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技術員可以代表安全員,測量員嗎
首先技術員的話,
就應該做工作范圍內的事情
就不要去做
什麼測量員,
或者安全員的工作!
㈡ 工地安全員,測量員,資料員干哪個有前途點
做安全員有前途一點,因為安全員是
管理職位,和領導走得近,晉升空間大,
發展的好有機會做項目經理。而其他兩
個崗位就沒有這樣的優勢。
㈢ 市面上有沒有能測出安全期的測量儀
歐姆龍440 那個還有圖像顯示呢 我看我姐們家用的就是這款 可以測出最佳避孕時間呢,具體的您可以打歐姆龍的客服電話咨詢一下,介紹的很詳細呢
㈣ 帶電設備附近測量絕緣電阻時,測量人員應執行哪些安全
使用絕緣棱鏡桿,關鍵還是需要作業人員自己多注意小心,不去觸碰帶電設備,只要正常作業,一般是沒問題的
㈤ 測量管理體系的監視方法有哪些
2004 年 6 月,ISO 發布了ISO22000 國際標准草案 (DIS 稿),進入各成員國為期5 個月的 表決階段,並計劃於2004 年第四季度發 布最終國際標准草案(FDIS)。預計ISO 將於2005 年下半年正式發布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整個食品鏈中組 織的要求》。這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布的 繼ISO 9000 和ISO 14000 後用於合格平定 的第三個管理體系國際標准。ISO 22000 將國際上最新的管理理念與食品安全控 制的有效工具——HACCP 原理有效融合, 必將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 影響。 縱觀ISO 22000(DIS)標准,其以下特 點引人注目。 一、食品安全管理范圍延伸 至整個食品鏈 對於生產、製造、處理或供應食品的所 有組織,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首要的。這些 組織都應認識到,對表明並充分證實其識 別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能力的要求日益 增加,並認識到影響食品安全的諸多因 素。這個標準的要求可用於食品鏈內的各 類組織,如飼料生產者、食品製造者、運 輸和倉儲經營者、分包者、零售分包商、 餐飲經營者,以及相關組織,如設備生產、 包裝材料、清潔劑、添加劑和輔料的生產 組織。 食品安全與食源性危害在食品消費 階段(由消費者吸收)的水平和存在的 危害有關。由於在食品鏈的任何階段都 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通過整個 食品鏈進行充分控制是必需的。所以, 食品安全是基於通過食品鏈的所有參 與者共同努力而保證的連帶責任。 認識到組織在食品鏈所處的角色 和地位,是確保在食品鏈內有效地相互 溝通,以供給最終消費者安全食物產品 所必需的。圖1 列舉了食品鏈中典型相 關方之間溝通渠道的可能范圍。 圖1 食品鏈溝通實例 ISO 22000 以「前提方案」的概念 替代了傳統的GMP(良好操作規范)和 SSOP(衛生操作程序)概念。前提方案 是一個可替代詞,根據食品經營組織在 食品鏈中所處的位置和食品安全管理 的需要,可包括以下一個或幾個環節: GMP(良好操作規范)、GAP(良好農業 規范)、GHP(良好衛生規范)、GDP(良 好銷售規范)、GVP(良好獸醫規范)、 GPP(良好生產規范)、GTP(良好貿易 規范)、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以及操 作性必備方案(SSOP 和其他SOP)。 二、 管理領域先進理念與HACCP 原理的有效融合 過程方式、系統管理及持續改進是現 代管理領域先進理念的核心內容。任何 將所接受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都 可以視為過程。組織為了能有效地運 作,必須識別並管理許多相互關聯的過 程。一個過程的輸出會直接成為下一個 過程的輸入。組織系統地識別並管理過 程以及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之為 「過程方法」。所謂系統管理,即針對 設定的目標,識別、理解並管理一個由 相互關聯的過程所組成的體系,有助於 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系統方法的 特點在於它圍繞某一設定的方針和目 標,確定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活動,識 別由這些活動構成的過程,分析這些過 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按 某種方式或規律將這些過程有機地組 合成一個系統,管理由這些過程構成的 系統,使之協調地運行。持續改進的最 終目的是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包 括改善產品的安全特性、提高過程有效 性和效率所開展的所有活動。通過測量 分析現狀、建立目標、尋找解決辦法、 實施解決辦法、測量實施結果、直致納 入文件等活動,實施不斷的PDCA(計劃、 實施、檢查、改進)循環。以上原則在 ISO 22000(DIS)標准中主要體現在以 下幾個方面。 1、食品安全目標導向 建立一個系統,以最有效的方法實 現組織的的食品安全方針和目標。由組 織的最到管理者制定食品安全方針,並 進行相關的溝通。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組織的食品安全 方針與其組織在食品鏈中的位置相關, 確保食品安全方針符合與客戶商定的 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規要求,確保食 品安全方針在組織的各個層次上得到 溝通、實施和保持,並對其持續適宜性 進行評審,同時確保在食品安全方針中 充分闡述溝通的作用。食品安全方針應 得到可測量的目標的支持。 2、過程的識別和危害分析 組織應策劃和開發安全食品實現所 需的過程,在實施前提方案(包括基礎 設施、維護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的 基礎上,對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後果 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危 害分析並確定顯著危害,作為HACCP 計 劃和操作性前提方案組合控制的對象。 3、體系的實施和運行 有效的安全產品生產,要求和諧地 整合不同類型的前提方案和詳盡的 HACCP 計劃。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用於 闡述食品衛生的基本要求和可接受、更 具永久特性的良好(操作、農業、衛生 等)規范,而操作性前提方案則用於控 制或降低產品或加工環境中確定的食 品安全危害的影響。HACCP 計劃用於管 理危害分析中確定的關鍵控制,以消 除、防止或降低產品中特定的食品安全 危害。
