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對多重耐葯菌感染的病人進行健康宣教
多重耐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譯成多葯耐葯性、多重耐葯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紅黴素、β-內醯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葯,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成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素耐葯。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 、四環素類、氟奎諾酮及磺胺類等耐葯。
預防建議
下列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防止MDR的滋長和和繁衍:
1. 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 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 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 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 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8. 國內外感染病專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定期開會、討論和合作。
在醫院或地區內將抗菌葯物分期分批輪替使用,可能有助於敏感菌戰勝MDR,但需國內外多地區推行和鑒定後,始能作出有效與否的正確判斷。加入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於保健品中當無可非議,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腸球菌屬似並不妥當。低毒、對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葯物自當更多開發,但合理用好現有抗菌葯物無疑具有更重要的實際意義。
哪些人具備革蘭陰性耐葯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為了幫助醫生區分攜帶耐葯病原菌患者和無耐葯菌患者,可以回顧以下預測標准(prediction rules)。
預測標准1 與護理相關的革蘭陰性棒狀菌感染,往往是耐葯腸桿菌引發的,除非進行過有創性操作,否則非發酵菌引發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諾酮與氟喹諾酮耐葯的發生關系密切。
預測標准2 在使用某種抗生素後發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對這種葯物產生耐葯,並且對所有聯合選擇葯物(co-selected agents)發生耐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葯(MDR)的聯合選擇(co-selection)的含義是對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氨基糖甙類、磺胺異唑類或喹諾酮等存在耐葯。
鑒於這些預測標准,通過評價患者和醫療衛生機構之間接觸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療史以及患者特點,建立了一個耐葯病原菌發生的風險分層體系。
『貳』 多重耐葯菌感染的培訓制度
耐葯菌感染屬於重症感染性疾病,如果採用中醫治療的話,
可以在網路搜:「 中醫治療重症感染性疾病 」查詢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