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潮州文化的潮綉
潮州刺綉歷史抄悠久,與襲廣州刺綉又合稱為粵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她工藝精細,風格獨特,老一輩的潮州人統稱潮綉品為顧綉品,而顧綉品則出自明代顧名世之手,可見潮綉確有其悠久歷史。
抽紗是潮綉發展的一支,已經成為原潮州地區的傳統特色工藝,從她的工藝到花紋構圖,無不體現著潮州民間工藝的傳統特點。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恰恰是這體現潮州文化特點的工藝,竟是由外國傳教士傳進來的舶來品。
從潮州抽紗紋案中,我們仍可以細心地辨認出些許海外的紋飾的影響,只不過這些紋飾已經潮州本地化了。透過潮綉到抽紗的吸納過程,我們可以觸摸到潮州文化的包融性。消化消溶,為我所用,這正是潮州文化在沿海開放性世界中獨具特色的原因所在。 以蘇鑼、蘇鼓演奏得名,脫台於外江戲(即廣東漢劇)的伴樂形式,別具一格。
潮州鑼鼓中算嗩吶大鑼鼓和小鑼鼓最為普及,分布最廣。凡有潮人足跡的地方,就有這種鑼鼓。人們常說的潮州大鑼鼓,指的也就是這一種。它被國外音樂界人士譽為東方交響樂。潮州大鑼鼓已從本地傳播到華僑居住眾多的東南亞各國,成為人們喜見樂聞的一種文化藝術。
Ⅱ 潮州文化有哪些
潮州,地處粵東,位於韓江下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於宋,現東門城樓及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城內明清古民居及祠宇很多,反映了潮州建築的傳統風貌。以「潮」字型大小為代表的諸如潮州話、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綉、潮州陶瓷、潮州木雕等獨特的潮州文化享譽國內外。主要景區有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瓷都博物館、開元寺等
韓文公祠:即韓愈紀念館,位於城東筆架山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而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潮州的時間雖然不足8個月,卻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了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當地人奉為神,於是人們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將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Ⅲ 潮州刺綉是怎麼形成
刺綉是我國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四川的蜀綉等因為刺綉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我國四大名綉。
粵綉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綉和潮州刺綉兩大派系。潮州刺綉簡稱為潮綉,主要包括以潮州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唐代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785年,南海奇女子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點劃分明,細如毫發」。
秦、漢時,潮州曾隸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縣,故上文之「微綉奇女」,其籍里應屬南海縣。不過唐代嶺南綉藝既已如此精細,同處一道的潮綉也應毫不遜色。
至明代,刺綉已經是潮州婦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戲文1566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綉」一出,寫五娘在閨中思念戀人陳三,婢女益春請她刺綉解悶。
潮綉在明朝民間已經非常普及,民間用的枕頭巾、手帕、被、鞋、衣服以及官服、官袍等都可以看到潮州綉花。民間的迎神賽會,祭祀的神袍,不但數量多,而且工藝精美,這時縣府衙門已經設立了專職綉花匠,說明明朝時期潮綉已經非常發達。
潮綉就是在這樣一種厚實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時期,本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為潮綉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烈,與此並生的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對刺綉的需求,以刺綉為業的店鋪應運而生。
潮州的刺綉工藝開始商業化。而商品競爭又促使刺綉藝人用心鑽研技藝,並學習吸收外地綉種的長處,潮州的刺綉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鮮明又比較穩定的風格特徵。潮綉這一流派於是形成。
精美的潮州刺綉
Ⅳ 潮州刺綉傳統人物綉「黑面闊嘴」技藝是怎樣的
潮綉傳統人物綉「黑面闊嘴」技藝是我國刺綉中獨一無二的綉藝,也是潮綉技回法中難度較高答的一種,它的難度在於畫稿僅僅是畫上一個輪廓,刺綉者必須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造型能力和嫻熟的刺綉技藝,在畫線內鋪棉、墊蓋,並且將臉部下半截拆開刺綉,兩邊將腮、嘴拼合成闊嘴狀。
這項工藝在清代多由男綉工來完成。清代以來,潮綉的男工多數是能畫善綉的藝人,他們對於刺綉臉部的眉、目、嘴、鼻,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針綉上去,熟能生巧。
Ⅳ 潮州哪裡有賣潮綉圖版,我要自己綉的。
可以去潮州的牌坊街看看,我逛的時候看到很多綉品店,問一問一般會有的。
Ⅵ 潮州「非遺」有哪些
根據全國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同樣實行分級保護,
因此,潮州市已根據省、內市領導意見,將潮州音樂容、鐵枝木偶、
大吳泥塑、潮州木雕、潮綉、潮州剪紙、布馬舞等作為
爭取列為國家級保護項目上報(潮劇與汕頭市聯合上報)。
Ⅶ 潮州刺綉的題材內容有哪些
潮綉題抄材內容與圖案紋樣,獨具特襲色。潮綉既是民間藝術品又是實用欣賞品。它紮根於民間,融會了潮州木雕、石雕、潮州木偶等民間工藝,形成了豐滿浮凸、有起伏而又多變化、有條理而不紊亂、色彩富麗、組織細密、豐富多彩的總體風格,給人以高貴典雅、熱鬧歡樂的藝術效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潮綉的題材除了人物、花鳥、動物走獸、器皿、博古、龍鳳之外,經常用魚蝦以及南國的佛手、菠蘿、林檎等瓜果這一類題材,甚有特色。
Ⅷ 潮州市潮綉研究所怎麼樣
潮州市潮綉研究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潮州市潮綉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資訊。
Ⅸ 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范圍甚廣,主要包含:
潮州方言 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它的詞彙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並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劇 即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
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潮劇演出本。數百年來,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1957年、1959年潮劇團二次晉京獻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後觀看了演出並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但活躍於潮汕和閩南地帶,在東南亞諸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源遠流長,優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門類有:以三弦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弦索樂器的弦樂;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1957年潮州音樂團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表演並榮獲金質獎章。據傳六十年代初,周總理訪問瑞典時,瑞典國王饋贈的禮物中,便有兩張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樂唱片。由此可見,潮州音樂已被視為稀世奇珍。
潮州工藝 琳琅滿目,光彩照人,是優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前些年,紐西蘭學者露易.艾黎來潮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里!」近年,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後,潮州的陶瓷業得到繼承和發展,並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1978年,鄧小平同志將楓溪陶瓷工人創制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朝鮮的金日成主席,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傢具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綉 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粵綉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雲:「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綉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綉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綉比賽。潮綉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綉、紗綉、金銀線綉、珠綉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綉」等六十多種。潮綉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州古箏是中國六大流派之一,潮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中粵綉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最為外人熟知和稱道的文化應該是潮州工夫茶和潮州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