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那有黃鱔養殖培訓的機構
先不要出去花冤枉錢。將我們的技術錄像獲取後,仔細研究,認真學習。然後再和專你的具體情況屬結合一下。看看該項目是否真的適合你。我們的實用技術錄像,相當於你在黃鱔養殖基地的一個養殖周期的學習。比你花了好多錢走馬觀花的參觀考察效果好多了。
2. 我要學鱔魚養殖,哪裡有啊
A、有機黃鱔生態養殖產業化技術培訓
作者:劉為民|[email protected]
南京新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被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授予「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園區企業」認定證書(南鼓科園證字320106031號)的直屬科研單位,以生物生態鏈為科學依據,主要研究和實施三農致富高科技生態工程及項目。本公司總工程師周文宗博士對鱔魚人工養殖研究與開發已歷經十五年,具有相當深的造詣,近年來對有機鱔魚人工養殖的產業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欽佩教授的指導下,周文宗博士對鱔魚人工養殖與生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開發,在南京江寧、湖北和香港某有機農庄進行了規模化試驗,均獲得了成功。本公司在南京市郊已建立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科研教學基地,被養殖戶譽為「有機黃鱔生態養殖的黃埔軍校」。
一、黃鱔養殖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
黃鱔具有很高的營養、葯用、深加工和研究價值。由於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冬季僅滬、寧、杭一帶供需缺口就達百噸以上,人工養殖市場和利潤空間極為廣闊。近年各地人工養殖研究雖有進展,但制約鱔魚養殖的三大關鍵技術(即:規模育苗、配合飼料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目前,市場上都採用耗水型的流水無土養殖方式,其應用在乾旱缺水地區受到限制,且尚未發現有機鱔養殖的成功範例。
二、本項目的技術先進性
本公司將生態工程技術運用於黃鱔養殖中,首創「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
生態養殖模式,基本解決了黃鱔養殖的關鍵難題,已發表學術論文並申報發明專利9項,在江寧、湖北和香港等地已對該項目的規模化、產業化進一步研究開發,均取得了成功。為將該項高新技術成果規模化推廣,使其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公司又在南京六合區竹鎮,建立了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科研教學基地。
本技術利用特製魚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採用生態防治技術進行黃鱔病蟲害綜合防治,通過食物鏈技術開發有機餌料,使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成為可能。突出從種群以上層次來調控生態環境,利用生物多樣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強緩沖性,提高黃鱔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減少輔助能投入,降低飼料成本,經濟生態效益顯著。屬節水型和生態養殖模式,用水少,利用中草葯及其提取物防治黃鱔病蟲害,對環境無污染,並且養殖水能得到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稈、糞便、水草等農副產品下腳料生產活餌,實現生產園區無廢棄物,且通過人工養殖將有效地保護黃鱔野生資源,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生態效益極為顯著。本項目可達到的熟化技術經濟目標:黃鱔成活率90%以上,餌料系數1.8,配合飼料成本3-4元/kg,單位面積產卵量200粒/m2,單位面積產量5-10kg/m2。
三、接產條件分析和建設規模
本項目要求生產場地環境相對安靜,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有一定高大喬木且周圍有充分發展空間。投資規模可大可小,既可家庭式小規模養殖,也可基地化規模生產。主要設備包括:攪拌機、粉碎機、絞肉機、烘箱、抽水機、天平、機井以及加溫設備、遮蔭設備、孵化設備和網箱、食盤、魚撈等。基地規模化生產:面積1公頃左右,計劃三年內總投資90萬,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7.5萬元,流動資金投資62.5萬元。其中:建池費用10萬元,圍牆、蓋房、打井等費用12.5萬元,遮陰、飼料加工設備5萬元,魚種、飼料55萬元,其它如葯品、水電費等7.5萬元。
項目總收入210萬元,其中商品鱔收入180萬元,苗種收入30萬元,上交稅金(按12%收入計算)25.2萬元,實現凈利潤(固定資產按7年折舊)114.2萬元,經濟產投比為3:1,成本利潤率為126.89%,投資回收期2.36年,綜合經濟效益顯著。
四、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本項目的風險主要來自鱔種質量的好壞、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以及半人工繁殖產卵量的多少等三方面。
本公司已研製出確保提高鱔種質量、防治病蟲害,以及降低和規避風險的多項技術措施。
歡迎來南京基地參加培訓和實習!歡迎各地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農業園區和單位蒞臨考察,建立教學示範基地,在當地代理實施普及推廣培訓!歡迎廣大農村經紀人中介服務!
