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藝術教育真的很重要嗎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對青少年提高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全面發展具有其他教育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類,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視其中的一種,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維,它可制約一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 「應試教育」恰恰對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種束縛,而且是很大的束縛。因此,一個人必須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高質量、高素質的健全的思維。
教育不能夠離開感情,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必須以感情作為橋梁,作為紐帶,才能產生教育的效果。教育離不開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動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特點不僅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現在的兒童、少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系少了,疏遠了,淡漠了。所以培養學生健康的、豐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
素質教育中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乾巴巴地說教,必須像春風那樣「隨風潛入夜」,通過漸進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強迫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感情,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幫助青少年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以「善」為美,以「德」為美,以「愛科學」為美,以「愛國」為美,以「好學」為美。在這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2. 關於家庭教育知識講座
家庭教育講座的目的
一般講座的內容是以家庭教育為基本原則,讓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方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通俗易懂的事例讓家長更易於理解,而且專家會和家長進行互動,起到良好的效果。講座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素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指導為主要內容,幫助家長提升自身素質,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不產生叛逆心理。
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就受到了關注,而且這也是被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近幾年,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家長對教育的問題也越來越關注,他們都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實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而且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進入社會後接受集體教育,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為以後的學習打好良好基礎。而家長這種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需要在講座中進行培養,通過講座,家長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進行及時改正,為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
針對親子教育講座,至慧學堂為家長推出了定期講座,特聘請國內著名親子關系專家和教育專家,通過科學嚴謹的心理學理論,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給家長提供更專業,更科學的育兒知識及技巧,解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幫助家長構建更和諧的家庭以及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其實是一門藝術,而家長想要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需要去聽家庭教育講座,從講座中吸取知識,改變自身的毛病,引導自己使用更貼近生命規律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
3. 家庭教育講座對家長有著什麼作用
一般講座的內容是以家庭教育為基本原則,讓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方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通俗易懂的事例讓家長更易於理解,而且專家會和家長進行互動,起到良好的效果。
講座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素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指導為主要內容,幫助家長提升自身素質,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不產生叛逆心理。
家庭教育其實是一門藝術,而家長想要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需要去聽家庭教育講座,從講座中吸取知識,改變自身的毛病,引導自己使用更貼近生命規律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
(3)家庭教育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巨變,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
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導致家長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因此新的恰合適宜的家庭教育應該應運而生。
4. 幼兒園家庭教育知識講座
家庭文化及成員的職業、經濟條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觀念、家庭成員和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家長對幼兒的具體指導、教養方式...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對教育資源的積極利用,是幼兒園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積極貢獻者也是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多渠道的宣傳,讓家長認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認識到自己本身對於幼兒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
