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兒子膽子小報什麼培訓
柔道吧,勝之不武的藝術
『貳』 培訓學校託管班表揚學生的小報
您好,很高興幫您解答
您是需要什麼內容呢?
希望您能完善下問題,方便我幫您解答。
『叄』 有關學習的手抄報
如何制定學習計劃
1.全面分析,正確認識自己。
2.結合實際,版確定目標。權
3.長計劃,短安排。
4.突出重點,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計劃要全面,還要與班級計劃相配合。6.安排好常規學習時間和自由學習時間。
7.腦體結合,學習和其他活動應合理安排。
8.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
9.計劃要留有餘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檢查,及時調整。
『肆』 手抄報——我眼中的補習班
資料
放暑假了,媽媽給我報了一個補習班——練字補習班。聽說上這個補習班一到那裡就要寫字,寫不好就要把這個字寫十頁,這個補習班真不好玩兒。
如果我去了那裡,可能每次要寫二十頁。聽說每天六點鍾要起床,七點鍾就要上課,可我現在七點鍾才吃早餐呢。我知道的那麼多,都是媽媽告訴我的。嗨!我真不喜歡這個補習班,我到現在也還沒去那個補習班。
這個補習班一次要收60元,還好,我沒去,如果去了,那我不就要花那麼多錢?
媽媽想讓我去,爸爸不讓我去。有一天,媽媽正要送我去,爸爸看見了,就說:「你要帶孩子去哪裡?」「去練字補習班。」說完,媽媽就拉著我的手,要把我送去,可被爸爸了拉住了。就這樣,他倆一個把我往這邊拉,一個往那邊拉,拉來拉去,我大聲喊:「別拉我了!」媽媽才把手鬆開,我就忙跑到爸爸那邊去了。
我對媽媽說:「不去不去,我就是不去!」媽媽說:「怎麼拉,也要把你拉去!」她又要來拉我。我緊緊抓住爸爸的手不放,媽媽也就放了手,還是沒拉走我。哈,練字補習班,不用上了!
媽媽見我硬是不去練字補習班,就給我報了一個作文輔導班學習。我非常喜歡這個作文輔導班,每次只有幾個人,隔一天上一次。老師講了寫作文的方法,我們就寫;寫完老師一個一個讓我們自己修改。最後,老師把我的作文印在小報上,還上了創新作文網呢。我真高興,我覺得越學越有趣。
『伍』 學習計劃小報怎麼做
1、樹立學期總目標(比如進步,名次,成績什麼的)。2、分解目標(期中要達到版怎樣的效果,月考達到權怎樣的效果,甚至細到周)。3、怎樣達到效果(比如為了提高聽力成績,制定每天早上7:00至7:30完成一份聽力。為了提高數學,每天晚上7:00至7:30完成一道大題什麼的)。4、找到監督對象(比如同桌監督你完成聽力,或父母監督你完成數學)~
學習計劃小報是落實才有價值的,加油~~
『陸』 最近我准備辦個暑期培訓班,怎麼樣宣傳比較好呢
首先``。 告訴你的同學們的家長``說你辦了這個培訓班``先做下宣傳 ``完了 在各各學校門口 發帖子 擺桌子立門面 招人``。。我是看別人這么做的哈哈
『柒』 威海那家美術培訓機構比較好,想給孩子輔導一下手抄報
希望美術現在他們有個手抄報軟體免費的可以教孩子畫手抄報,挺不錯的
『捌』 鯨魚小報英語這個培訓機構到底怎麼樣啊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覺得鯨魚挺好的, 培養出了有很多牛娃,是國內獲獎學員數量最多的機構。我家燕燕四年級,一年前開始跟著鯨魚學英語,不但發音標准,詞彙量也遠遠超過同齡的孩子。每次英語考試都是滿分,還是英語課代表!
