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科學興趣
我們所面對的孩子,是跨世紀高科技的接班人,如何讓這一代孩子具備較高的科技素質,成為創造人才,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提到科學活動,教師就會引發什麼發明、火箭、宇宙……,這些是小班幼兒無法用已有的知識去理解的問題,很容易嚇住孩子。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的積累少;注意力不夠穩定,易轉移,活動中情緒波動大,思維具體形象。如何讓小班幼兒對科學感興趣呢?科學始於好奇。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是興趣的先導。小班幼兒教師若能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時時注意保護和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就能夠激發小班幼兒探索周圍物質世界和學科學的興趣。充分利用小班幼兒內心的「我要學科學」的這份願望,就能培養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情感。
一、把握時機隨即教育,引導幼兒觀察。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教師從自己的經驗、興趣出發選擇內容,造成教師費了力,幼兒不感興趣的現象。小班幼兒活動范圍知識、經驗相對中大班幼兒要窄和貧乏,但他們對自己身邊有趣的內容最有好奇心,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幼兒去發現,將發生在身邊有趣的內容化成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
小班幼兒教師盡可能可利用以一切戶外機會,引導幼兒細致入微的觀察,鼓勵幼兒提出相關的科學問題。如組織幼兒開展踩影子的體育游戲,相信孩子們會玩得很開。這是孩子們突然發現影子沒有了,孩子們問:影子不見了,影子哪裡去了呢?於是一個新的科學游戲生成了,孩子們在園內四處找影子。他們找到了小花、小草的的影子,他們都為自己的發現激動不已。當孩子們發現影子的形狀不同、高矮不等時疑惑了:為啥影子不一樣?對於以上問題教師可從光學成像原理加以解釋。孩子們會發現:科學對他們來說,竟如些神往。這樣在探索科學探索科學活動中孩子們都能提出許多問題,這不僅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也培養了小班紀兒的科學興趣。
為了讓孩子們感悟科學現象,可設計用墨汁在水中作畫,用彩色顏料在水中作畫,幼兒手持牙簽醮墨和顏料在水中輕輕點劃,又持牙簽在自己頭上撓,再輕輕往水中一點,出現了油脂點,好不神奇!幼兒在操作中神態專注、欣喜、驚訝、興致勃勃,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到科學就在身邊。幼兒園科技教育必須充分研究幼兒的教學實踐經驗,用以在確定安的水平、類型和有限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活動的形式和方法。
二、創設環境,形成寬松的科學活動氛圍。
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小班幼兒也不例外。作為教師應充分地把幼兒的潛能挖掘出來。為他們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必須指出,寬松的心理環境也是幼兒無拘無束科學活動的前提。孩子們的好奇、好問得到了鼓勵,孩子們的探索和發展就得到了支持,孩子們的錯誤和失敗就得到了寬容和理解。在這樣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的培養。
讓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提出質疑,充分感受交談的樂趣,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參與或鼓勵,為幼兒愉快地逐步引進科學的殿堂。小班幼兒教師要培養好小朋友的科學興趣,通過參觀種植園、飼養園、科學實驗室,培養了小班幼兒科學觀察技能,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參與的技能、使他們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在季節特性較明顯的時候,經常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自然、了解獲得科學知識。泥土是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物,然而泥土的特性他們卻很少感知。可帶領幼兒尋找泥土。讓孩子們觀察,通過摸、壓等方法感知土的柔軟度,當他們發現泥土是蚯蚓、小螞蟻的家時,會興奮不已。
為此,可在自然角種植土豆、大蒜、蘿卜等,飼養金魚、小兔、蝌蚪等。除了讓幼兒愛好動物和精心照顧這些植物外,還引導小班幼兒觀察植物的變化及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在日學生活中為了滿足小班幼兒動手操作的願望,可在教室一角設立科學角,准備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想像、創造。如讓幼兒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頭發、衣服,看看能源能吸住幼小的碎片,通過此舉讓幼兒了解摩擦起電的現象。使他們感知,不斷嘗試,認識知識。