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家庭教育知識培訓平台
網路原因或者平台技術原因,也許等下或者明天他們維護好就打開了
6. 家庭教育學習記錄
第一要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和諧安寧的家庭環境。家庭和睦溫馨了,孩子在心理上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給孩子一個愉快的學習空間,自由自在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讓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全的發展。孩子上小學時有一段時間我和愛人因為生活上的瑣事經常發生爭執,明顯感到孩子那段時間臉上看不到笑容,學習成績也下降了。有一次我們爭吵時剛好孩子作業沒寫好,我們夫妻同時訓斥了她,孩子高聲的頂撞了我們,並大聲說出了自己的不滿,說我們總是爭吵,她心裡擔心爸爸媽媽會分開不管她,而且哭的很厲害,這件事讓我們認識到孩子雖小,可是她的內心已經懂得很多道理了,所以我們家長有責任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安寧的家庭環境。
第二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這一點又恰恰是當今社會孩子們最不容易得到的,現在的孩子除了要完成學校學習任務家庭作業外,還要應對無休無止的課外補習班、興趣班,基本上是連軸轉,雙休日基本都在刻苦學習訓練,沒有多少時間能做她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記得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學習舞蹈和二胡,每次回家練習壓腿和器樂總要經過一番「斗爭」,有一次我送孩子去上舞蹈課,路上我不經意的問孩子,你覺得現在開心幸福嗎?因為作為家長我總覺得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孩子沒理由不滿足。結果,孩子的一句話驚醒了我,她說:「媽媽,我想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第一次認真的考慮了孩子的感受。後來,我和孩子達成了一致意見,興趣班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而且雙休日必須有一天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支配,我覺得這樣即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又滿足了孩子的玩樂天性。
第三安全常識早灌輸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經意的碰到很多小意外,小傷害,作為家長如何才能做到防微杜漸。我會設置一些小小的「陷阱」,比如孩子18個月時(我寫過成長日記)對我縫衣服的針特別感興趣,我並沒有立刻抹殺孩子的興趣,而是觀察一段時間後在她沒注意的時候用針尾在她的小手上輕輕刺了一下,孩子立刻感覺到了危險,這時我會「不失時機」的趕緊上前安慰她,並適時告訴她這個東西的作用和危險性。還有一次,孩子看到大人經常從熱水瓶里倒水喝,她自己也想嘗試下,但是對於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明顯有點困難,我看到後並沒有大聲呵斥,而是打開水瓶塞子,小心的讓水蒸氣輕微的飄過她的小手,孩子馬上就知道了。正是通過這些點滴的灌輸,在我們的家庭里從不擔心孩子把開水瓶打翻了,剪刀傷到手了,桌角碰到頭了,睡覺從床上掉下來等等······當然,前提是寶貝在兩歲前,我家寶寶一直「毫發無損」的成長。
第四要盡可能地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
比如日常的掃地、洗衣服、鋪床疊被子,勞動最能鍛煉一個人的品質和意志,孩子只有切身體會才會懂得勞動的艱辛,才能理解家長老師的辛勤付出,才會加倍珍惜。記得孩子小學一年級時做作業經常邊做邊玩耐不下性子,經常很少的作業能寫到晚上十點以後。有一次周六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寫了一個上午也沒有完成一項作業,那天我剛好買了一隻鴨子回來自己宰殺,我就把孩子叫過來,很平靜的對她說,協助我把鴨毛!孩子當時有點蒙了······做過家務的人都知道,拔毛樁是件很費時費神的事情,果然不一會孩子就開始嚷嚷不想幹了,到後來孩子基本上是邊哭邊做的,我雖然也心疼孩子,可是我堅持讓她必須和我一起完成這項任務,自那以後孩子寫作業的習慣有了不小的改善,因為她切實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
第五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引導孩子無論干什麼不但要用心而且要盡力,即使結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當孩子有了錯誤時,家長也不要過於斥責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擔錯誤的勇氣,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會造成什麼後果,以後應如何改正錯誤。多鼓勵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的進步,肯定他們的成績,不要盲目地批評他們的努力和失敗。給孩子樹立信心,自信心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能夠讓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失敗,而應該讓孩子樂於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成功。正因為這是一個漸進的培養過程,因此,需要我們無論在生活的小事上,還是在游戲、學習中,都需要始終注意這一點。生活中,孩子需要幫忙,需要愛,作為父母不是全盤代替,而是進行合理的關懷和訓練,要讓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動樹立的,而不是別人能給予的,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7. 對家庭教育知識講座的吳老師的個人評價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第九十九條《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回》一文答,有以下三點感受:
1、奉獻真愛,加強情感交流。所謂真愛,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的愛,它表現為家長、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願望得到充分理解。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作為老師和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從而加以正確的引導。
2、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規律。 因材施教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原則,同樣也適用於家庭教育。客觀、公正地評價孩子非常重要,既要著眼於未來,發現興趣、培養興趣,又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
3、見微知著,優化心理品質。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一個有民主氣氛的「心靈的港灣」。在這里,孩子最容易無意識地展露自己真實的思想。家長和老師應該對孩子的只言片語加以重視,見微知著,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心理品質。
8. 希望在家庭教育講座中習以學到哪些知識或方
在講教育角度中應該學到很多的關於知識以外的家庭溝通交往社會知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