『玖』 手抄報--我眼中的補習班
資料
升入了六年級,自然要考慮擇校的問題了。爸爸也常說:「南外與樹人是最理想的初中,考上其中的一個就不用愁進不了好大學。小生初是你人生中的第一個台階,跨上了這個台階,以後不掉隊就行了……」
進入了最重要的時期,假期自然不能閑著。還沒放假,媽媽就給我報了奧語、奧數、新概念英語,以及上學期就定好的小主人新聞學校。「這四個輔導班中,語數外是從7月1號上到7月16號,小主人報則是每個星期六上一次課,基本作業是兩篇作文。」媽媽看了看我,又說,「如果小主人報與語數外輔導班發生沖突的話,向吳老師(新聞學校中的班主任)請假,聽見了嗎?」
我聽了,極不情願地點了點頭,憤憤地想:憑什麼呀?!暑假暑假,自然是假日,我一天就要上三、四個輔導班,還怎麼玩兒呀?可是,「父命難違,母命難抗」。唉!還是乖乖就範吧!「好——的——」我拖長了聲音,回答道。
在接下來的幾次課中,我一直都悶悶不樂地上課、寫作業,以至於作業中明明會寫的題目都寫錯了。
我看著爸爸、媽媽為我著急,我心中竟有了一絲高興;但每天看到他們的皺紋加深,我那埋藏在心底的慚愧就會占據整個心靈。
有一天,爸爸對我說:「爸爸要看電視,你就關上房門做作業吧!」我聽了,想:憑什麼呀?我辛辛苦苦地做作業,你們卻逍遙自在地看電視。不讓我看也行,我聽電視!哼!
於是,我悄悄地把房門開了一條縫,耳朵貼在門縫上。奇怪的是,我並沒有聽到電視聲,而是聽到了談話聲。我悄悄地看了看,原來是爸爸在和媽媽「密談」呢。我屏住呼吸,堅起耳朵,啊!我聽到了!我的耳朵傳來了微弱的聲音:
「唉!照這個樣子下去的話她是轉不到精英班了。」
「是啊,我們的苦心孩子大了才能理解。」
「……」
我再也聽不下去了,任淚水打濕了胸前的紅領巾。悔恨、懊惱、慚愧、憾……一齊湧上了我的心頭,使我百感交集。
在剩餘的時間內,我加倍努力,幾近瘋狂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第一次參加培訓班就獲得了數學三等獎、語文和英語都是二等獎的好成績!有了信心後,我暑假參加的輔導班又獲得了一個兩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的好成績。爸爸媽媽也很高興,獎勵了我兩天休息時間。
上輔導班,讓我極不情願,也讓我百感交集,但它給我最多的是理解與成功!
『拾』 老師讓辦一張學習小報(語文),內容該怎麼寫啊!
淺談文學:主要談談文學的理論知識
文學與美:從審美的角度看文學
文學賞析:簡單說說如何賞析
中外佳文:可簡潔中外著名小說、詩歌、散文等
我的文學:說自己對文學的愛,也可加點自己的文章
注意:每個版塊都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再送你點文章和網站:
大家都知道,文學最根本的性質是審美和語言。馬克思社會結構論將文學歸屬為上層建築,屬於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如果在將文學細分,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里的「審美意識形態」。
按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為坐標,那麼可心推衍出五種文學思想觀念。中國是以「詩」以正統的文明古國,從《詩經》開始,歷代傳承。中國的文學觀念有自身的特色。中國歷代以「詩」言志,比較注重作者的內心感受。而中國古詩又受制於儒家學派思想的影響。主張文章作為「明道」的一種載體是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特色。《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一部經典巨著,主張「道沿聖以明道,聖因道而垂文」。白居易的「合於時」「合於事」論,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都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言志與教化並行不悖,齊駕並進。
文學不可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任何時期的文學都受時代及許多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例如說中國的龍的由來,就是源由最初的部落之爭。而當初的每個部落的圖騰不盡相同,各以一種動物作為本部族的象徵。當一個部落征服了另一個部落,取其圖騰的一部分加於自已部落的圖騰上,最終形成龍的圖案,並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化觀念流傳下來。那麼這時候的文學,就會無形中將龍做為一種最普遍的表現形式,參雜作者的個體情感,創造出作品來。而龍在西方是罪惡的。
再如就中西對於人性最初的探索。「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國的特色。而西方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根源於受誘惑,人的一出生便帶有原罪。人的生命的過程便是贖罪的過程。罪贖的越徹底,離上帝越近。這些都屬於群體共性的方面,帶有明顯的地域傾向。別的諸如超時空與時間的愛之類的抽象,雖是人類的共性,但也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響。中國以「孝」平天下,在西方就沒有這種概念。在中國的「孝」里,這種愛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一種愛的表達式,西方不認為子女須「孝」,所以他們對「孝」的解釋是「對父母虔誠的感情」。
上面說了一大通,似乎和文學的審美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出特定的文化源流。而文學又是社會意識形態里的「審美意識形態」,本身便是審美的過程。先有美,而後有審。美的形成制約審的方式和角度以及審的效果。
美的外延很廣博,幾乎可以說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可以成為美。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學的美著力點便是「藝術的真實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們平時的創作,都會擷取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行等,可以創作出一種環境、一個形象、一個故事、一次事件,目的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思緒或感悟。當然,不排除現在的作者群中為嫌取稿費而進行的迎合創作,以及無病呻吟的作態。但這也是文學的審美,只是價值高低不同而已。而初寫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迎合,而是無病呻吟。看到什麼稍微有些觸動的東西就想形成一篇文字,這很難做到。這些東西可以做為寫作的素材,存於自己的某個地方。我並不是說一定要挖掘生活中大而深的主題,奇而險的情節,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個體所接觸的空間和時間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所面對的只是生活的點滴。從生活點滴中汲取有意義的成份,以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只要是真實的情感,總會引起共鳴。