B、我公司在簡陽市內設有來人接待處,地址在簡陽市建設中路272號(西門車站對面),到西門車站即可看到醒目的招牌。來人到接待處後,會有專車免費送您到養殖場。我公司的培訓點設在第一養殖場內,來人都是直接送往第一養殖場。第一養殖場在簡陽市城北牌坊溝(距接待處約3公里)。我公司的第二養殖場離接待處約7公里,在城東的東溪鎮涼水村,由於距離較遠,加上有過橋費用,且每天的來人較多,所以,我們對初次前來參觀的朋友不能負責送往第二養殖場參觀(也可自己按我們指引的乘車路線自行乘車前往),對於參加培訓的學員,我們會分批送往第二養殖場參觀。
凡是從廣東、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重慶方向來的朋友,可以在當地或附近乘坐到成都的火車或汽車,快到成都時就是簡陽。來人在簡陽的汽車站或火車站下車後,坐計程車大約3-4元錢即可到西門汽車站,車站對面即是公司的接待處。從重慶乘汽車到簡陽的朋友(重慶市菜園壩汽車站有直發簡陽的班車),可以在車到簡陽時,給司機說在西門車站下車即到。
從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過來的朋友,可以在當地乘火車到成都,到成都火車站下車後,出車站廣場右轉約100米即可到成都的城北客運中心,站內有直發簡陽的班車,一般10-20分鍾一班。成都到簡陽的高速公路里程為55公里,從城北出發,大約一個半小時可以到簡陽。汽車進城時可以給司機說在西門車站下即可。
從東北地區等北方各省來的客戶以及河南等地的朋友,來人可以在當地乘火車到成都,到成都火車站後的乘車於上面的相同。
從成都以北來的客戶,一般乘汽車到成都是在昭覺寺汽車站下車,下車後可以在車站旁的公交車站乘坐71路公交車,到雙橋車站或五桂橋車站(終點站)下車,均可乘坐到簡陽的直達車,從這兩個站出發,一般45分鍾左右即可到達簡陽,進城在西門車站下即到。
從川南各地前來的客戶,若當地沒有直達簡陽的客車,可以在當地乘坐到成都汽車,在成渝高速路簡陽生活區下,出高速路到外面的公路上乘進城的過路汽車(1元錢)進城,進城後再乘約3元錢的計程車即可到西門車站。
其它地區在當地乘汽車到成都後,若是在其它車站下的車,可以乘公交車或計程車到下列三個車站之一:城北客運中心、雙橋車站、五桂橋汽車總站均可乘坐到簡陽的直發班車。到簡陽時在西門車站下即可。
乘飛機前來的客戶,到成都機場下飛機後,可以在機場乘坐303路公交車,到火車北站(終點站)下,再到火車站旁的城北客運中心即可乘坐到簡陽的直達車。也可在機場乘計程車到簡陽(機場離簡陽約70公里,需要35元的單程過路費),一般租車費約200元。
C、自己多加小心喲!