我們所面對的孩子,是跨世紀高科技的接班人,如何讓這一代孩子具備較高的科技素質,成為創造人才,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提到科學活動,教師就會引發什麼發明、火箭、宇宙……,這些是小班幼兒無法用已有的知識去理解的問題,很容易嚇住孩子。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的積累少;注意力不夠穩定,易轉移,活動中情緒波動大,思維具體形象。如何讓小班幼兒對科學感興趣呢?科學始於好奇。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是興趣的先導。小班幼兒教師若能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時時注意保護和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就能夠激發小班幼兒探索周圍物質世界和學科學的興趣。充分利用小班幼兒內心的「我要學科學」的這份願望,就能培養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情感。
一、把握時機隨即教育,引導幼兒觀察。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教師從自己的經驗、興趣出發選擇內容,造成教師費了力,幼兒不感興趣的現象。小班幼兒活動范圍知識、經驗相對中大班幼兒要窄和貧乏,但他們對自己身邊有趣的內容最有好奇心,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幼兒去發現,將發生在身邊有趣的內容化成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
小班幼兒教師盡可能可利用以一切戶外機會,引導幼兒細致入微的觀察,鼓勵幼兒提出相關的科學問題。如組織幼兒開展踩影子的體育游戲,相信孩子們會玩得很開。這是孩子們突然發現影子沒有了,孩子們問:影子不見了,影子哪裡去了呢?於是一個新的科學游戲生成了,孩子們在園內四處找影子。他們找到了小花、小草的的影子,他們都為自己的發現激動不已。當孩子們發現影子的形狀不同、高矮不等時疑惑了:為啥影子不一樣?對於以上問題教師可從光學成像原理加以解釋。孩子們會發現:科學對他們來說,竟如些神往。這樣在探索科學探索科學活動中孩子們都能提出許多問題,這不僅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也培養了小班紀兒的科學興趣。
為了讓孩子們感悟科學現象,可設計用墨汁在水中作畫,用彩色顏料在水中作畫,幼兒手持牙簽醮墨和顏料在水中輕輕點劃,又持牙簽在自己頭上撓,再輕輕往水中一點,出現了油脂點,好不神奇!幼兒在操作中神態專注、欣喜、驚訝、興致勃勃,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到科學就在身邊。幼兒園科技教育必須充分研究幼兒的教學實踐經驗,用以在確定安的水平、類型和有限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活動的形式和方法。
二、創設環境,形成寬松的科學活動氛圍。
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小班幼兒也不例外。作為教師應充分地把幼兒的潛能挖掘出來。為他們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必須指出,寬松的心理環境也是幼兒無拘無束科學活動的前提。孩子們的好奇、好問得到了鼓勵,孩子們的探索和發展就得到了支持,孩子們的錯誤和失敗就得到了寬容和理解。在這樣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的培養。
讓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提出質疑,充分感受交談的樂趣,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參與或鼓勵,為幼兒愉快地逐步引進科學的殿堂。小班幼兒教師要培養好小朋友的科學興趣,通過參觀種植園、飼養園、科學實驗室,培養了小班幼兒科學觀察技能,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參與的技能、使他們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在季節特性較明顯的時候,經常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自然、了解獲得科學知識。泥土是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物,然而泥土的特性他們卻很少感知。可帶領幼兒尋找泥土。讓孩子們觀察,通過摸、壓等方法感知土的柔軟度,當他們發現泥土是蚯蚓、小螞蟻的家時,會興奮不已。
