,如果每一個教學活動都這樣表述也顯得太八股化了,但是那種一個教學活動中環節、層次太多的現象也是值得反思的。 例一:《「盒、碗、碟、杯」在歌唱》(音樂)的簡要過程: 1、出示盆、碗、碟、杯,引導幼兒觀察認識,知道其名稱、各自的特徵。 2、請幼兒自由敲打盆、碗、碟、杯,傾聽其不同的音色。 3、欣賞歌曲《盆、碗、碟、杯在唱歌》 4、學習敲打節奏XX XX ︳XX X ︳。 5、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敲打,要求節奏敲打正確、整齊。 6、引導每個幼兒在教室里除玩具樂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進行拍打、敲擊、搖晃。 7、鼓勵幼兒將各種生活用品創編進歌曲,同時為它創編新的節奏。 分析:這個活動過程真是太「豐富」了。但我們必須反思: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幼兒到底發展了什麼?是觀察認識其名稱、特徵,還是辨別其不同的聲音?是欣賞歌曲,還是創編歌曲?是學習鞏固節奏型還是自己探索拍打、敲擊、搖晃其他生活用品?那麼多的環節到底讓孩子學什麼?一般來說一次教學活動是讓孩子圍繞一個話題經歷一次探索、練習、思考、交流,從而獲得新知的過程。活動環節過多,想達成的目標過多,實際往往是欲速而不達,熱熱鬧鬧走過場的豐富環節,不能成為孩子踏踏實實的學習過程。 例二:《自己畫臉譜》(大班 綜合)的簡要過程: 1、分享關於京劇臉譜的經驗。 (1)介紹自己製作的臉譜。 (2)概括京劇臉譜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臉譜是我國戲劇獨有的藝術,用誇張的色彩、線條和對稱的方法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點。 2、戲劇老師示範畫臉譜。(外請人員) (1)戲劇老師介紹材料、工具。 (2)戲劇老師給自己化妝。邊畫邊介紹化妝過程和注意事項,重點:小筆勾線、大筆塗色,從上往下畫,每種顏色用固定的筆。 3、幼兒自己畫戲妝。 (1)幼兒選擇自己想化妝的角色。 (2)幼兒自己塗畫臉譜(輕放背景戲曲)教師和戲曲老師共同觀察幼兒的操作,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在自己臉上畫油彩,給予個別幼兒一些必要的幫助。 4、自由表演。幼兒邊聽戲曲邊自主表演。 分析:本設計的教學過程簡捷而清晰,圍繞畫臉譜展開,既從兒童已與經驗出發,又在與專業人員直接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技巧,還讓幼兒大膽自主地實踐、練習,並在化妝後進入情景自由表現。這樣一次含量較豐富的活動,教師設計的四個環節,步步深化、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保證了教師—幼兒—社會人員三方交流、幼兒自主練習的機會,遵循了幼兒學習規律,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保證了幼兒的參與性,這樣簡捷而清晰的教學活動過程可以成為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應該突顯重點 提高主要目標達成度 幼兒園一個教學活動一般只有十多分鍾到二十分鍾的時間,即使大班後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鍾[綜合性教學也應控制在二、三十分鍾(小、中班)到四、五十分鍾(中、大班),極少數活動用半天的時間]。在這些短短的時間里,教學過程應該圍繞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圍繞重點線索展開,努力保證幼兒在主體活動中有顯著的收益。但是有一些教學活動的過程往往不能保證主要目標的實現。 例三:數豌豆(中班、數學)簡要過程: 1、感知豌豆夾中豌豆的數量。看看豌豆夾的外型特徵,數數豌豆夾中豌豆粒。 2、剝剝、數數、記記。每人二個豌豆夾,剝後數一數並用自己的方法作記錄。 3、分析記錄單:重點:怎樣記錄看得清楚?豌豆夾里的豌豆粒一樣多嗎? 4、再次操作:用清楚的方法記錄3—5個豌豆夾中的豌豆粒。 5、交流並小結。討論:豌豆夾里的豆寶寶一樣多嗎?最多的幾粒?最少的幾粒? 分析:豌豆夾中豌豆粒的差異,可以引發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過程緊緊圍繞剝豌豆、數豌豆展開:一個豌豆夾里有幾個豆寶寶?多的有幾粒?少的有幾粒? 「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為幼兒展現自己的數概念和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表現的機會;又在同伴交流互動的學習情景中,感受記錄的不同方法,同時又在分析過程中逐漸把握「怎樣才能把幾次操作的結果表述清楚」,…….這是一種自我學習能力的鍛煉。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比較最多的和最少的幾粒,不僅進行了數學能力培養,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繼續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豌豆夾中比較多的是幾粒?豌豆夾的多樣性可以引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探索的豐富性。活動過程應該努力圍繞主要目標、重點突出的進行。 例四:《閱讀廣告》(大班 綜合 )簡要過程: 1、談話: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的閱讀。 師:你們知道廣告嗎?在那裡看到過廣告。 2、閱讀電視廣告。 (1) 播放關於牙膏的廣告。 (2) 討論:這是一個什麼的廣告?你看到了什麼? 讓幼兒說出大概印象:是牙膏廣告,有好幾個人。動作很滑稽,顏色很好看…… (3)師:我們再來看一遍,有些什麼人,他們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3、幼兒創編廣告。 (1)為小朋友喜歡的產品做廣告。 師:來看看這些是什麼?你看過這些產品的廣告嗎?誰來試試。 (2)為產品編廣告。 師:剛才小朋友做的都是和電視里一樣的廣告,現在我們自己來為這些產品編廣告。 小朋友先選擇一樣產品,可以一個人做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幼兒自由結伴創編廣告)。 分析:教學過程雖注意了從孩子已有經驗入手,並在回憶、模仿後讓孩子創編,但幾個問題是明顯的。 1、該活動提問內容和教師構想的第一環節不對應。「生活中的閱讀」內涵豐富,而廣告只是閱讀的一個方面,教師的提問直接指向廣告,會限制幼兒的思維,所以,要不修改標題:直接引導幼兒回憶關於廣告的經驗;要不修改教師的提問:引導幼兒談談生活中閱讀過什麼。 2、沒有能讓兒童感知、提升廣告的特點。廣告語的確是幼兒喜歡感知、能夠感知的語言形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創編的一種形式。但廣告語的特點是什麼?從整個過程看出教師在以牙膏廣告為範例時只是引導幼兒說出:「有好幾個人,動作滑稽,顏色好看……」甚至在安排再看一遍廣告前也只是提醒幼兒注意:「有些什麼人,他們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對於廣告語的特點,如:言簡意賅,郎朗上口,生動幽默等卻從來突出。 3、讓孩子創編廣告,教師只注意形式上的自主:可以自己編也可以自由結伴編,但是怎樣創編廣告交待不清,在兒童沒有明確廣告的特點的情況下又如何創編呢?好的教學過程應能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應突出重點,分析可能出現的難點,使目標在循序漸進的環節中自然達成。 (三)選取合適的方法、途徑,講究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手段是連結教師和兒童以及教師、兒童和學習內容的媒介,在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時,幼兒教師們注意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活動性、但有時產生為生動而生動,為多樣而多樣的追求形式的問題。 例五:散文詩欣賞《白雲》(中班語言)簡要過程: 1、出示一朵白雲(圖片)談談白雲的家住那? 2、欣賞散文詩「白雲「(配樂) 3、大班幼兒表演(真實情景) 4、學習散文詩並理解詞彙(幻燈) 5、幼兒練習朗誦(