3. 我想學黃鱔養殖技術,到養殖基地去培訓好嗎
我以前也是想著去養殖基地學習的,打電話咨詢過幾家養殖基地,他們都說要我先購買幾十斤的黃鱔苗,然後再給我培訓技術,我覺得好像被騙一樣。如果你也打算去養殖基地學習的,最好先打個電話問問,多留個心。我現在學習的是曾雙明黃鱔養殖技術,自己在家看教學視頻學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網路搜索了解一下,希望對你有用
4. 黃鱔養殖培訓班需要多久
當然看情況,1年不是最好的
5. 學習黃鱔養殖技術
我也是一個想參加黃鱔養殖實踐的人,養殖黃鱔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書本知識專心裡也是屬沒底),能結交有養殖經驗的人或參加實踐學習那是最好,不過我覺得在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自己也可以小規模試養。不行再帶著問題去學習,因為就算你打工學習,自己養後仍然會碰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建議你向養殖培訓學校學習,然後小規模試養。
6. 四川成都黃鱔養殖技術學校
沒有專門的學校吧 只有養殖技術當越來越多的農民涌進城裡務工的時候,一些大學生剛好相反,他們自願返鄉養魚、種菜、養豬……率先垂範的周文宗先生1990年大學畢業後返回湖北家鄉辦場探索黃鱔人工養殖,經多年的實踐探索和學術鑽研,他已成長為我國生態養殖領域著名的學者、專家,具有雙博士學位、副研究員高級職稱的省科學院地理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被新聞傳媒譽為「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先行者」。他首創的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新模式,適合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以及養殖戶和種植戶多種經營,可通過示範性創業,指導、吸附和帶動一方百姓建設生態家園。2004年周先生赴港成功指導香港有機農庄引進黃鱔生態養殖項目。2007年他在河南省水產局的支持下,在鄭州、開封、信陽、濮陽等地成功辦班,輻射式大面積推廣「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技術。他的學生還遍及津、滬、浙、蘇、湘、豫、晉、魯、皖、鄂、贛、遼、川、渝、閩、粵等地區。
一、黃鱔生態養殖技術的十大技術創新
周文宗副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實現了「十大技術創新」:
⑴ 提出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新模式;⑵ 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技術,成功實現黃鱔規模化育苗;⑶ 通過食物鏈技術開發飼料,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在「生態循環食物鏈」( 畜禽糞便發酵——蚯蚓養殖——黃鱔、泥鰍養殖——蚓糞有機廢棄物生成——蚓糞還田——有機種植業發展——果蔬下腳料和蚯蚓成為畜禽飼料)中,形成能量多級利用、合理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再生體系;⑷ 用特製魚巢代替泥土,實現工廠化淺水無土養殖黃鱔;⑸ 用水草及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⑹ 用生態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解決葯物殘留;⑺ 在鹽鹼地成功養殖黃鱔和克氏原螯蝦;⑻ 實現「以魚養水」目標;⑼ 泥鰍的規模養殖技術;⑽ 發明蚯蚓和黃粉蟲自動分離技術。二、實施本項目的充要條件
本項目要求環境相對安靜,交通方便,水質清新良好,有充分的發展空間。攪拌機、粉碎機、絞肉機、烘箱、抽水機、天平、水源以及加溫設備、遮蔭設施、孵化設備和網箱、食盤、魚撈等主要設備可逐步配置齊全。本項目用水少,適應范圍廣,既可庭院養殖,也可規模養殖;既可室內養殖,也可室外養殖;既可淡水養殖,也可鹽鹼地養殖。
項目的風險來自鱔種質量好壞、繁殖產卵量多少及病蟲害防治效果等三方面。已研製出提高鱔種質量的四項措施,已研製出提高雌鱔產卵量的三個方法。本技術強調「以預防為生」,重點抓好黃鱔赤皮病、出血病、神經紊亂症的預防工作。周博士研發成功的「多益善」系列特效葯物已供應學員使用。
