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自己學習幼兒衛生保健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 一、衛生知識: 1、根據幼兒年齡、生理特點配備制定食譜。 2、.配菜和烹調技術變化,做到多樣化。 (.首先了解本地糧食、蔬菜、豆類及肉類供應情況。按營養需要選擇每日所需的食品類、計劃數量,為求各營養素之間有正確的比例,使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近1:1:4-5。2.根據伙食費標准,本著節約的原則,計劃每日進食所需的量,做到花錢少,而營養豐富。) 谷類100科左右,動物性食品60-80克,牛奶或豆漿100-150克、豆製品10-25克,蔬果類100-150克。 二、保健知識: (一)早晨及時檢查學生: 1、一摸,摸有無發熱;二看,看咽部、皮膚、精神狀態;三問,問飲食、睡眠及大小便情況;四查,查有無傳染病,口袋有無不安全物品,查到危險品級在備注里。 幼兒發熱時:觀察其精神狀態、面色、呼吸及其他伴隨症狀如:嘔吐、頭痛、皮疹等。 2、對對肥胖兒童要建案管理。 (1)指導幼兒避免吃過多的谷類食物、脂肪類食物、保證蛋白質食品的共給。 (2)對中度以上的肥胖兒童在進餐前適當讓其先喝點湯,在進餐,以減少飢餓感。 (3)選擇大量的蔬菜水果,瘦肉可增加,米面量要控制。 (4)適當增加他們的體力活動。 (5)增加他們的減肥信心,給與心理上誘導,消除心理障礙。 (6)對重度以上的肥胖兒童每月測量血壓一次,每季度查血脂、血糖、膽固醇一次。 3、幼兒園用葯注意事項: (1)止瀉葯飯前服; (2)對胃有刺激的葯和祛痰葯飯後服; (3)感冒時盡量不用抗生素; (4)體溫38以下不用退燒葯; (5)咳嗽時不要論用止咳葯。 (二)定期進行空間消毒: 每日開窗通風。一般情況下,每周進行空氣消毒一次,傳染病流行季節,每天消毒一次。用消毒燈消毒時請注意:關好門窗、室內無人、時間30分鍾,消毒結束,開窗通風後,幼兒方可入內。 (三)定期開展幼兒體格鍛煉: 結合各年齡、季節變化,安排多樣的體格鍛煉內容,並充分利用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讓幼兒參加戶外活動和鍛煉,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提高他們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戶外活動中,要進行適合幼兒生理條件的體育活動,只要不妨礙幼兒安全的活動都可以進行、活動重要掌握幼兒的活動密度和負荷量,做到動靜交替,對「瘋玩」過度的幼兒要讓其休息一會,炎熱夏季要避免幼兒過多的跑跳,以防脫水或中暑。 (四)合理安排幼兒日生活制度: 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季節變化情況制定幼兒一日生活安排表。 2.、將幼兒一日生活的主要內容(睡眠、進餐、活動、游戲、作業等)各個生活環節的時間、順序、次數和間隔給予科學合理的安排,結合季節變換特點、考慮到家長的工作時間和需要。 3、寓教於一日生活之中,注意動靜結合、室內外活動結合。每日戶外活動時間日托不少於2小時,全托不少於3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4.取得家長配合,保證幼兒出勤率。 (五)幼兒衛生習慣的培養: 從飲食、睡眠、盥洗、大小便、自理與互助。
Ⅱ 幼兒園教育人員保健衛生培訓內容有哪些
1.耐心細致做好晨檢工作,晨檢做到:「一問」、「二摸」、「三看」、「四查」、「五記錄」。寫好「晨檢反饋表」將有關晨檢信息及時反饋到各班。嚴格把好傳染病入園關,杜絕幼兒將危險物品帶入園。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班級和保健室做好患病幼兒的全日觀察記錄。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活動中要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同時還要照顧到個別特殊幼兒,如體弱多病、精神狀態不佳、情緒不穩、膽小怕事、活動量特大等。 3.每天確保兩點一餐的合理供應,每周自製點心三次。讓幼兒在整潔、愉快的環境中進餐,培養幼兒不挑食、不偏食、吃盡飯菜的好習慣,鼓勵幼兒添飯,照顧好體弱兒和肥胖兒的進食。飯後漱口、擦嘴,組織幼兒餐後散步。 4.午睡時,當班教師要加強午睡的組織和管理,確保120分鍾的睡眠時間。幼兒午睡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巡視,注意每個角落、每張床鋪、每個幼兒,對一些體弱生病的幼兒給以特殊的照顧和關懷。起床後,要注意孩子的衣著的整齊情況,同時應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Ⅲ 幼兒衛生保健的內容400字
