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陋室銘》在初中是不是要學
沒錯,是初二上的
陋室銘》原文及譯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韻味如歌 境界如詩
——《陋室銘》個性教學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雲: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6.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
2. 培訓學校開張送牌匾寫什麼
厚德載物,海納百川,或者劉禹錫的《陋室銘》
3. 陋室銘的學習資料
《陋室銘》寫作歷史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陋室銘》家喻戶曉名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陋室銘》個性教學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雲: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6.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盡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 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 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 「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里.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 ?答:往來。
有相對 ?回答:無。
鴻儒相對 ?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 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弦樂器,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說,在陋室里,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閱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 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復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14.教師講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雲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雲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雲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么?
15.提問:作者在這里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說明陋室不陋嗎?
回答:不是,而是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教師肯定:很對。(板書:暗含、志向)
16.教師講解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雲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么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里,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後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雲,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後一句「何陋之有」。
17.提問:劉禹錫為什麼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19.根據老師的板書,請在橫線上填一個字,表明作者運用修辭力法的目的。學生上台給板書填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 引陋室
對偶 擬人 描 環境
襯托 對仗 誇 朋友
虛實 對比 話 生活
類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經據典 表 態度
20.學生齊讀板書。
21.在板書的每一句後面,再填寫一個確切的字,體現本句的中心填寫中心詞。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2.學生齊讀。
五、總結全文
23.教師總結。
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情懷,一個坦盪樂觀、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4. 同過學習陋室銘,結合文章,說說你有什麼感受
《陋室銘》讀後感
體會之一,志存高遠,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專銘屬》的主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人處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為首,德為先,勤修德養德,既是傳承民族優良傳統的要求,也是事業興旺的現實需要。
體會之二,潔身自好,常養浩然之正氣。一個具有浩然正氣的人必是一個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光明正大的人,常養浩然之正氣對加強個人修養、推動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體會之三,鞠躬盡瘁,思謀群眾之福祉。我國歷代的名人賢士都對個人品格德操的完善與修養很注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晉朝陶淵明人生態度十分達觀,無窮達之念,無貴賤之憂,無生死之慮,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被後人廣為傳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他們的寫照。即便如此,由於時代、階級的不同,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5. 學習陋室銘 寫一段勉勵自己的話
想寫勉力的話你首先要弄清作者為了表達什麼內容 劉禹錫為表達自己安貧回樂道的高尚的情操答。(最好聯系一下當時劉禹錫官場不得意的背景)
自己寫的:「即使外界的苦難阻擋住了你的身體,但只要你的心沒有被擊敗你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
6. 陋室銘 《學習銘》
沒找到,但有課室銘,可以改一下
課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尋思看電影。可以打瞌睡,寫情書,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累。是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裡雲:『混張文憑!』……」
7. 模仿陋室銘寫一篇學習銘或教室銘
分不在高,努力及行,考不在分,盡力則靈.斯是聰慧,唯吾勤奮.試卷上百分內,全靠努力來,討論容在平時,往來無混子.可以得高分,皆發奮.無電腦之誘惑,無雜念之纏心.在家仔細讀,上課認真聽,本人曰;「怎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