④ 幼兒園案例分析題:結合《商店銷售員》案例,談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幼兒的區域游戲活動
1.開展區域活動能實現教育目標。幼兒的全面發展目標包括認知、情感、技能等,這些內容有的通過上課的講解來實現,有的則需通過操作、實踐來完成,從而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獨立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識。 2.開展區域活動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在區域活動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獲得充分的活動機會,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發展社會性和健康的人格。 3.區域活動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根據幼兒自選的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同時教師可以參與一些活動,與幼兒面對面的交流,增進與幼兒的情感,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區域活動是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分組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組方法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例如:中班教材:看圖講述《小兔家的窗》,我按照幼兒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組。對能力強的學習一組,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啟發幼兒討論圖片中的情節,並能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甚至還可以讓幼兒進行表演;而對能力相對弱的學習二組,教師採用觀察法、示範法,引導幼兒進行模仿滿意請採納謝謝
⑤ 幼兒園教師案例分析把握哪些技巧
教師招聘考試的題型各地區之間是存在差別的,有些地區考試題型僅限於基本的客觀題,比如單選、多選和判斷。但有的地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除此之外還
會涉及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在這些題型中,案例分析題無疑是一張試卷中題量最少,但每道題的分值最大的一類,同時也是困擾絕大多數考生的一個難
關。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中公講師王佳慧為大家總結了幾點案例分析題的答題要點和注意事項,各位考生可以作為借鑒。
案例分析題,一般會被我們認為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一種題,相比簡答題和論述題來說,案例分析題除了考察我們對相關的教育理論的掌握之外,還考察我們對
材料的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一個高分的案例分析題的答案,需要抓住核心考點、有條理性、表達流暢並且字跡清楚規范。我們從一道例題去看案例
分析題的答題形式。
例1:課堂上有位學生指出老師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有錯誤,老師當時就惱怒起來:「某某同學,算你厲害,老師不如你,以後老師的課就由你來上好了!」全班同學隨老師一起嘲笑這位學生,該生從此在課堂上不再提出問題,也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了。
問題:請你從該實例,評價該老師的做法有哪些不當之處,這種行為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
解析:這種案例分析題是在考試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問題是直接給定的,比如這道題的問題「那條教學原則」,那我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就有思考的方向
了,會把答題點集中在教育學中的幾個教學原則中,所以這種類型的案例分析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那我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才能體現出
我們的條理性拿到高分呢?在這里推薦給大家一個案例分析題的答題結構——「理論+解釋+案例」。以這道題來說(1)理論:理論指的是核心得分點,找到這個
案例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需要我們把幾個重要的教學原則理解透,明白如何應用。),從這道題中分析,得出違反了教學原則中的「啟發性教學原則」。(2)解
釋:用教育理論解釋啟發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
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原則。(3)案例:前面已經對理論加以分析了,第三步就是
要結合案例了。分析案例,即說明材料中的老師的哪些做法違反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材料中的的老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不能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態度惡劣,嚴重
挫傷了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導致這名學生不會再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了。綜合以上,我們來看看這道題的完整答案。