幼兒園衛生保健計劃一、 指導思想 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精神為指導,認真執行《幼兒園衛生保健制度》,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制定合理保健計劃,把幼兒園安全、衛生、保健工作放在主要位置,確保每個孩子在幼兒園健康成長,幼兒園衛生保健計劃。 二、 工作目標 本學期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自我保護能力為重點,加強各班的班級常規管理,不斷提高保育、保健工作的質量。 三、 主要工作 (一)、衛生保健 1、 嚴格執行新生入園體檢,體檢不合格者拒絕接收入園。 2、 繼續做好晨檢和全日健康觀察記錄工作,認真執行一摸、二看、三問、四查的原則,發現精神體溫異常及時通知家長。 3、 做好幼兒體格發育測量及評價工作。 4、 隨時隨地檢察園內環境衛生、班級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並隨時記錄衛生情況,與考核掛鉤。 5、 定期開展衛生保健業務培訓,全面提高保育質量。 (二)、飲食與營養 1、 嚴格管理好幼兒的膳食,每周制定帶量食譜,食品品種隨季節變化作調整,每月進行一次營養計算並分析,每周食譜向家長公布。 2、 遵守開飯時間,不宜提早或推遲,做好餐前准備,餐後管理工作。分餐時要洗手,分發乾菜、干點不直接用手接觸。 3、 幼兒在進餐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情緒愉快,專心用餐,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飯菜,教師經常向幼兒宣傳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對生長發育的好處。 (三)、衛生習慣 1、 睡眠習慣 足夠的睡眠對幼兒身高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做好睡前教育,教師和保育員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愉快入睡。 2、 盥洗習慣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盥洗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 3、 學會整理 幼兒活動室中,要養成那裡拿的東西那裡放,並歸放整齊的好習慣。大幼兒要學會自己整理床鋪。 4、 班級衛生習慣和行為規范結合起來,在一日生活常規中多培養、練習。 (四)消毒隔離 1、 實行一人一杯一巾專用制度。 2、 消毒櫃、紫外線燈定時消毒記錄。 3、 定期對幼兒的被褥、圖書、玩具進行消毒。 4、 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把好晨檢關,發現傳染病及時消毒隔離,並及時通知家長送醫院治療。 八月份 1、 制定保健計劃 2、 衛生知識展板 3、 各類物品清洗消毒 4、 保育員知識培訓 九月份 1、 教職工體檢 2、 全園幼兒測量身高體重 3、 保育員知識培訓 十月份 1、 保育員知識培訓 2、 各班衛生情況抽查 3、 幼兒健康知識宣傳 4、 衛生知識展板 十一月份 1、 保育知識培訓 2、 秋季防病教育 十二月份 1、 幼兒測視力及身高、體重 2、 衛生知識展板 3、 全園大掃除
Ⅳ 幼兒健康教育小常識
1、幼兒衣服的增減要適當,最好能根據當天天氣來決定穿多少衣服。
2、在春季傳染病多發季節,注意家中空氣的流通。
3、帶孩子外出時注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4、教育孩子注意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5、孩子運動後容易出汗著涼,請在孩子運動前先脫去一件外衣,運動後再及時穿上。
6、鹽水的妙用:家長可以為幼兒用鹽水刷牙,也可以用鹽水為幼兒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還可以在早晨讓幼兒喝點鹽水,對腸胃有清潔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7、維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對孩子的腦和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春季多風,氣候乾燥,易引發出血症,維生素C對防止出血有很好的作用,必須及時供給。
8、孩子長高主要是骨骼發育的結果。骨的主要成分是鈣。補鈣一般有兩個辦法:一是葯補,另一個是食補。最好採用食補法,含鈣豐富的食物有芝麻、黃花菜、蘿卜、胡蘿卜、海帶、蝦皮等。再就是排骨湯和骨頭湯。不能讓孩子多吃糖、巧克力、糕點,因為裡面含有較多的磷酸鹽,能阻礙鈣在體內代謝。
9、幼兒園和家庭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不用臟手亂摸鼻子和眼睛等。建議家長早晚用冷水為幼兒洗臉洗鼻,以增強幼兒鼻黏膜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冷水洗臉最好是在夏天或春天天氣漸暖時開始進行,一旦開始,便要堅持,即使冬天也不要間斷。
10、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房間的濕度。幼兒園應定期對空氣消毒,幼兒床單被褥勤洗勤曬。此外,在打掃衛生時,應盡量避免塵土飛揚。
11、孩子在幼兒園每天要保證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幼兒得到足夠的日光照射,充分呼吸新鮮空氣,幼兒園應為幼兒安排多樣化的體育鍛煉項目,以提高幼兒自身的抵抗力。
12、建議幼兒家長充分利用雙休日和平時飯後散步時間,進行幼兒樂於接受的親子游戲活動,循序漸進地加大幼兒的運動量。
13、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家長和教師應及時為幼兒增減衣服,避免幼兒受涼,同時還要保證幼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Ⅳ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