原籍農村的大學生返鄉自主創業,可規避部分風險:其一、可省去土地承租費用;其二、可省去創業初期的僱工費用。父母和家中親友可承擔力所能及的諸如攪拌飼料、喂飼、觀察、園區巡視、主副產品零售等農活。使長輩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家庭關系和諧,形成新的庭院經濟結構。本項目可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項目實施成功後又可起示範作用,「反哺」當地養殖業和種植業,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技術經濟指標和經濟效益分析
小規模養殖:面積1畝左右,總投資2-3萬元即可投產,可同時獲得:生態黃鱔、泥鰍、龍蝦、黃粉蟲、蚯蚓、無菌蛆、小雜魚、福壽螺、生態水稻等農副產品,年利可達3-4萬元。本項目可達到的熟化技術經濟目標:黃鱔成活率90%以上,餌料系數1.8,配合飼料成本每公斤3~4元,單位面積產卵量每平米200粒,單位面積產量每平米10公斤。
按照每平方米生產面積計算,每年生產成本110元,其中:建池費用5元,苗種投資45元,飼料成本50元,葯物費用2元,勞力成本5元,水電費和其它費用3元;每年產品收入約210元。每年每平方米凈利潤100元,經濟產投比1.9:1,成本利潤率90.9%。如利用農村畜禽糞便和有機廢棄物養殖蚯蚓和無菌蛆,用於代替部分配合飼料的原料,則原料成本可以降低1/3左右。四、技術培訓內容
一 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科目
1、黃鱔: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網箱無土養殖、工廠化養殖、黃鱔半人工繁殖技術、黃鱔貯存技術;
2、泥鰍:泥鰍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泥鰍人工繁殖與育苗技術;
3、小龍蝦:小龍蝦池塘養殖與繁殖、小龍蝦生態養殖技術;
4、蚯蚓:畜禽糞便污染處理生態工程與循環經濟;微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家用沼氣池建設與實際應用;沼液沼渣養殖蚯蚓;高效分離處理技術;
5、無菌蠅蛆、黃粉蟲、福壽螺:高效高產養殖技術二 養殖管理操作實務培訓內容
1、鱔池布局與建造;2、野生黃鱔捕捉與運輸;3、野生鱔種篩選和處理;4、病蟲害綜合防治;5、配合飼料的配比稱量、餌料加工與添加混料;6、幼鱔育苗與馴食技術;7、日常管理技術;8、生態系統監控與水質調控技術。
全國范圍的推廣培訓現統一歸口到南京基地實施。培訓方式:集中培訓與隨到隨學相結合。南京基地每月中旬與《中國水產養殖網》門戶網站媒體聯合舉辦為期1周的技術培訓班,周文宗博士親臨授課並與學員零距離交流。本中心學員可享受長期免費技術咨詢,免費獲得所培訓項目的後續更新技術信息,可隨時來場咨詢和交流。
7. 上海有黃鱔養殖培訓班嗎
沒有!但是可以教你怎麼養!水質要好,要勤換水,一般情況下春、秋每3~天換水1次,夏天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只可換去1/4~1/2,且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一致,溫差不要超過3℃。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最好是在有陽光的時候換。換水的同時要注意清洗食台和污染的地方。有條件的能保持微流水更好。水質好的表現為黃鱔吃食時會發出「吱吱」聲。池內水位要依水溫、季節、天氣情況而適當調整,一般應控制在6~25cm范圍之內,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
每年春節前後黃鱔的市場價格是4-9月份的2倍以上,且貨少暢銷。因此,在秋季大規模收取野生黃鱔在網箱中進行短時間的暫養,至春節前後銷售,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該項目固定資產投入少,操作簡單,資金周轉快,是廣大農戶快速增收致富的良好途徑。現將本地的做法簡介如下:
1、選擇良好的水域設置網箱。選擇設置網箱的水域最好是池塘,其次是水位較穩定的湖泊、河溝和水庫,但不管是哪種水體,均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光照好。網箱用聚乙烯網片縫合而成,每個面積10-20平方米,深1-1.2米。水域中的網箱用木樁固定或用油桶等浮起。黃鱔放養前,在網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花生或油草,並讓其充滿全網箱,以供黃鱔棲息。