我們完成文學審美的過程,是心靈暫時的一種放飛。最起碼在短暫的時間里需拋開現實的功利和負重,盡可能使自己達到一種純凈的狀態。在有的創作中,作者並不是有意達到這種狀態,而是不自禁被心靈帶到這種狀態中。所以在很多的時候,作者的創作都是「孤獨」的。其一是因為必須以「孤獨」凈化掉現實里的東西;其二是「孤獨」是作者的一種生存狀態。無論一個詩人多麼放浪形骸,其實他骨子裡是最純凈的。在詩人看來,正因為自身的純凈,才可以更接近於藝術;在世人看來,詩人的言行或可說是不可理喻的。這是以現實的目光評價藝術的真實,處於兩個不同的時空,難怪有人說:「詩人看世人都是瘋子,世人看詩人亦是瘋子」。
文學的審美,不單只表現在創作上。
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不同其它的如表演藝術、塑造藝術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學的語言。語言能以更廣闊的筆觸延伸到其它藝術達不到的高度與廣度。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當作審美的對象,也可以將作者創作出的文學文本作為審美對象。
當我們以文學文本以審美對象時,有的人偏愛小說,有的人偏愛詩歌,有的人偏愛散文等不一而足。這只是從體裁上有所區別,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是感召我們的根本原因。
「體驗說」的主張者們把文學看成是作者與讀者交流的一種方式,將這個過程提高到文學觀念的理論高度。以為文本是死的東西,是讀者的審美賦於了文本以生命,才能真正體現出價值。這中間就是二重審美:首先是作者對客觀的審美,其次是讀者對文本的審美。讀者對作品的研讀,一般會分為幾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讀者完全被作者所征服,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有網友對於小說有一段闡述:小說的終極意義是讓讀者明知道是假的,但還是被感動的無話可說。當然,這只從讀者被作品影響的層面探討,至於「終極意義」是大而廣的命題,必須輔以前人的理論基礎,不在本文討論之中。這層意義上的審美,是讀者不具備自己完整的審美觀念,受人掌控。
第二層面是讀者從作品的研讀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里的偽真粗精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恩格斯老先生曾說過這樣意思的話:科學的正確性總是相對的。在現在看來正確的東西,有可能被後人不斷的推進成錯誤甚至荒謬的尷尬的境地里。這說明偽和真、粗和精是相對不穩定的意識。人有個特點是類聚,喜歡符合自己思維習慣、方式的作品和思想,己欲言不能而被作品言出的東西,構成讀者強烈的求同意念。這一層面的讀者相對比較成熟,有自己的固定思想,能從作品中充分發揮「拿來主義」。
第三個層面的讀者則是會整體綜合評判作品的從品質到價值的優劣。由文本的內部結構作為評判的起始點,從語言、結構、形象、意蘊等入手,深入的分析出文章內在脈胳,並結合所處時代的文學思潮、文學觀念,作者的成長環境背景,作者創造的意圖等分析出作品的價值和地位。這一層的讀者具備很深厚的理論知識及創作實踐經驗。有評判是非的標准,評判文章的能力。如金聖嘆等。
總之,審美是一種復雜的過程,是以作為審美的主體的人的文化知識修養、思想意識為根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內心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統一的結果。
網站:http://gb.cri.cn/3601/more/3648/more3648.htm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文學鑒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文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於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於其中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的。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鑒賞。但是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鑒賞。誇大感覺與感情在文學鑒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鑒賞歸結為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無視文學鑒賞過程中感覺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須被讀者在感覺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鑒賞中,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這是文學鑒賞活動 的基本特點。
文學鑒賞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對立的統一。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所決定的。讀者在鑒賞中的想像與聯想,終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面為基礎的。但是讀者鑒賞文學作品又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它還帶有一定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鑒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並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魯迅曾經指出,在看《紅樓夢》時,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全集》第7卷第419頁)。這就是由於文學鑒賞的主觀性而造成的差異性。