什麼是手足口病 傳染源: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柯薩奇病毒A組的16型、4型、5型、9型、10型,B組的2型、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感染後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口腔、手足皮膚出現點狀玫瑰色斑和丘疹,並伴有發熱。 傳播途徑: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如何發現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患者主要為5歲以下嬰幼兒,發病時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會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這也是判斷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據。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疹子不像蛟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個別患者可能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嚴重並發症,或危及生命。如果沒有合並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 不過,今年部分重症手足口病的症狀不明顯,有些患兒手、足、口及肛周沒有發現疹子,只是持續發燒。對此,自治區手足口病臨床救治專家組副組長莫武桂主任醫師說,孩子疹量少,皮疹偏小、偏硬,而且比較厚,口腔黏膜上能發現皰疹,或沒有發現皰疹,但孩子持續發燒,精神差,就有可能是手足口病,而且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兒,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學會早期識別重症手足口病患兒:在引發手足口病的20多種腸道病毒中,EV71病毒毒性較強。該病毒區別於其它型別的病毒的特徵之一,是它能同時攻擊人體多個器官,患兒發燒、皮膚皰疹等症狀並不嚴重,而表現為精神狀態不佳。實際上由於多器官受損,很快就轉為重症病例。因此及時把每個患手足口病的兒童要在早期識別出來,特別是識別出重症患兒至關重要。 從目前區內手足口病患兒的情況看,90%以上是5歲以下,尤其是3歲以下的散居和托幼機構的兒童。因此,家長和托幼機構的老師,發現明顯症狀的手足口病患兒要及時就診。 區醫院兒科主任謝慶玲主任醫師說,孩子家長應重視觀察孩子早期的精神狀態。如小孩子發生發燒、嘔吐、腹泄等類似症狀,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家長應及早將其帶到正規醫院就診,切不可到小診所或私人醫院就診。很多重症死亡病歷都是因為沒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導致拖延病情而死亡,將手足口病當普通的感冒發燒治療,用了退燒葯後燒退了也掩蓋了症狀,等到發現患兒病重再送到醫院已經遲了。
Ⅵ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內容有哪些
衛生保健制度 一、 幼兒一日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證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為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利於幼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保護消化系統的功能,牆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特製定幼兒一日生活制度。 (一) 晨間入園 幼兒入園後積極參加班內教師組織的早操及早鍛煉。 (二) 晨操 1. 按照班級順序早操。(小班一中班一大班) 2. 動作要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3. 教師示範動作準確,幼兒動作到位 (三) 進餐 時間: 早餐 8:00 午餐 11:30 晚餐 16:30 1. 餐前不能劇烈活動,不能處理幼兒問題,保證幼兒愉快進餐。 2. 做到隨吸隨吃,不等待。對體弱兒精心照顧,先洗先吃。指導肥胖兒童進食速度,細嚼慢咽。 3. 細心照顧每一個幼兒進餐,讓幼兒吃飽、吃好、不催飯,鼓勵幼兒進餐,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挑食、不偏食。 4. 幼兒進餐時,不掃地、不拖地、不做室內衛生,要保證室內環境清潔。 5. 早餐後引導幼兒用淡鹽水漱口。 6. 中、晚進餐時,播放輕音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進食環境。 (四) 教學活動 1. 上下午個一次教學活動。 2. 教師認真備課,做好課前准備,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兒童保健常識。 3. 保育員按時配合教育活動。 (五) 喝水 1. 每天不固定喝水時間,隨渴隨喝。 2. 注意水溫,夏季要曬涼,冬季要保溫。 (六) 戶外活動 1. 時間:有夏秋兩季之分。 2. 保證幼兒戶外活動的安全,教師要密切注意每一個幼兒。 3. 