為此,可在自然角種植土豆、大蒜、蘿卜等,飼養金魚、小兔、蝌蚪等。除了讓幼兒愛好動物和精心照顧這些植物外,還引導小班幼兒觀察植物的變化及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在日學生活中為了滿足小班幼兒動手操作的願望,可在教室一角設立科學角,准備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想像、創造。如讓幼兒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頭發、衣服,看看能源能吸住幼小的碎片,通過此舉讓幼兒了解摩擦起電的現象。使他們感知,不斷嘗試,認識知識。
Ⅱ 如何製作幼兒園小班自然角觀察記錄
你可以用A4紙列印出如下表格: 自然角觀察記錄 觀察對象: 活動過程: 從實驗了解到了:
Ⅲ 觀看小班自然角《植物的葉子》心得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文字.讀書心得同學習禮記相近;版實踐體會同經驗總結相類權.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並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心得體會這種學習方法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是優秀的,但沒有被推廣普及的必要.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方法,也是個性化的.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不可以,但找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Ⅳ 幼兒入園離園時的措施簡答
一、幼兒入園與離園環節的常規要求
(一)入園的常規要求
<綱要>講到,堅持保教並重,寓教育一日生活之中,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因此,要科學合理的安排合租十一日生活,使幼兒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制定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要根據俄動靜交替的原則合理安排各個環節。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規,包括:來園、離園、鍛煉、進餐、睡眠、盥洗和入廁等。
1.保育員的常規要求
(1)提前到班級做好接待的准備工作,活動室要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根據氣溫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溫工作。門窗桌椅要濕性擦拭,室內外環境要整潔。准備充足的圖書,玩具供幼兒早活動時間自由選用。
(2)熱情接待家長,並與家長進行簡短交談,及時了解幼兒在家情況,聽取家長的意見及要求。幼兒衣物,葯品等交接清楚。
(3)親切的接待幼兒,檢查幼兒是否攜帶危險品;對幼兒的皮膚,五官,精神情況認真觀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對其儀表和禮貌等也要提出要求,如見到老師和小朋友要問好,有禮貌 的和家長說再見等。
(4)安排豐富多彩的晨間活動,各類游戲和玩具材料應該讓幼兒自由選擇,使幼兒情緒穩定,愉快。
(5)指導中大班幼兒的值日生工作,如熱情的為小朋友服務,做事認真,協助老師管理自然角和整理玩具櫃,寫氣象日記等。
(6)活動結束時,教師要做好教育談話,提出要求,組織幼兒收拾好玩具等。
2.幼兒常規要求
小班:
(1)高高興興來幼兒園,會向老師和小朋友問好,與家長再見。
(2) 愉快接受晨檢。
(3) 在成人幫助下,將衣物放到指定位置。
(4) 在成人指導下,愉快的參與到各種游戲及活動中去。
中班:
(1) 衣著整潔,愉快來園,能主動向老師和小朋友問好。
(2) 愉快接受晨檢。
(3) 學會將脫下的衣物,疊放在指定位置。
(4) 主動參加到各種游戲和活動中去,活動結束時整理好玩具。
(5) 學會做值日生工作。
大班:
(1) 衣著整潔,愉快來園,熱情的向老師及小朋友問好,有禮貌的與家長再見。
(2) 主動而愉快的接受晨檢。
(3) 獨立的脫下外衣等衣物,疊放在指定位置。
(4) 自由,安靜,友好的參與到各種游戲和活動中去,活動結束時迅速整理
好玩具
(二)離園的常規要求
1.對幼兒的要求:愉快地離園回家,帶好回家用品,有禮貌地同老師、小朋友告別。
2.對保教人員的要求:
(1)離園前,老師與幼兒進行簡短談話,同他們一起回顧一天生活,表揚好人好事;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和禮貌教育,提醒他們回家的注意事項。
(2)離園前檢查幼兒儀表是否整潔,提醒幼兒帶好回家的用品。
(3)離園時,家長接孩子,可進行與家長的聯系工作,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情況,對未及時接走的孩子應組織適應活動等待家長來接。
(4)離園時間,要防止幼兒走失或被不認識的人帶走。
二、 小班幼兒入園與離園環節的表現
(一)小班幼兒入園表現
1.哭鬧現象較多,幼兒情緒不穩定。
原因:①長期與家人相處,心理上有對親人的依戀,不能適應陌生的環境。
②缺乏正確引導,孩子沒有心理准備。例子:我在小班實習,我們班張曦澤(女),是一個平時非常懂事兒孩子,自理能力也很強,但是有一天早上來園的時候,一直在哭,問其原因也不說,待會等其情緒穩定後,她悄悄地告訴我,昨天吃的葯是甜的,可是那種葯吃完了,今天的是苦的,我不想吃,所以鬧脾氣,最終我的處理方法就是勸解,「良葯苦口利於病」在幼兒把葯吃了後,我給他一張小貼畫的獎勵,第二天那孩子開開心心的按時服葯。
