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教師專業成長需要什麼——關於新教師培訓內容和模式的思考
新教師一般指具有0-3年教齡的上崗不久的教師。新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新教師在進入教師職場後,在與學校組織環境不斷發生互動的過程中,從行為態度到專業表現上逐步達到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進而最終將教育規范內化為個體素養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又極具決定性意義,直接關繫到新教師未來的專業發展取向。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培訓機構、學校對新教師專業成長都十分關注,在廣泛的調研、多年的培訓實踐及其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形成了如下關於新教師培訓內容與模式的思考和認識。一、培訓內容要貼近新教師成長需求根據新教師急需教育教學方法、經驗,迅速提高教學技能的迫切需要,我們設置以下主要培訓內容:1.教育素養養成教育素養是指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優秀素質,主要包括品行品德、思想境界、慈善關愛、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文明規范、讀書習慣和對教育的忠誠度等方面。為了使新教師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逐步形成教書育人的價值觀念,我們可確定「教師素質」「、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化發展」等專題講座。比如教師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具備:(1)積極心態。
㈡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有哪三方面含義
1、准確的表達能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是一個好教師所必備的自身素質;
2、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培養現代化教育意識與教育教學能力;
3、積極應對新課程,努力嘗試,讓自己的課堂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4、樹立自我反思、在「做中學」的實踐觀念:用自己的空餘時間進行專業創作,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爭取在各類新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比賽中獲得好成績。還要加強對學生作品的輔導,珍惜每一次比賽的機會,認真、塌實的對待,在作品的創新上下功夫,爭取獲得好成績。當前的教育技術飛速發展,只有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才能更好地上好課。所以,我會抓住每一次的培訓機會,謙虛好學,認真學習,多實踐,也爭取多多鑽研相關軟體,掌握一定製作課件的方法,提高能力,每學期都出優秀課件。 學校積極貫徹新課程標准將新課程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爭取在新課程與校本的培訓和實施中提高新課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研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寬松自主的氛圍中快樂學習。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為表現,從而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過程。成功的教師傾向於進行主動的創造性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在反思中,我們學會了理性思考,提高了學習效率,而工作更像探索的科學家,不再只是辛勤的耕耘者。教師的成長僅有「經驗+反思」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實踐」,因為改革最終將發生在課堂上。我也將把握好每次普通上課與重大研究展示課的機會,認真對待,在實踐中成長。
5、新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系:機遇+挑戰
㈢ 如何引領中年教師加強專業成長和發展
一、讀書———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教師不應是專業發展的「被動的接收器」,教師應是自身發展的積極建構者。「自覺」、「自主」應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詞。它具體表現為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與能力,即教師能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自覺地對過去、現在的狀態進行反思,對未來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與程度做出規劃,並能自主自覺地遵循自己專業發展的目標、計劃、途徑,努力實踐,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發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使教師的成長由自發轉向自覺,由個別轉向群體。可以說沒有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師范院校直接造就出來的,優秀教師都是在工作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必須抱著積極主動的心態,尋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書籍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當一個教師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非常渴望獲得它們的時候,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個可能通向成功的機會。他會利用、發現、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自覺學習,關注校內外的先進經驗,舉一反三,注意積累自己的實踐歷程並加以理論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說,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是其成長的最關鍵因素。
二、培訓———提升理論修養一個好的教研組,必須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教研組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以及較強的組織能力。學校各教研組要帶領本組教師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專項培訓。通過理論學習,養成教師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請進來。所有走出校園培訓的教師回校後必須要在校內上一節匯報型的提高課,這樣不僅使培訓的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還使校內的青年教師開闊了眼界。校內培訓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廣大教師學習國內外報刊雜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請教育專家或名師來學校講座。學校要為教研組成員提高業務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廣大教師自覺的參加學歷進修,把理論學習內化為自覺行動。
三、集體備課———發揮團隊優勢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
㈣ 教研與培訓對教師專業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
教研就相當於是一個指向標,給教師指明下一步學校的發展方向!有助於教師及時跟上學校發展步伐!培訓更注重的教師自身的提升!提升教師授課;學生管理;課堂管理等方面!