2、充分把握入箱黃鱔質量。放養時間一般在黃鱔數量較多且收購價較低的每年9月前完成。暫養的目的是保持重量、獲得季節差價,不考慮生長增重。因此收養的品種不需刻意追求,但是與常規養鱔收苗種一樣,必須嚴把質量關,要求選購籠捕無病無傷的個體進行暫養,以確保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溫度高,極易引發黃鱔發燒病而造成大批死亡。捕鱔戶家中的黃鱔在臨時暫養時,每天要換水2次以上且放置在陰涼處。冬季暫養應收購在捕鱔戶家中臨時暫養不超過2天的黃鱔,收鱔時間應在相對氣溫較低的早上,運輸時間應盡可能短,運輸桶中的水與黃鱔重量各半。收回的黃鱔及時放養入箱。
3、正確放養。對所收的統貨黃鱔應按大小最少分3個檔次分別放入不同的網箱。入箱前用3%-5%食鹽水消毒5-10分鍾。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網箱2.5-5公斤,且規格大放養重量多,規格小放養重量少。
4、暫養管理。①投餌:黃鱔入箱3天後開始投喂用絞肉機絞碎的鮮魚肉,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餌料投在水草上,每箱設3-4個投餌點,數量以每次吃光為度。在長江中下游,10月底(水溫15℃以下)以後基本上可停食。②防凍: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必須提前加深池水深度和保持網箱豐茂的水草,若水草有病蟲要及時打葯防治。③防干擾:冬季低溫時黃鱔活動能力極差,應堅決杜絕翻動水草和攪動池水等,否則會使黃鱔落入箱底而無力再回遊至水草上棲息,造成黃鱔缺氧死亡。
5、掌握時機適時銷售。冬季應隨時掌握全國各大市場價格行情和主養區存貨量,以預測市場價格升降變化趨勢,把握時機適時銷售,獲得最好收益。
8. 請問你知道哪裡有專門培訓養殖黃鱔的地方嗎
現在養黃鱔的時代過去了!你是新手就別搞了!風險極大!周期太長!
9. 哪裡學養黃鱔
黃鱔屬底棲魚類,適應性強,較耐低氧,多棲息於稻田、池塘、溝渠、湖泊的底層泥土中,晝伏夜出,夜間活動覓食。適宜水溫在15~28℃,當水溫低於10℃以下或高於30℃以上,則停止攝食、潛入洞穴越冬或度夏。黃鱔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攝食鮮活水陸生昆蟲及幼蟲,也捕食蝌蚪、幼蛙、小魚、小蝦及貝類,兼食一些植物性飼料,如浮萍,菜屑;人工飼養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顆料飼料。黃鱔貪食,在夏季活動頻繁時,日食量約占體重的1/7。黃鱔耐飢餓,當餌料缺乏時,黃鱔會同類相殘。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的滋補品,目前市場看好,供不應求,現將人工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簡介如下:
1、選種人工養殖黃鱔苗種有兩大來源,即人工繁殖和採集野生,無論哪種來源,選擇苗種先要區別類型,後要鑒別優劣。
1.1 區別類型:區別黃鱔苗種類型,主要是看體色斑點,優質苗種鱔體黃色或略帶金黃色,且其中有較大的黑褐色斑點。生長速度快,增重倍數可達5~6倍,產量和效益較高;中等苗種鱔體呈青黃色,雜斑較小,生長速度一般,增重可達3~4倍,適宜普通粗放養殖;劣質苗種,鱔體呈灰色或青灰色,雜斑不太明顯,生長速度慢,增重僅1~2倍,其產量和效益更低,不宜人工養殖。
1.2 鑒別優劣:鑒別黃鱔苗種優劣要進行兩看:一看捕捉方式;凡籠張和網捕的苗種可以選購;凡鉤釣、電捕、葯毒的苗種均不能採集。二看帶水活動;游動自如,體表光亮,無紅血斑,粘液適度,手捉有力為健康苗種;否則,游動滯緩,體無光澤,有紅血斑,粘液脫落,手捉無力,多為弱鱔或病鱔。
2、消毒鱔池:苗種放養前要清池消毒,每立方米水可用生石灰180~225g,7~8天後方可投放苗種;苗種在放養前要進行消毒,用3%~4%鹽水浸泡5~10分鍾(氣溫低時間長些,氣溫高時間短些),浸泡後用清水沖洗方可入池飼養。
3、水質黃鱔喜生活在較為清凈的水中,pH為7.6~8.5,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層,以靜水或微流水水體為好,池中適當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每隔3~5天換1次水,夏季高溫每2天換1次水,每次換水1/3~1/2;微流水則不必換水,流速控制在0.2m/秒以內,進水與池水溫差不得超過3℃。黃鱔對水質要求嚴格,凡酸性土壤、肥水或腐敗的水質,均不宜養殖。黃鱔在自然水域中不易生病,如水質偏酸、過肥,極易誘發病害,甚至會大批死亡。