③部分家長不能做到「入園速離」,孩子心理處於不安狀態,產生一種期盼。例子: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再把孩子送到園里時總是逗留在門外,有些孩子,看到了就總是往外面看,想著家長還能接回去,鑒於這種情況,我們班的班長就給家長以飛信的形式,提醒家長,「小班幼兒情緒不穩定,為了孩子好,請家長送完孩子後盡快離園,以防止孩子由於心裡不穩定」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2.不能遵守幼兒園作息制度,部分幼兒不能按時入園。
原因:①與家長工作性質有關。家長的上班時間比較晚,有些家長就利用自己上班之前來送孩子,其實作為老師我很能理解這個現象,但是為了培養孩子遵守制度的良好習慣,我們還是建議家長按園里安排,按時送孩子。
②與家庭結構和家長教養態度有關,家長的態度是:「孩子小,讓他多睡一會兒,晚一點沒問題」「幼兒園可上可不上,想去就去」「早上沒睡醒鬧脾氣」等等,還有的幼兒由爺爺、奶奶接送,缺乏時間觀念。例子:由於有些幼兒在上幼兒園時有抵觸情緒,早上在家哭鬧,耽誤進園時間,當他來到幼兒園的時候可能其他小朋友早飯都吃完了,遲到不願來園的孩子有時會以沒吃到飯為借口,已經各種借口鬧脾氣。對於這種幼兒,一定要找到他的閃光點鼓勵他,再借著這些優點提醒他,第二天要按時到園,適時的時候還可以有一些小的獎勵。
3.自理能力差,缺乏為他人服務的意識,開展值日生工作有難度。
原因:幼兒均屬獨生子女,極少培養勞動的習慣,缺少勞動的機會,更沒有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另外,家長認為孩子小,包辦代替較多。
分析:我有時候覺得對於孩子來說,你幫助他越多,他自己會的就越少,教育孩子不是讓他懂得多少知識,考試能得多少分,我覺得,培養他的良好習慣以及自理能力才是比較重要的
4.規則意識淡薄,對投放晨檢標記。有序、正確地搬椅子、玩具物品用後還原等規則不能遵守。
原因:①對規則很陌生。剛入園的孩子規則意識很淡漠,因為在他的成長環境里從出生道入園基本上大部分孩子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所有家長都很寵愛她,不回去過多的約束他,沒有集體的規則定位,所以導致剛入園的孩子,對規則很陌生
②在家庭里的活動較隨意,缺少原則性。根據以上調查分析,一方面,幼兒園要進一步探索培養幼兒良好入、離園習慣的有效途徑及方法,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入、離園習慣的培養,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班幼兒離園表現
在離園時看見別的小朋友接時,大家還是免不了出現心急的情況,急著走出門去張望家人來接了沒有,這樣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以及幼兒情緒問題,大家都希望自己第一個被接走,在後面被接到孩子有時會很傷心沮喪,甚至會站在隊伍里哭。這樣的狀況嚴重影響到孩子在園里一天的學習收獲。還有的孩子在等待家長節的時候沒有什麼異常,但是一旦撲到家長懷里便大哭不止。但是大部分孩子還是能夠開開心心的離園。
Ⅳ 幼兒園小班教案《車子美容》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春天到了,很多植物都發芽了。
2、用語言和動作等方式表達自己看到小芽的特點。
二、教學准備:
選擇初春時小草、樹木剛發芽時的戶外或本園內的場景。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冬天時樹木的樣子。
教師:小朋友們,冬天時,你們看到外面的樹木是什麼樣子的呀?
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冬天時,有好多的樹木葉子都掉光了,樹上光禿禿的。
2、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表達對春天的認識。
教師:有哪個聰明的小朋友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了?(春天)
春天到了,天氣怎麼樣啊?本來光禿禿的樹枝上會有什麼變化呢?我們一塊去找一找,好嗎?
3、教師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里尋找、觀察小芽。
(1)教師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里邊走邊觀察周圍樹枝上的變化,幫助幼兒尋找樹上的「芽」,尋找小草的「芽」……。
(2)教師帶領幼兒到班級的自然角里去找找,有沒有什麼新發現?(我們種的種子發芽啦)
(3)請幼兒自由尋找並交流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教師:你在哪裡找到小芽的?小芽是什麼樣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做出小芽的樣子來?(引導幼兒用體態動作來表現看到的小芽。)
4、教師小結: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小草、小樹、種子都發芽了,花兒也開得漂漂亮亮的。真美啊!
