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年级教科研工作总结
2008年上一学期的科研工作回顾如下:
坚持“科研为先、质量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有效研究与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习为先,积淀底蕴。
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将学习视作自己职业生命的第一需求,让学习成为自己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本学期继续利用业务学习的机会,轮流让教师谈学习新课程的感受,个人加强自学,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科研的校本培训活动,进一步营造科研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继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向外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另一方面继续外派教师参加各级教科研骨干培训班和各种教育研讨会,拓宽思路,放大眼界。学校科研室借助网络及报刊杂志,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谈体会。3月19日,邀请市教研员王红老师,区教研员卢丽老学校讲座,指导讲课,评课,使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加强教研、科研整合,落实研究过程。
本学期,将课题组的日常研究纳入教研组的常规管理之中,教研组长要全面关注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进展。全体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市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策略的研究》渗透到各个学科,使课题研究过程成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每位课题组老师树立“人人都是研究者”“上课就是研究”的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加以研究,将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捕捉、筛选、提炼、加工经验和做法,把研究成果作为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并收集、整理成丰富的文本资料。
B. 科研是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3000心得体会
1、全面、科学地认识教学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
中国学界根据国内大学的性质、种类、层次和规模不同,将国内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类。这种分类并不是说研究型大学就只需科研而不用教学,而教学型大学就只需教学而无需科研,此分类只是说明了某一类大学在教学或科研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论是对何种类型的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都是极其重要的两个内容。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前人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属于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是个人或部分参加者总结、探索和发掘新知识的活动。这两个内容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两者关系上要协调处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正确定位,教学科研工作要切合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调整。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必须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他同样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讲究科研方法,同样要探索教学方法。为了更好把握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了解教学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他们既区别于单纯搞教学的中学教师又区别于单纯的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多数的专业课的教师既有很重的授课任务,还要编写教材和开展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指导一些刚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这对矛盾。将对立转变成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2、教学工作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成长为一名能在高校中从事科研的高校教师,与其多年来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学习、科研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校里的教学工作可视为科研工作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
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可把教学活动视为一种研究过程。对于我们这些新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其体会尤深。当我们将自己曾经系统地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和向学生讲解时,必定会对自己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多时候都要在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完全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也会设想学生可能会从什么角度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又会如何解答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刻自己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在大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定理、定律等理论,这些都是在科研活动中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然而课本知识是死的,科学研究是活的,如何将课本知识在课堂里教活是我们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例如在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基础理论课中,如材料分析方法,就应该以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作支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避免学生在大四学年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入实验室时,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比如不能正确地解析和区别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在解析谱图时,把溶剂峰当成了产品峰,甚至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认为这些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根子都源于教师身上,即由于教师自身经验的缺乏而无法讲清楚。通过这样的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甚至有了新的认识。通常我们说,教师的知识传递过程,相当于从自己的容器里舀水给学生,如果该教师只有一杯水,同时要舀一瓢水给学生,就显得很力不从心。如果教师是一缸水,舀一瓢水给学生就是很容易的事。实际上,教师课讲得好与不好,主要是他自己吃透了没有,他自己就懂那么多,又如何能表达清楚呢?所以当我们自己讲授一次后,对一些基础理论会有新的认识。例如,在讲述聚合物增韧原理一节时,其中提到银纹-剪切带理论,作为教师,就要通过查文献,弄清该理论的核心机理,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应用此种理论来解释共混体系韧性的变化,利用此理论,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选用何种助剂对原有材料进行改性以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最后通过何种手段进行分析和表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分析再到应用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听起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促进和补充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时刻追踪本专业相关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让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若一名高校教师只是纯粹地进行教学工作,将会面临这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的更新速度更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所授课程也会给学生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感觉,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授人以渔的教师工作者,就需要用科研工作来充实并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缺少科研的教学如营养不良的婴儿,光读书或光教书,意识不到书中理论的要害。只有通过做科研,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引导学生;也只有通过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驱使自己进一步学习深造,并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去丰富学生、指引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高校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因此,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只有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科研可以使人深刻,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钱伟长院士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他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由此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
此外,科研工作还可以更好地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省以及国家等层面设置的大学省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进而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在实践中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一一将以验证,更有利于各类知识的融汇与贯通,并进一步得到科学的、有创新性的、前沿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科研活动,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