㈥ 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監視和測量到底要監測哪些方面
監視和測量的項目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分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目標、指標內,管理方案的容控制措施,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控制措施監視和測量,車間空氣、雜訊、職業病等項目的監測,作業人員行為、作業環境和設備的日常監測等主動項目,被動項目就是發生不良了,產生不符合了採取的監測等。
㈦ 在有感應電壓的線路上測量絕緣時,應採取什麼安全措施
應將相關線路同時停電,方可進行。雷電時,嚴禁測量線路絕緣。
㈧ 輪廓測量儀的操作規程和安全保養
中圖儀來器輪廓測量儀操作方法:
輪廓源測量儀為自動測量設備,需測量表面輪廓時操作者需裝上輪廓模塊,然後裝好被測工件,在檢定軟體上設定掃描的開始、結束位置,點擊「開始」按鈕,測針會自動接觸工件表面,並按設定的位置掃描;在進行輪廓掃描的過程中,軟體界面會實時描繪輪廓曲線;掃描結束後,操作者可通過輪廓分析工具對生成的輪廓曲線進行分析,得到如直線度、圓度、角度、距離、間距等輪廓參數。
輪廓測量儀維護保養說明:
1.測量結束,退出系統,關閉電腦,切斷電源;
2.測量完畢後用棉花拈航空汽油清洗工作台及夾具,並塗油防銹;
3.儀器配件要注意防銹;
4.要定期(具體周期視環境定)清潔導軌,以保證導軌的精度。
㈨ 測量管理體系所應用產品的范圍
建立測量管理體系是目前很多企業繼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之後,又著手進行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該體系在企業中對提高產品質量、節約資源、降低排放、安全生產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測量管理體系建立的依據是《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GB/T9022-2003/ISO10012:2003),此標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於2003年12月16日發布,2004年3月1日實施。2005年初,國內開始依據該標准對各行各業的企業開展相應的審核工作,審核機構為中啟計量體系認證中心,由該中心在全國的各分支機構負責現場審核工作,中心則負責對審核資料進行審查並頒發測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證書分為AAA、AA、A三種級別,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依據標准要求建立體系,取得相應的證書。
標准《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的內容包括:總要求、管理職責、資源管理、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的實施、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
測量管理體系的定義是為完成計量確認並持續控制測量過程所必需的一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體系由設計的測量過程式控制制、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和必要的支持過程構成。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測量設備應經確認。
企業在初次建立測量管理體系時,因缺少相關經驗,在實際工作中無從入手、難以有為。本文主要介紹測量管理體系建立中需要做的重點工作,包括組織管理架構、體系文件編制、人員培訓、測量設備分類管理、關鍵測量過程識別、體系的審核和監視等六個方面,以期對機械製造業、石油化工、冶金、醫葯等各類企業在建立測量管理體系時有所幫助。
一、組織管理的架構
測量管理體系組織管理的架構是建立、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基礎,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企業應建立內部的測量管理網路,測量管理工作從上至下應層次清晰、職責分明。體系推進人員應包括最高領導層、管理者代表、各部門負責人、專兼職計量管理人員、關鍵測量過程操作人員、產品檢驗人員等。對於原來測量管理工作薄弱的企業尤其重要,要求各級人員在思想意識上加以重視,明確要求,履行職責,在體系運行過程中起積極的作用。
二、體系文件的編制
體系文件是測量管理體系文件化的體現,是測量管理體系實施的依據。根據企業的管理工作現狀,應依據標准和有關規程、規范,編制《測量管理體系手冊》、《測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關鍵測量過程式控制制規范,大型或精密測量設備操作規程、測量設備校準方法等。在各層次文件編制過程中,應注意與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等體系的結合度和相容性,如文件控制、記錄控制、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控制、內部審核、管理評審、糾正和預防措施、檢驗規范等,均可按質量管理體系規定的要求執行。
三、人員培訓
納入測量管理體系的人員包括測量管理人員和測量操作人員(包括測量設備檢定/校準/驗證人員、原材料檢驗人員、半成品檢驗人員、成品出廠檢驗人員、生產過程工藝監測人員、其它分析測試人員等),培訓內容應包括《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企業正式頒布的《測量管理體系手冊》、《測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與測量過程有關的各類標准、規程、規范等技術文件、關鍵測量過程操作規范、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知識、法定計量單位、計量專業基礎知識等內容。
培訓形式可分為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培訓方式可以是課堂理論講授、現場實際操作演示等,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做到「實打實戰」。