教學反思
李穩
春天到了,天氣變暖了,這兩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氣,鳥語花香,這么好的環境、天氣,不上這節課真浪費啊!班級里的自然角早已經布置好了,小朋友們從家裡帶過來的各種植物種子都已經開始冒出小小的芽來,更為我上這節科學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參照。在觀察自然角的時候,小朋友們圍在邊上,用好奇、希冀又帶點驚喜的眼光看著從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滿心歡喜。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春天」這個詞,已經隨著小芽而進入到孩子們的腦海中了。說得再多,也遠不如眼見為實來得貼切。所以我想:對於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實來說明問題更比用故事、圖片之類來得直觀、強烈得多。課程與實際相聯系、相結合,往往能獲得更出色的效果。
Ⅵ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的探索意識
一、以「興趣」為突破口,研究小班科學活動的教學設計
1、觀察生活 尋找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領域目標的第一條明確提出,要激發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內容與要求里,也相應地提出了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這是由於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和具體形象性的特點,與其日常積累的經驗表象直接相關,原有的經驗水平會直接影響其認知質量。因此教師要更多地提供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作為幼兒科學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對周圍事物、自身、自然界、動植物、周圍的科技產品產生興趣。一年來,我們選取了水、冰、麵粉、磁鐵等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作為探究內容,鼓勵幼兒結合自身對事物的已有的經驗,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物體的特性,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持久的、充滿興趣的探索中開闊思維,自主地獲得更多的經驗,得到多元的發展。
2、創設情境 萌生問題
羅傑斯說:「我知道我不能將任何東西都教給學生,我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促使他學習的環境。」一個能夠促使幼兒學習的環境,是一個能引發幼兒思考的環境,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生成問題。在活動中,我們往往採用游戲、故事、圖片、小實驗等方式創設問題情景,設置懸念、提供誘因,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有趣的磁鐵》系列活動中,我們分別以 「飛機飛上天」和「兔媽媽逛公園」游戲導入主題,並巧妙地隱藏了操作手法,使幼兒看到「飛機」、「小兔」竟然自己動了起來,一下就引發了幼兒的猜測,問題隨之而來,繼而產生了解答問題的慾望,激發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地探究活動。
3、提供材料 解決問題
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使他們特別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尤其是對那些變化的環境和事物。而這一過程就是幼兒的探究過程。教師適時、適度、適宜地提供與幼兒探究相適應的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不僅要豐富多樣、吸引孩子的興趣,還要具有新穎性和探究性,能夠揭示有關現象和事物間關系、促進幼兒深入思考、激發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教師可以通過投放與探究有關的新材料,形成一個變化的、新的環境,以引起幼兒的關注。幼兒在對環境關注、感興趣的過程中,他們會自發地產生問題,引發爭論,從而推動探究的進程。以《有趣的磁鐵》系列活動為例:在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中,我們有意識地提供了包括布、泡沫、木頭、塑料、紙、鐵、鋁等多種材質的材料讓幼兒實驗,目的是要引導孩子探究磁鐵能否吸引和物體的材質有關。隨著探索活動的深入開展,幼兒又有了新的發現:一些看似是鐵的東西卻不能被吸引,於是我們又提供了金屬鑰匙,讓幼兒用磁鐵去判別它們是不是鐵做的,從而進一步了解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道理,同時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幼兒遇事不枉下結論、要運用事實去判斷的科學態度。
二、以「問題」為切入點,探索小班科學活動的教學策略
1、以啟發生問題 激發問題意識
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不是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要採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巧妙提出問題,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他們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的問題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培養提供科學的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常運用多種形式來啟發幼兒產生問題意識,如在《磁鐵可以吸什麼》中以設計游戲引發思考的方式、在《看一看,嘗一嘗》中以提供材料進行對比的方式、在《各種各樣的冰》中以合作討論引起爭論等方式,自然地激發幼兒產生疑惑、提出問題,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
