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對聾兒進行言語聽覺訓練
聽力語言能力的獲得與發展,有其關鍵期(多數人認為是2~5歲),如果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語言的發展就很難達到正常水平。因此,聾兒的聽覺訓練應盡早開始,及早地利用殘余聽力和學習聲調變化的能力來培養使用聽覺的習慣。聽覺訓練主要可圍繞以下內容進行:
1.聽覺察覺和訓練方法
所謂聽覺察覺,是指聽覺系統對聽刺激的感覺能力,或稱聽感受性,這種聽覺能力是對不同性質和不同響度的聲響刺激做出的一種反射性反應,並不與語言學習直接聯系。大多數聾兒尚有這種殘余的感受性,在強聲刺激下,可喚醒聾兒的聽覺。按照經典的拉馬克主義學說「器官用進廢退」,長期卧床會因缺乏運動而使肌肉嚴重萎縮。同樣,長期聽不到聲音刺激的聾兒,殘存的聽覺功能也就衰退了。生活中的許多聲響對聾兒來說都是陌生的,聽覺訓練首先應從聽覺察覺訓練開始。不管聾兒的年齡多大,是否已經配戴助聽器,都必須從這個階段開始,其目的是讓聾兒知道在生活環境中充滿著各種聲音,使他們逐漸知道聲音的存在與消失。
訓練可先從聾兒殘余聽力較好的低頻段開始,並逐步向高頻段推移。參考兒童的聽力圖選用發聲器材。選擇的發聲器材可以是鼓、木魚、響板、銅鑼、三角鈴、碰碰鈴、喇叭、錄音機、鋼琴等,並做好詳細記錄。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充分利用聾兒的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聲音的存在。如用手觸摸或把臉、耳貼在發聲物體上,來感覺聲波的振動;感覺說話時氣流的沖擊;觀察老師敲擊物體等動作與聲音產生之間的聯系,引導聾兒通過視覺代償、聽覺補償感知聲音的存在與消失;最後讓他們嘗試完全憑聽覺來感知聲音。
2.聽覺注意和訓練方法
聽覺注意是指聾兒在建立了聽覺察覺能力之後,能排除來自各方面的無關刺激的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聽的內容上,養成聆聽的興趣和習慣。只有聚精會神地聽,才能聽得清,記得牢,掌握聽的內容。若是在聽的過程中思想不集中,那麼通過聽覺輸入大腦的聲音信息就缺乏清晰性和連貫性,外界事物在思維中就得不到清晰、深刻的反映。聽覺注意和聽覺選擇是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在背景雜訊的環境下,應訓練聾兒注意聽取語音信號的能力。
聽覺注意訓練,離不開聆聽興趣的培養。在進行訓練時,老師要先做示範,讓聾兒理解訓練的目的,並知道如何反應,然後讓聾兒集中精力聆聽,按老師的要求做出反應。在訓練過程中,老師應盡力設計一些能激起聾兒聆聽興趣的小游戲,諸如「擊鼓傳花」「聽聲搶椅」「聽聲舉旗」等,對聾兒進行持之以恆的反復訓練。
3.聽覺定位和訓練方法
聽力定位,就是在感知聲音刺激後去尋找聲源的方向,又稱定位能力。這是聽覺訓練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辨別聲源即是辨別聲音的來源、方位。這對提高雙耳的協調性與滿足生活安全的需要具有重大意義。健康的嬰兒滿4個月後就會出現聽覺定位功能,6個月後,聽覺定向能力就會發育完善。聾兒因喪失了聽力之後,這種能力也隨之退化。因此,重新培養聾兒的聽覺定位能力必須在聽覺感知與聽覺注意的基礎上進行,並且應該盡量利用生活聲響的環境。
聽覺定位訓練就要求聾兒朝著聲源方向做出適當正確的反應。開始訓練時,不要求聾兒知道哪邊是左或右,哪邊是前或後,只要他能夠找到或指出聲音發出的方向即可。在訓練過程中,最初可讓聾兒運用視覺代償來尋找聲源,體會不同方位聲源的不同感受。待聾兒有所體會後,可蒙上聾兒的眼睛,老師在他的左、右或前、後給聲,觀察他對聲源的反應。
4.聽覺識別和訓練方法
聽覺識別又稱聽覺感知,是在聾兒已經熟悉聲音的基礎上,認識和識別各種聲音所包含的意義與代表的事物。由於聾兒的聽覺常常具有響度降低和聲音失真的特性,這就增大了聽覺識別的困難,即使是佩戴性能非常靈敏(失真率非常小)的助聽器,但與正常聽覺感知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途徑是堅持訓練,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這種訓練對以後有聲語言的理解和掌握有著直接關聯。因為人類的有聲語言是許多音節所組成的,對不同語言的音節及語調不能正確識別,就不可能理解掌握有聲語言。因此,這一階段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
訓練時,可先從識別不同聲音的大小(響度)、長短開始,然後逐漸深入到識別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信號。例如,識別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叫聲、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響,識別不同人的聲音及各種不同樂器的聲音等。總之,識別得越多越好。
訓練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採用游戲的形式,如放錄音,讓聾兒聽3~4種動物的叫聲,老師舉出相應的動物玩具或圖片,並設計一些簡單的表演,在聾兒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自由表演。其目的是識別不同動物的叫聲,訓練聽覺的敏銳度。又如,當風雨雷電的天氣出現時,可帶聾兒聆聽大自然的風雨雷聲,觀察伴隨這些聲音所特有的景象和人們的活動,體會風聲、雨聲、雷聲的含義。在聽覺識別訓練中,語音的識別是最難的,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可先識別漢語中的母音(充當韻母),再識別漢語中的輔音(大部分充當聲母),而後識別音節等。語音的識別訓練是長期的,要反復練習才能見效。
『貳』 聾兒語訓老師zcs的發音視頻
你死要幫孩子矯治z,c,s 這幾個音嗎?這幾個音都是舌尖前音,具體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發音情況去矯正。
『叄』 幼兒聽力障礙優秀集體課視頻
搜索中國聾兒康復觀看視頻
『肆』 聾兒學發聲母z c s chi shi 視頻
最好去正規的語訓學校學習發聲!