㈤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
①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②開展微格教學;
③進行專門練;
④反思教學經驗。
㈥ 教師成長與發展有哪些基本途徑
終身學習 - 的先決條抄件,以確保教師的專業發展
2,行動研究 - 教師的專業發展
3的基本方法,教學反思 - 只有這樣,教師的專業成長
4,同行支持 - 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5,專業導游 - 教師的專業成長
6,研究的一個重要條件 - 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
㈦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最高目標是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最高目標是 ( )。
㈧ 如何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關注青年教師成長
骨幹教師如何突破瓶頸
塔客學院塔主崔冕說:很多英文老師有這樣的經歷:一開始很新奇,但一兩年之後就產生了「掏空感」。常有人問道:」整天輸出,沒有輸入,我們把自己的東西給了學生,那我們又從哪裡獲得新知識呢?「
凡事要先搞清楚定義。
「挖空感」並不是學生把你挖空了。你把東西給了學生,不代表你就沒了。
舉個例子:如果我攤了個煎餅果子,我給了你,我就沒吃的了。這是實體物質的特點。但如果我用視頻向你演示了攤煎餅果子的製作過程,我做了,你也會做了,而我依然擁有製作煎餅果子的知識。
其實沒人挖空你,問題在你自己。
老師所謂的「挖空感」其實是一種停滯不前的恐懼。
這個問題是定時炸彈。我曾經說過培訓行業教師神奇的「兩年的詛咒」,很多人撐不過兩年,都因每日 day in day out 的生活折損沉淪:車軲轆話一樣地跟學生講課,然後還有很多行政瑣事。最後,最重要的是,還完全沒有新東西進來,人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停止生長。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向死而生,也可以過地波瀾壯闊,豪氣萬丈,有些人「雖然活著,但卻已經死了。」
好,我們理清了定義:「挖空感」是停止生長的一種表現。小則對每個老師的幸福感有提升,且會帶來物質獎勵;大則對一個機構保留更多優質的老師,發揮大家專長也有借鑒。
理清了定義,就可以開始動手擊敗它!
怎麼破?持續生長咯!
第一、在方向上,有內外兩個選擇。
向內生長,是指深挖目之所及的一切。就好像 Iyengar 一派的瑜伽老師在最後總要說:Bow to your inner self (請向你的內心鞠個躬)。職業的向內生長也一樣。
內向的做法:仔細地觀察每天自己做的事情,哪些還可以求甚解,那就繼續求下去。
例如,有學生上課不聽你的話,作業不寫,上課睡覺…… 這樣的學生很多老師都遇到,而且今後也可能遇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消極?我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我想到過以下問題:
是什麼影響了學習動機呢?
是課業的難度么?是課堂上的參與度低么?是學生的家庭問題讓他分心了么?是他的自信心曾經被打擊了么?是他在小小的青春期為了尋求身份建立,故意要反叛么?其他老師怎麼處理呢?哪些處理方法有用呢?懲罰是不是就一勞永逸了呢?如何改正學生還能讓他不記恨我呢?
這種深挖,就是向內生長。
最後的成果:你的每天都是一次新的社會實驗,每個學生都是你的新樣本,每本書籍都激勵你和實踐結合,每一次學生的輸出都會變成你的數據。你看待人際關系的方式也會出現變化,你甚至會更加善於跟別人溝通。
我見過沒做到這一點的老師,最後變成一位憤怒的、有控制欲的、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你的江郎或江女郎。
另外一個方向,是向外。
向外的做法:把工作變成原點,把一切可能都變成了觸角。這些人的觸角總去試圖碰觸跟英語有關,但不僅僅限於英語的知識。
例如,教交通工具的時候,這些老師提到了火車、汽車、自行車之後,會自己去看看無人駕駛的車是怎麼回事,他們還會接著看Elon Musk 的電動車怎麼樣,然後就接著找到一本 Elon Musk 的自傳看看,然後又去看了一個人類移居火星的紀錄片…… 看見這些人的思維路徑了么?
這只是一個人的層面。這些人還有可能會從幾個回訪電話里發現一些 customer service 的程式,然後去找找 CRM的網站看看,然後做個 excel 表格,注意積累自己的客戶,不管是續班還是自己的小工作室,都有了自己的小檔案。
這些人還有可能常常找外教們聊天,了解國外的生活和學習,然後深夜回家自己上網看學校,找獎學金,搏命三郎准備個語言考試,兩年之後出國念了個教育學碩士,要麼繼續在國外生活,要麼回國也有了學術和語言資本。
把課堂的內容、工作的種類、接觸到的人都變成你成長的觸角,任何一隻觸角只要夠長,夠堅實,就會變成一條不斷為你輸入養料的通道。這就是外向的成長。
內外兼修的示意圖:
向左轉|向右轉
圖解:塔主是sample矩陣,也是下半年的計劃。
按照你自己的愛好和能力所及,來填寫這個矩陣,它就是填充你「挖空感」的第一步。
當然,後面還有很多步要走,例如做計劃、每日執行、調整計劃等等。
—— 嗯,躺在被窩里的看的人莫好奇,有「挖空感」的培訓學校老師,今天都是上班的。
如果你今天不上班,還不趕快起床,The World is Waiting for You.
㈨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專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屬訓練提高在職教師,具體包括:
(一)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觀摩可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
(二)開展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製成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
(三)進行專門訓練
(四)反思教學經驗
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科頓等人提出了一個教師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過程:①教師選擇特定問題加以關注。②教師開始分析收集來的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表徵,以理解這一問題。建立假設以解釋情境和指導行動,對行動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加以考慮。實施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