戶外活動的內容要豐富,能夠調動每一個幼兒的積極性。 4. 戶外體育鍛煉的目標明確,以本班幼兒體能發展水平為依據開展各種活動。 (七) 午睡 1. 時間14:10—16:10 2. 飯後幼兒安靜散步。嚴冬季節依天氣情況而定。 3. 按順序脫衣服,擺放整齊。 (換拖鞋——解衣扣——脫褲子——脫上衣) 4. 保育員要為幼兒午睡創設一個安靜的環境,做好午睡前的各項准備工作,要事先拉好窗簾,夏季注意開窗通風,防蚊滅蚊,冬季注意保持室溫。 5. 午檢:下午班教師照看幼兒午睡,認真觀察、巡視幼兒午睡,對幼兒的不良睡姿進行糾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健醫生在幼兒午睡起床後認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做好記錄。 (八) 午點 教師按時領取午點,將水果洗凈後削皮,按量分發,注意引導幼兒保持桌面和服裝的干凈 (九) 夏、秋兩季作息時間 略 二、 健康檢查制度 (一) 幼兒健康檢查 1. 幼兒入園健康檢查 幼兒在入園前,必須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入園時必須持「兒童如托兒所、幼兒園健康檢查表」及血紅蛋白、肝功能(要求檢查谷丙轉氨酶ALT和乙肝表面抗原)化驗單,針對有傳染病接觸史或可疑患病的兒童要檢查胸透,體檢結果正常並完整者方可入園。幼兒家長還要把幼兒的預防接種本、卡和記錄一並交齊。 2. 離園兒童返園時健康檢查 (1)在園兒童,凡連續離園3個月以上者,返園時必須進行肝功能測查 (2)對待特殊情況(短期赴外埠、出境、有傳染病接觸史等)的離園兒童,可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必要地檢查和檢疫。 3. 轉園兒童健康檢查 (1)現在園需轉園的健康兒童不需要重新體檢,可持原(本)園保健醫生填寫的「兒童轉園健康證明」直接轉園。「兒童轉園健康證明」自離園之日起未出本市且無傳染病接觸者,在2個月內轉園有效,並需加蓋公章。 (2)轉園時,原(本)園保健醫生須提供兒童「兒童保健記錄(若入園時間不足1年者,應提供兒童入園健康檢查表)、預防接種證、預防接種卡。」如提供資料不全,新接收單位可要求其重新體檢。 4. 幼兒定期體格檢查 每年5月婦幼保健機構為全園幼兒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身高、體重、口腔、眼(4歲及以上兒童進行視力檢查)耳、皮膚、心肺、肝脾、血紅蛋白等,體檢後及時作出分析、評價,向家長公布;每月11月幼兒測量一次身高、體重並進行口腔檢查,做出分析評價。按照《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常規》的要求,做到測量方法正確,測量數值准確,確認填寫不空項。 (二) 晨檢及全日健康觀察 1. 堅持晨、午檢及全日健康觀察記錄。每天早晨9:30—9:45由保健醫生對入園兒童進行晨間檢查,每天上午 10:30—11:30做日常巡診,幼兒午睡起床後做午檢。做到六早: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2. 了解幼兒當日健康情況,盡早發現異常情況,針對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班上發現幼兒健康問題要及時通知保健醫生,班上教師認真做好交接登記,保健醫生做好相應的記錄。 3. 晨檢時應認真做到以下幾點:一看、二問、三測、四訪、五記。 4. 晨、午檢內容包括觀察幼兒的精神狀態、了解幼兒健康情況,班級登記因病缺勤情況。教師應通過觀察、詢問等手段,重點做好發熱、咳嗽、腹瀉、皮疹、結膜充血、皮膚黃疸等重點症狀的監測;調查了解學生缺勤原因。 5. 教師進行晨、午檢後(應及時結合家庭自測情況),並按照上級的要求及時上報保健醫。保健醫認真填寫《中小學校晨午檢情況登記表》保健醫根據轄區衛生、教育部門的要求將晨午檢情況進行匯總統計上報。 6. 對於晨午檢中發現的可疑病症,教師要及時帶幼兒到醫務室或隔離室,由保健醫做進一步檢查處理。對於發熱3 7.5℃以上或可疑患病的幼兒,立即隔離,要及時通知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診治,家長要了解醫院診斷結果,通知教師。 (三) 工作人員健康檢查 1. 幼兒園工作人員在參加工作前必須到指定醫院(婦幼保健院)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胸部X光、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黴菌、滴蟲、淋病檢查及一般體格檢查(血壓、心臟、肺部、腹部、皮膚、五官、四肢)等;經過健康檢查合格並無嚴重生理缺陷者,需持有由健康檢查單位簽發的證明書法可上崗。食堂工作人員還要做便培養,發現有體檢不合格者須立即離職治療。待痊癒後,持縣級以上醫療單位的健康證明方可恢復工作。 三、 傳染病預防制度 (一) 預防接種管理 1. 根據季節、在園兒童年齡、預防接種程序完成防疫部門所需要的預防接種任務,由保健醫生服裝與地區所屬醫院保健科聯系,進行預防接種,做到一人一卡,建卡率100%,除患禁忌症不能接種者外,計劃免疫內接種率100%。 2. 對有漏種、預防接種不全及計劃內接種疫苗的兒童,及時與家長聯系,向家長以書面的形式宣傳預防接種的目的、疫苗接種的禁忌症、預防接種後常出現的副反應等內容,徵求意見後,以家長簽字為准,決定幼兒是否接種,並做好記錄。接種地點:地區所屬醫院保健科。 3. 入園體檢時,接種乙肝疫苗未產生抗體者,應進行復種。 4. 對於應急預防接種的幼兒,做好統計記錄。 (二) 傳染病管理 1. 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