『伍』 聾兒的擦知聲有那幾種
據我所知,分為被動察知和主動察知,這是聾兒聽覺訓練的步驟!
『陸』 聾兒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去哪裡
長春星語語言矯正學校提醒廣大聾兒家長:想要恢復聾兒的語言能力,應該今版早的進行語言訓權練!?
聾兒的聽力語言訓練,年齡很重要,聽力再好的聾孩子,如果進行聽力語言訓練的時間晚,年齡大,其訓練效果也會受影響,大齡的聾人聲帶僵硬,說出來的話,聲音十分的難聽,而同樣聽力水平的聾兒,如果從小訓練,長大之後,其發音效果也仍然十分的好,不會出現那種很難聽的聲音,語言的理解能力,對社會事物的認知能力,對人際交往中的一些道理的理解能力,都要比大齡聾人要好的多,因此,早發現孩子的耳聾,早佩帶助聽器,早進行聽力語言訓練,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如果不遠的話可以到長春上門咨詢
『柒』 有什麼方法可以訓練人的聽覺
訓練孩子的辨別能力 聽覺的辨別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別各種聲音的能力。小孩子聽覺分辨能力的低下會造成對相差不大的聲音產生混淆,進而影響聽課的效果。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分辨聲音的高低、大小、強弱、音色、聲源的方向等,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聽覺分辨能力。
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 聽覺的理解能力是指孩子能辨別聲音和了解說話的能力。家長要多與孩子交談,多讓孩子接觸各種聲音,多充實與孩子生活相關的詞彙。比如,口頭布置任務讓孩子完成;對成語故事做判斷並回答問題等。
訓練孩子的聽覺記憶能力 聽覺的記憶能力是指孩子能復述所聽到的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聽覺記憶能力的訓練,不但可以加強孩子聽覺的記憶力和聽知覺的廣度,減少孩子對較長的聽覺信息無法記全等情況的發生,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進行新老知識的聯系,產生聯想,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力,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孩子感興趣的、難度不同的語句,叫孩子認真負責地聽並讓孩子模仿表述出來,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聽覺記憶能力。
訓練孩子的編序能力 聽覺編序能力是指孩子能將過去聽覺所獲取的資料以正確而又詳細的先後順序回憶出來,以及將所獲取的聽覺信息加以組織使之有意義的能力。它對孩子將所學知識系統地保留下來是非常有益的。通過讓孩子聽故事並復述出來、順背倒背數字等可以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訓練孩子的聽說結合能力 在現實生活當中,聽和說總是密不可分的,不會聽講的孩子,說話時總是語無倫次的。聽與說的結合涉及到孩子對詞彙的聯想、推理、分析和判斷能力。家長可以通過訓練孩子學說同義詞、反義詞,聽音樂進行聯想,將句子補充完整,以及聽故事後自編故事的結局的形式訓練孩子的聽說結合能力。
『捌』 怎麼對聾兒的聽覺進行訓練
人類的聽覺對聲音的認識具有一定的規律,專家們將此分為多個階段(見本節概述),這些階段是不可分割的,各個階段是相輔相承的因此,聽覺訓練時,這幾個階段也是訓練的主要內容,要將其全面系統地制定在訓練程序當中1.讓聾兒覺察到聲音的存在並培養聆聽態度
(1)訓練目的
讓聾兒覺察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當中有聲音存在
(2)訓練用具
鼓鼓槌積木等
(3)訓練方法
①調好助聽器的音量大小及最大輸出限制裝置②充分利用聾兒的視覺訓練者要用表情及動作充分引起其興趣,用手放在耳郭的外緣以令其認真聽,訓練者自身也要做出聆聽的樣子在聾兒認真注意的時候,敲一下鼓,然後繼聲音之後擺好一塊積木反復數次後,直到聾兒一看到敲完鼓,馬上主動地擺積木,然後等待下一次敲鼓為止此階段訓練是整個訓練程序的關鍵,要讓聾兒學會認真地聽,逐漸養成聆聽的好習慣,這不但是聽力言語訓練的重要內容,更是貫穿整個訓練過程的主題,如不充分重視的話,會影響訓練的效果
