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瑞典什麼時候中立
這可得從瑞典的歷史說起了
瑞典約在公元13世紀中葉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此後開始加強對東方的擴張,1293年佔領了整個芬蘭。16世紀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陸軍以後,瑞典仗著日益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開始了延續一個半世紀以上的對外戰爭,以建立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自1630年插手30年戰爭起,國勢盛極一時,先是擊敗丹麥,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強國,接著又躍進歐洲大陸,構建起橫跨波羅的海兩岸的強權,成為當時歐洲舉足輕重的國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曾對其強盛地位給予認可。直到1699-1721年在與波蘭、丹麥、俄國組成的三國聯盟進行的北方大戰中戰敗,瑞典國勢漸衰,從波羅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來。
1780年瑞典與俄國、丹麥簽訂聯合武裝中立同盟,這是瑞典調整對外戰略的一個轉折點。拿破崙戰爭期間,歐洲格局進入新一輪組合。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瑞典所屬的芬蘭割讓給俄國,波美拉尼亞省割讓給普魯士,此後,瑞典被迫實行戰略收縮,退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的中立開始萌芽並最終踏上了尋求中立的道路。當時瑞典國王約翰十四曾寫信給英國首相帕默斯頓,表示:"我的政策將是盡我全力嚴守中立。"此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幾經動盪,歐洲大陸更是風暴雨驟,但瑞典多次拒絕其他國家與之結盟的誘惑,始終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戰期間,瑞典頑強地在德、俄之間維持中立,避免了捲入戰爭。這樣,瑞典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可以看到,從1815年之後,由於瑞典國力開始走下坡,瑞典不得不開始保持中立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戰結束。後來,瑞典又加入了國聯,這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立了。
一次大戰結束後,瑞典作為創始會員國與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一起加入國聯。這就改變了它以往的絕對永久中立,而轉為有條件的靈活中立,表明這個中立小國需要國聯這個國際組織來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國聯後成為集體安全體系和裁軍這兩項孿生政策的積極支持者。然而隨著30年代國際局勢的日益緊張,國聯解體的跡象日益明顯。對日本侵華戰爭、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戰爭、西班牙內戰的制裁無力以及裁軍會議的失敗,使瑞典對國聯的效能深感失望,認識到國聯的集體安全制度不可能給中立小國以足夠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瑞典感到必須放棄靈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當國聯對義大利的制裁被證明無效且已正式結束時,瑞典偕同其他幾個小國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表明了將來對國聯盟約第十六條的態度,宣布將自由決定是否參加國聯發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國聯宣布了瑞典的立場:採取制裁實際上已變為一樁任人選擇的事情,並得由國聯成員國自由作出決定,"據此說來,某些國家--我很榮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決定奉行的一種中立政策就應當被認為完全符合於對國聯成員國的義務所作出的忠實解釋。"瑞典的立場得到默認。此後,瑞典力圖重新執行一項嚴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訂立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同時也反對英法蘇提出的關於全面保障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提議。在大戰即將來臨時,瑞典出於對國聯的失望和對本國安全的關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場。
二次大戰爆發時,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內閣特別會議決定,所有有關執行瑞典中立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目前正處於戰爭的國家,而且也應適用於可能捲入戰爭的任何其他國家。11月3日蘇芬戰爭爆發,瑞典沒有象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那樣宣布中立,僅宣布為"非交戰國"。瑞典在蘇芬戰爭期間罄其所有的武器彈葯供芬蘭使用,並允許芬蘭在瑞典招募了約8000名全副武裝的軍事人員,並於1940年1月同意盟國提出的准許戰爭物資過境運往芬蘭的要求。到蘇芬戰爭結束時,瑞典總共向芬蘭提供了價值4億克朗的贈品和借款。然而,瑞典並未使這種援助發展為直接的軍事援助。針對1940年1月13日英國提出的要求經挪威、瑞典向芬蘭派遣志願軍的照會,17日瑞典公開宣布不允許交戰國軍隊通過或在瑞典領土上建立外國基地。1月24日,針對芬蘭的請求軍事援助和盟軍借道援助的探詢,瑞典答復道:"在當前形勢下,除志願者外,派遣瑞典軍隊或允諾其他交戰國的軍隊過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絕了芬蘭關於派遣軍隊支援和盟軍借道援芬的請求。4月9日德軍"威悉河演習"開始,德國要求瑞典繼續嚴守中立,瑞典答復說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採取那些我們認為有必要維護我們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許向挪威出口武器彈葯。當挪威戰事平息時,瑞典處境大為改變,其政策也隨之改變。7月28日與德國正式締結一項協定,允許德國軍隊和軍需物資經由瑞典從挪威的一處運往另一處。9月14日達成一些新協定,擴大過境運輸量,並允許過境士兵攜帶武器。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國要求,允許德軍第163步兵師假道瑞典由挪威開往芬蘭,允許德國飛機飛越瑞典領空,德軍艦不得在瑞典領海停留超過24小時。
隨著戰爭進程的轉折,瑞典對德國的讓步一個個地取消了。1943年8月5日瑞典宣布取消德國的過境運輸。9月23日與盟國達成倫敦協定,同意削減對德出口價值的30%,1944年鐵礦石的最大出口量降到750萬噸,削減價值50%的滾珠軸承出口。1944年9月9日,瑞典取消了除醫務車輛外所有德國經過瑞典的車輛過境權。月底,瑞典對外國船隻關閉了波羅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同德國的殘留貿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國大使中斷兩國外交關系。
瑞典正是以上述各種措施在大戰時執行了 所謂的中立政策,免遭戰火侵襲。然而,中立不是一廂情願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中立地位的維持還有賴於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有賴於交戰雙方的理解和許可,有賴於雙方的不幹涉。
由此引申開來,二戰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聯系更為緊密,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盡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了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中立,然而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使得各個時期的中立國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中立的實質只是非交戰。
戰爭與和平仍是當代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二戰時期瑞典的戰時中立實踐告訴我們,中立非但不能阻止大國間的戰爭,而且自身的存亡亦取決於大國的利益,中立國的和平願望無法消彌大國的爭霸野心。因此,對於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託於中立之上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值得推崇,一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只有與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時,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穩固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