2、以妙語答問題 保護問題意識
孩子的問題是千奇百怪的,但是無論問題價值高低,我們都要耐心地面對孩子的問題,正確地加以引導。有時遇到教師也不懂的問題,我們會誠懇地對孩子說:「你提的問題太好了!我也正想知道呢,我們一起去查查資料吧!」以此來呵護孩子的問題意識,讓幼兒逐步形成敢問、願問的習慣,養成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的習慣。而有時問題的答案亢長且深奧,幼兒年齡小不能理解,如果我們試圖面面俱到詳盡無遺地解答孩子的問題,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學到知識,還會扼殺孩子的問題意識。例如在進行磁鐵游戲後,牛牛就好奇地問:「為什麼磁鐵能吸鐵的東西啊?」簡單的幾句話說不清楚,孩子也不能理解,我們就回答:「磁鐵和鐵製品是兩個好朋友,它們最喜歡在一起玩,所以它們一靠近就吸在一起了。」牛牛說:「它們也喜歡和圖片在一起玩,但是圖片吸不起來,它們就夾住圖片玩!」這就是孩子的理解,所以對待孩子的一些問題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禁錮,而要巧妙地回答,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3、以反問追問題 深化問題意識
反問,即教師將幼兒提出的問題有意識地、恰到好處地反拋給幼兒,並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幼兒的心理狀況,適當改變問題的角度或提升問題的內涵。例如:因為經常看到老師用磁鐵將圖片吸在磁性板上,所以丁天行小朋友在猜測時認為紙片是能被磁鐵吸住的,可實驗的結果卻不是這樣。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想了個「好」辦法:將紙片夾在磁鐵和鐵釘之間,這樣看起來紙片就被吸住了。我及時地發現了這個問題,在交流討論時請他說一說、並演示他的實驗,大家發現了不同,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最終孩子們確定了「吸」的方法:每次吸一種材料,並讓磁鐵在上,看能否吸住下面的材料,這樣才公平。由於教師善於發現孩子的特殊語言,捕捉到孩子的問題,並將問題反拋給孩子,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嘗試解決問題,較好地促使幼兒一步步反思,一步步接近真理。
4、以探究解問題 強化問題意識
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單靠間接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他們親身的體驗、操作和探究才能獲得。教師要針對孩子的問題,通過各種途徑,讓幼兒親近自然、認識生活,在親歷親為中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提問的熱情、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小動物逛公園》活動中,幼兒通過游戲猜測到奧秘藏在兔媽媽的腳下,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回形針、鐵片、圖釘等鐵製品,分別放在兔媽媽的腳下,隔著薄板用磁鐵吸著走,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鐵製品跟著磁鐵動,可兔媽媽卻在原地不動!孩子們向老師投來了期盼的目光。但老師卻不急於將正確的方法告訴幼兒,而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繼續操作、探索,終於孩子們發現了問題的症結:要把鐵製品固定在兔媽媽腳下!它們將回形針、鐵片和圖釘分別用夾、粘、釘的方法固定在兔媽媽腳下,兔媽媽就跟著磁鐵運動起來了。問題迎刃而解,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高興地跳了起來,張梓傑還用回形針將兔媽媽和兔寶寶的腳連在一起,說:「媽媽帶寶寶一起玩嘍!」
三、通過科學活動對小班幼兒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1)近一年的實踐研究,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更加濃厚,在積極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中,他們相互交流、對話,思維更具條理性;在科學活動、科學發現室、自然角中,他們能關注到事物的變化,在一些現象的啟發下,就其背後蘊涵的淺顯的科學原理提出自己的問題,並能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興奮和自豪,萌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教師的教育理念在日益更新,並努力嘗試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主要表現在:借鑒「做中學」的教育原則,注重為幼兒創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在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的同時,也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活動;在活動中以鼓勵性、層次性、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引發幼兒積極思考,善於捕捉幼兒的問題,並和幼兒共同解決問題,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支配自己的活動,以保證每一個幼兒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獲得最大的發展。
(3)運用新的、合理的教學模式替代原有的科學活動模式,幼兒的學習不再由教師牽著走,而是象科學家一樣親歷整個探索過程,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驗驗證——調整方案——再次驗證——交流總結,實現了「教」與「學」的根本性轉變,有利於幼兒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素養。
四、幼兒問題意識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和諧、寬松、積極的心理環境中。