2.聲音有無的辨別訓練
(1)訓練目的
正確區別有聲音及無聲音的狀態,使聾兒充分意識到聲音並不持續存在,而是時有時無,引導其注意聲音有無的變化並開始養成聆聽的好習慣
(2)訓練用具
①能發出強音響的樂器,如鼓鑼釵喇叭等②兒童較感興趣的玩具,如鑲嵌玩具積木,以及游戲,如插木環往杯子里放小球用線穿鈕扣等
(3)訓練方法
在聾兒的後面,左後方或右後方,以聾兒視線達不到的位置為佳,訓練者用鼓或其他樂器發出聲音,聽到聲音後,讓聾兒馬上操作自己喜歡的玩具,讓聲音的有無與一定的行動(游戲)相對應,訓練者可以從聾兒的行動反饋到聾兒聽覺辨認的情況此階段的訓練,要注意聾兒的聆聽態度如何,如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讓雙親與聾兒一起共同注意聆聽,看誰反應快,從而培養其聆聽態度另外,還要注意視覺的干擾,一定要在聾兒視線達不到的地方製造聲音,否則,就是視覺反應而不是真正的聽覺反應訓練者給予聲音時,間隔時間不能等同,以防機械性操作,要讓聾兒有充分的等待及反應的時間,這樣才有利於觀察
3.音色的辨別訓練
(1)訓練目的
讓聾兒意識到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意義,引導其學會對不同的聲音判斷聲音的來源,即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從而提高聾兒對音色辨別的能力在此階段中要將樂器等各種社會音分別辨認記憶,開始時先從容易區分的音開始,如鼓和笛子,以後逐漸將類似的音組合起來且增加種類
(2)訓練用具
成對的樂器,要求聲音形狀大小等均一樣
(3)訓練方法
先選兩種成對樂器,其發出的聲音高低大小有一定的差異,分辨較容易,從這兩種樂器訓練開始訓練步驟:將同樣的樂器放在聾兒面前的桌子上,訓練者手裡拿著同樣的一套訓練用樂器,然後在聾兒的面前挑選其中的一種聲音,讓聾兒用視覺幫助分辨發出聲音的樂器與面前擺的玩具哪一個相對應條件形成之後,訓練者再移到聾兒的背後,訓練條件同辨別聲音有無訓練相同,聾兒根據聲音進行判斷是哪種樂器發出的聲音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在樂器的組合上想辦法,先從容易辨別的聲音開始組合,逐漸過渡到相似音的組合,且種類逐漸增多,信息量逐漸加大,從而提高聾兒對音色的辨別能力音色辨別訓練是為進一步訓練音聲言語打下基礎,因此在此階段的訓練一定要循序漸進另外,還要進行感受聲音出現次數聲音大小聲音高低聲音長短的訓練
『玖』 聾兒聽覺訓練的五大領域
一、聽能
聽能狀況之優劣,對語言學習情況影響很大,故培養孩童傾聽之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聽能部分會加強增進聽能技巧之訓練,包括林氏六音之察覺與辨識、聽辨片語中之字詞、聽覺記憶、聽覺描述、辨識子音之特性、辨識兒歌及童謠、能聽錄音帶的指示及故事、能在吵雜之環境中傾聽、進而能在團體對話中傾聽。
二、說話
為了使孩童的語音更趨精準,以達到和他人溝通無礙,故此部分會著重在以下幾點:
1.超語段的練習,包括聲音的大小、高低、長短之變化。
2.由易到難各階段聲母及韻母之發音練習,也練習各種聲母、韻母正確發音。
3.結合各種聲母及韻母做練習。
4.最終帶到有意義的詞彙及句子中練習。
三、語言
經由單字的重復、詞彙的運用到詞句的組合,讓孩子在自然、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模仿與學習。其中包括名詞、動詞、代名詞、介詞、形容詞、副詞和連接詞等各項詞性之運用及問句的練習。重點是增加詞彙及句型的多樣化,以增進其表達能力。
四、認知
聽覺口語法處理強調聽與說之外,亦重視孩童之認知發展。孩子之年紀不同,認知發展也會有所不同,教師應該依據孩童之年紀及程度,循序漸進給予認知目標,並融入聽能及語言目標。讓孩子在聽能、說話、語言、認知及溝通各方面能均衡發展。
五、溝通
主要是依靠孩童之需要,練習各項溝通及社交技巧,讓聽損孩童能具備與他人溝通之能力,進而能更有自信的與他人互動。
『拾』 聾兒聽力訓練有哪幾種
聾兒聽力訓復練有:聽覺制察知、聽覺注意、聽覺定向、聽覺識別、聽覺記憶、聽覺選擇,可達到聽覺的反饋,最終實現聽覺概念。它們是由簡單到復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呈螺旋式上升。對於(3―7歲)剛接受聽力訓練的聾兒來說,佩戴合適的助聽器,首要的便是學會運用耳朵聽取聲音。那麼,聽覺能力的訓練在聾兒康復訓練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