在文學鑒賞活動中,欣賞者要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變成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就要進行「再創造」。「再創造」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想像活動和情感體驗。讀者的想像和體驗,是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能夠以小見大、寓實於虛、借形傳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鑒賞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或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特別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其形象具有間接性,不象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這就更需要鑒賞者的想像力,更需要鑒賞者進行「再創造」。它要求鑒賞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
文學鑒賞活動同時也是對作家在作品中已經作出評價的生活進行「再評價」。作家的主觀評價是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客觀生活所作的評價,而鑒賞者的「再評價」則是結合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認識的結果。這種評價可能和作者的評價完全一致,也可能高於作者或低於作者的評價;可能違犯作者正確的評價,也可能糾正作者錯誤的評價。這種評價是鑒賞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內容的必經過程。
文學鑒賞中還有一種復雜而常見的現象,即「共鳴」。
「共鳴」是指在「再創造」和「再評價」的基礎上,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無間,或在某些方面、某一點上擁符、相似,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發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鳴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經驗為基礎。一般地說,作者與鑒賞者之間需要具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階級立場、社會理想、生活經歷,才會發生共鳴。所以共鳴現象大量表現在同時代同階級的作家作品與鑒賞者之間。但是讀者鑒賞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文學作品發生共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由於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之間,除了時代、階級差別之外,在某些時候和某種情況下也會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處,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問題上,也會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階級進步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爭,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給今天的人民群眾以感染,乃至使他們產生共鳴。又如,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與道德情操,雖有其階級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繼承的一面,象古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就很容易打動處於類似社會環境中的現代人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但應指出,這種共鳴並非是絕對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統一。因為今人與古人總有時代與階級的距離,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與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發生共鳴。可以與其中的積極因素發生共鳴,也可以與其中的消極因素發生共鳴,這又跟鑒賞者的主觀因素有關。總之,共鳴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生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
文學鑒賞與文學創作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系。作家創作的作品為文學鑒賞提供了客體對象;而文學作品又必須通過讀者的鑒賞,才能產生社會作用。因此作家創作,也需要重視文學鑒賞的規律,尊重讀者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同時,文學創作又具有培養和提高讀者鑒賞水平的使命。馬克思指出:「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鑒賞者若不具備應有的審美能力,是無法進行鑒賞活動的。而讀者的鑒賞水平,既受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制約,又受文學作品這一鑒賞客體對象的制約。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者的鑒賞水平只有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所以古今許多優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讀者的鑒賞水平,易於為他們所接受;又要努力豐富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以滿足讀者不斷發展的鑒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