4、馴食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為嚴格,一經長期投喂一種餌料後就難以改變。因此,在飼養初期,必須在短期內做好馴食工作。第1次馴食,即投喂混合餌料,主要餌料中加入蚯蚓、蠅蛆、麥麩、米飯、菜屑。苗種入池第3天開始馴食,馴食的第1天投飼量為放養體重的1%~2%,第2~3天根據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如果攝食正常,以後逐天按1%左右增加,直到混合餌料完全代替原餌料,並達到正常攝食。(第1次馴食是苗種期過渡餌料)。第2次馴食,即投喂人工配合餌料或顆粒餌料。第1天投飼20%,如果攝食正常,以後逐天按20%比例遞增投飼量,5天後,就可全部代替原餌料。(第2次馴食是幼、成體期廣譜餌料)。
5、防病黃鱔在人工高密度集約化養殖過程中常見病有:
5.1 腸炎病 症狀:主要看肛門顏色,肛門呈灰色為正常;肛門呈淡紅、充血、紫紅、外翻、為病鱔;有時鰓部出血,提起尾部,口流血水,表現拒食,屬於細菌性感染,病程較短,死亡率高,防治:①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0~25g,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7天;②口服十滴水20ml或硫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③每100kg黃鱔用氯黴素20g連喂3天。
5.2 出血病 症狀:體表呈點狀、塊狀或彌散狀充血,腹部、喉部較為明顯,有時口中流血,鰓部腐爛,發病較快,死亡率高。防治:①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②每立方米水用呋喃唑酮0.2~0.25g,全池潑灑;③用每毫升0.25單位的金黴素浸洗鱔體。 5.3 水霉病 症狀:水黴菌絲主要寄生於黃鱔體表傷口上,蔓延呈白絮狀,病原體多為真菌性的綿黴菌。防治:每立方米用孔雀石綠0.2g或甲基藍3g或食鹽0.05%和小蘇打0.05%合劑,每3天1次,連續3次。
5.4 毛細線蟲病 症狀:此蟲主要寄生於腸道中後部,蟲體呈乳白色,病鱔逐漸減食消瘦。防治:口服1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0.04~0.1g;或用90%晶體敵百蟲2.5g拌1kg蚯蚓,連續3天,其中第2天每立方米水潑灑90%晶體敵百蟲0.2g。
5.5 發燒病 症狀:在高密度下,黃鱔分泌粘液的速率較高,廢粘液得不到及時排除,發酵而釋放高熱,導致水溫驟升,引起黃鱔體溫升高,病鱔離穴,相互纏繞,粘液脫落,造成大批死亡。防治:①兌換新水;②每立方米水體用0.07%硫酸銅水溶液5g,全池潑灑;③增投少量泥鰍,以增加活水清殘的能力。
6、注意事項:
6.1、人工養殖黃鱔科技含量較高,黃鱔對水質要求又十分苛刻;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發展。
6.2、人工養殖黃鱔要因地制宜。有條件的地方,科技力量充足,可以上規模批量生產;農村專業戶要採取小規模地滾動發展或暫養催肥的方式為宜,其經濟效益也很好。
6.3、人工養殖黃鱔利用生態學的原理管理,其中特別要重視種植一些吸污性強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這樣對黃鱔一可隱蔽棲息,二可防暑降溫,三可改良水質,四可凈化水體。
6.4、人工養殖黃鱔防治病害必須以防為主。①溶菌酶減少。黃鱔體表粘液中的溶菌酶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但在人工規模養殖時,由於運輸受傷,密度較大,水質惡化,水溫多變等因素導致溶菌酶減少,活性下降,病菌入侵而發病。②發現疾病較晚。黃鱔喜歡生活在淤泥中,開始生病不易發現,一旦發現,病已擴散,最佳治療時期已過。③味覺過敏。黃鮮的味覺敏感,對無味、苦味,刺激性餌料拒絕吞咽;因此,葯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6.5、人工養殖黃鱔要規格整齊,大小分開,一般以每公斤20尾為宜(因為每尾50g的苗種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