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啟發幼兒積極提問的重要前提。教師要里力爭成為幼兒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營造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活動氛圍,這樣幼兒才能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 「自由思考」 、「自由表達」, 才能敢想、敢問、敢說,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五、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問題意識,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問題教學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果教師自身的問題意識不強,在教學設計上毫無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提不出好的、精彩的問題,就很難引導幼兒進一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更談不上幼兒解決問題了。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在不斷更新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問題意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正確的科學態度,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坦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和幼兒共同研究思考。
六、在解決「老問題」和「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能力。
「學起於思,源於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思,一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是會產生新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整,提出新的問題。幼兒在由「老問題」到「新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中,伴隨著原有問題的解決,會不斷涌現出新的、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在享受到因解決原有問題而帶來的成功的快樂之後,幼兒會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去迎接新問題的挑戰。這樣幼兒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中得到很大進步。
Ⅶ 「只能看的自然角」案例分析小班
活動目標:
1、了解廚房裡的危險有哪些,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識。
2、學會保護自己,避免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活動准備:
幼兒每人一套《安全伴我行》手冊、圖片。
Ⅷ 小班下冊香香的果奶教案
目標:
1.能感知水果特有的香味。
2.願意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准備:
1.不同香味的版水果(葡萄、權鴨梨、哈密瓜、香蕉),洗好或切好各裝一盤,分別放入4個魔術盒中。
2.教師扮演魔術師。
過程:
1.引起幼兒玩游戲的興趣。
教師扮魔術師,告訴幼兒魔術師請大家用鼻子聞一聞,猜猜盒子里裝的是什麼水果。
2.玩「聞一聞」的游戲。
出示一個魔術盒,聞一聞是什麼水果的香味。
打開魔術盒看看是否說對了,請幼兒品嘗。
逐一出示魔術盒,用同樣的方法,感知水果的香味並品嘗。
3.小結:水果有自己獨特的香味。
建議:
1.魔術盒裡還可以放入其他水果(可請幼兒幫助收集l一2種),放置自然角,讓幼兒繼續感知水果的香味,教師要每天打開盒子看一看,避免水果腐爛。
2.在吃點心時,若有水果,可讓幼兒先聞一聞,猜猜是什麼水果,再品嘗。
評價:
1.能大膽地講出自己聞到的結果。
2.能辨別l一2種水果的不同氣味。
Ⅸ 幼兒園小班自然角種植活動《種瓜教案》
活動目標: 1、對種植活動感興趣,樂意參加種植活動。 2、遷移種草莓的經驗,繼續學習栽種過程。 3、關注植物的生長,願意連續觀察與記錄植物生長變化。 活動准備: 1、瓜秧若干種(菜瓜秧、甜瓜秧、香瓜秧等)。 2、整理好地塊 3、小鏟、水壺等。 4、設計記錄表,甜瓜、香瓜等圖片。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並認識常見瓜 教師出示瓜的圖片,「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們是什麼瓜?你吃過嗎?」 幼兒自由討論自己吃瓜的感受,相互交流瓜的味道。(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香香的、脆脆的、甜甜的等) 2、幼兒共同回憶栽種草莓的經驗,觀察並初步嘗試種瓜活動。 「你們栽過草莓嗎?是怎樣栽的?」 「瓜秧怎樣栽呢?」教師示範重點: (1)強調瓜秧非常嬌嫩,要輕拿輕放。 (2)栽瓜過程:先用鏟將土挖一個坑,然後將瓜秧輕輕地放進去,再在四周圍圍上細碎的土。 「瓜秧栽到土裡還要做什麼?」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澆水活動。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進行日常觀察、照料與記錄活動。 教師利用早晨入園、中午散步等時間引導幼兒進行連續的觀察與照料、記錄瓜秧的生長變化過程。
Ⅹ 幼兒園小班自然角應該投放哪些材料
活動目標:
抄1、在襲「好喝的蔬菜湯」游戲情境中,運用已有經驗,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不同蔬菜的特徵。
2、跟著音樂一起玩,遵守音樂游戲的規則。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了解蔬菜的顏色、形狀、做法;會唱歌曲菜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