答案:(1)老師的做法是不正確的,違背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規律,沒有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回答也是採用了一棒喝退的
不當言辭。(2)教師違反了啟發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
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原則。材料中的的老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不能
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態度惡劣,嚴重挫傷了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導致這名學生不會再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了。例2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內周圍的牆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檯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
⑥ 幼兒園區域活動案例分析教師應注意什麼問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
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⑦ 案例分析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如何溝通
1、孩子的問題不存在重要與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原因,每一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問題的背後,隱藏著許多經歷和期望、恐懼和擔心。我們成年人不應該認為,每一個問題僅僅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問題需要時間,成年人應該為他們付出時間。僅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對孩子有所幫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領會他們所得到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問題開始聽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個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答案,聽起來多少有點簡單。但是大量的孩子提問的目的在於想得到「間接」的答案。我們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問題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們的問題——孩子到底想知道什麼。
5、孩子的問題沒有一個是愚蠢的!如果問題真的多餘,孩子也不會提出來。
6、孩子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十分嚴肅的討論的開始。懂得贊賞孩子提出問題的人,才會把孩子視為平等的對話夥伴。
7、雖然孩子對於很多問題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經驗表明,他們常常在內心裡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當你給出答案的時候,孩子會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較。所以,關切地、友好地向他們提出反問常常不失為一種好的回答。
8、孩子的提問是一種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應該以娛樂和嚴肅的兩種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義和問題的內在聯系,從而發現發展想像力和可能性並追蹤孩子的想法。
9、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其內在的目的,成年人應該弄明白它。孩子提出問題的方式常常能夠告訴我們,孩子的情緒怎樣,他們心裡想的什麼。
10、孩子提出問題,是因為他們對某事不理解或者對某事有感受。提出問題有助於孩子在行為領域吸收新的經驗。
11、孩子提出問題表明他們對生活有著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們提出問題不僅有助於他們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准備。
12、孩子的問題來自於他們呢要使事情得到解釋的好奇心。不回答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品頭論足,就有可能窒息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喪失增長知識的能力。
13、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經常是對事件的驚嘆,孩子們想通過提問的方式更廣泛地認識事件的意義。就這點來說,孩子們的驚訝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觸動的結果。
14、孩子們提出問題的基本理由來自於這樣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即有「為什麼」,就有「因為,所以」。
15、當孩子們認為他們的環境是民主的、沒有偏見的和充滿理解的時候,孩子們最能提出問題。
16、孩子的問題常常產生於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長篇說教,所以為孩子創造機會,獲得更多的行動經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17、如果孩子的提問不被大量的玩具所困擾,不受大量的媒體影響或者不受到過分的呵護,那麼孩子的提問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發展。同樣地,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夠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待在他們身邊,孩子的問題才能產生出來。
18、孩子提出的問題也能產生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由於孩子沒有我們成年人這么豐富的經驗,所以,可以而且必須允許孩子們做一些事情或試驗,即使這些事情和試驗在我們看來,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當然這里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就是不能對孩子和他人造成傷害或構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