要明確培訓考核要求,切實做好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考核工作,做到「應知應會」,提高各層次人員的計量意識和測量能力。
四、測量設備的分類管理
企業內部的測量設備種類繁雜、數量繁多,如果按照一種統一的模式對其進行管理,勢必需要消耗極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難以有效發揮出測量設備管理的相應作用。由於每一測量設備的應用場合、測量參數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對測量設備實施分類管理。
測量設備的分類管理工作是每個企業在體系實施過程中工作量最大、管理難度最大同時又是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際工作中,可根據測量設備使用的場所、測量參數的技術要求、與產品質量的關系等進行A類、B類、C類的分類管理,分類原則為:
1.A類測量設備:包括國家強制性檢定的測量設備,主要為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方面並列入強制管理計量器具目錄的測量設備;產品出廠檢驗使用的主要測量設備;用於關鍵測量過程的測量設備。
2.B類測量設備:包括用於生產工藝控制過程的測量設備;用於公司內部能源、物料核算、車間定額管理的測量設備。
3.C類測量設備:包括用於生產工藝上僅起一般指示作用的測量設備;僅做工具使用的測量設備。
企業應建立詳細的測量設備管理目錄、測量設備管理台帳、測量設備周期確認計劃和測量設備周期確認計劃實施的統計表。
標准中強調了「計量確認」的概念。所謂計量確認是指「為確保測量設備處於滿足預期使用要求的狀態所需要的一組操作」,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測量設備的校準/檢定、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返修)及隨後的再校準、與測量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的計量性能驗證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企業所有測量設備均應經過計量確認,計量確認的部門可以是外部計量技術機構,也可以是內部計量主管部門。
為了避免測量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錯用或誤用,防止測量設備的非預期使用而造成產品和過程失控,測量設備在確認後應按管理類別、檢定/校準狀態對所有測量設備粘貼牢固耐久的確認標識,確保測量設備的確認標識能正確地反映其校準、檢定狀態。測量設備使用人員負責標識的日常管理,計量管理人員負責監督、跟蹤。
五、關鍵測量過程識別
為確保得到准確、可靠的測量結果,除對測量設備進行控制外,還需要對測量過程進行控制。測量過程的控制中,首先要識別關鍵測量過程。重要原材料進貨檢驗、貿易結算、半成品關鍵控制點、成品檢驗、環境檢測、安全控制、測量設備檢定/校準等均為關鍵測量過程。通過識別,將這些過程制定成詳細的作業指導書,明確技術指標項目、要求,提高操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確保滿足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經營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等對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的要求。
針對已識別的關鍵測量過程應建立《關鍵測量過程一覽表》、《檢定/校準項目一覽表》、《測量過程式控制制檢查表》、《檢定、校準項目的計量確認檢查表》,並依據《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JJF1059-1999)進行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
在關鍵測量過程識別中應注重如何將顧客提出的產品要求轉換為計量要求。例如:顧客對產品厚度要求允許誤差控制在±1mm以內,按「測量設備最大允許誤差應為被測指標的1/3~1/10」的配備原則,選取的測量設備最大允許誤差應為±0.03mm,為此可以選取測量范圍為(0~150)mm的帶表游標卡尺,其最大允許誤差為±0.01mm,以保證測量設備的配備滿足測量過程的要求,確保得到准確、可靠的測量結果。
每個企業涉及的關鍵測量過程各有不同,應結合產品的技術要求配備適宜的測量設備,確保測量過程和數據准確、可靠。
關鍵測量過程的有效控制是測量管理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應引起企業技術、生產、質量檢驗、計量部門的高度重視。
六、體系的審核和監視
體系的審核和監視是體系運行中發現不符合、進行改進的有效途徑,它主要包括內部審核、日常監督檢查、管理評審三種形式。
內部審核目的是驗證企業建立的測量管理體系與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評價測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適宜性,識別體系運行中的不符合,期望通過內部審核持續改進測量管理體系。
日常監督檢查包括對體系運行、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的檢查,可採用現場巡查、人員提問、抽查有關記錄、查證測量設備狀態、對數據統計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實施日常監督檢查時應做好相應記錄,監督過程中發現不符合時應立即責令有關部門或人員進行糾正,或採取糾正措施。
管理評審的目的是通過定期組織對測量管理體系方針及質量目標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測量管理體系組織機構的合理性,實施測量管理體系活動資源的充分性以及企業內外部反饋、生產情況的改變等進行評價,識別需要持續改進的因素,並採取相關措施,以確保管理體系和測量技術能力的持續改進。
七、結語
企業通過開展以上的工作,在建立實施測量管理體系過程中(三個月以上)應腳踏實地不斷完善、不斷改進體系,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將顧客對產品的要求轉換為計量要求,使企業的測量管理水平有明顯地提高,有效服務於企業的生產、經營、產品研發等活動,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㈩ 安全光柵和測量光柵有什麼區別
ESPE專家:測量光柵精度高,技術要求高,感應性更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