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心得总结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培训总结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培训总结

发布时间:2020-12-30 21:54:45

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修总结

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回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答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

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反馈的实效性研究反思总结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深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反馈的理解不够科学,缺乏反馈的策略,没能抓住学生反馈生成的信息将教学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强调课堂生成的同时缺乏必要的预设,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三、课题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反馈就是教师输出去的信息作用于学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且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新影响的过程。
反馈的实效性就是教师通过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各个环节反馈生成的信息,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准确找出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的进行调控,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地了解师生教与学的状况,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题研究中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及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正确性来反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根据课堂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能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四、研究目标:
通过发现学生多种渠道的反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研究的重点:
教师能够抓住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研究的内容:
1、对性地对几个单元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瓶颈,及时反思、总结,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改变课堂活动的策略,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
2、课上、课后作业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知识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矫正,并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3、上各环节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课后及时反思,找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反馈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4)个案研究法。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5-2016.7
确定课题,立项申请,设计方案,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指导课题。
2、课题前期研究阶段:2016.8-2016.9
(1)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找到恰当的理论支撑。
(2)对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后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归纳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模式,制定出实施方案。
3、课题中期深化阶段:2016.10-2016.11
结合教学实际,以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反思为切入点,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加强平时常态教学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对课堂教学反馈问题的解决措施。撰写相关反思、论文和中期报告。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16.12-2017.3
(1)分析、总结、收集有关资料。
(2)撰写研究论文,编辑案例,完成结题工作。邀请专家评估、鉴定、结题。

❸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做好课堂小结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形式单一:有的小结是老师说,有的小结是学生说,有的小结是老师说过学生说,还有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说。
2、过于程式化,有的是为了小结而小结,一节课结束了总要小结一下吧,于是在这一环节上就很随意的发挥,没有在课堂小结上下足功夫,做好充足的准备。3、思想认识不到位,也许是由于时间原因或者个人主观原因,极少数人甚至干脆就省去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新课上完了,课堂练习巩固了,接着就是布置作业、下课。鉴于以上诸多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小结更实用、更有效,怎样才能使课堂小结更精彩?本文将从课堂小结的尴尬现状、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课堂小结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课堂小结的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 尴尬现状 重要性 有效性 实用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尴尬现状
1、有些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数学课上,有些老师认为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可有可无的部分。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在新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优化、练习的强化等环节上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有些教师虽然也注意到了课堂小结,但是纯粹是为了小结而小结,有的虽然小结了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教学效果,还有的干脆没有小结。
2、小结的形式单一死板,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或者是师生共同归纳型。
3、教学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时间够用则总结总结,时间不够干脆就去掉这个“累赘”,以免拖堂起到反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就提示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的引入,也不能忽视课堂小结。俗话也说 “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
曾有人说“数学学习就是运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转化的思想。不错,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以旧翻新”,让学生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进行积累,例如对沪科版第二十章《四边形》的学习,就是建立在三角形的基础之上,很多问题的探究都是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三角形问题来研究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小结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知识的系统化,认真备好每节小结,上好每节小结,。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之际,正是学生精力开始减弱的时刻,这个时刻,学生开始疲劳,记忆力开始下降;心理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每堂课的结尾都存在着后摄效应,即“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最容易被记住的”。若不能把握好结尾的这段时间,前面的授课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新课小结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连贯性,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的新课小结不仅可以给课堂的成功开展画上完美的一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深入广,逐渐过渡到课后的学习情境中;良好的新课总结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堂的知识,铺设新旧知识的桥梁,以新学的知识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带动对以后的知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小结能帮助他们整理知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让课堂小结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个好的数学课堂小结应该是对当堂课程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对当堂教学内容的简单摘要与重复;是对规律的高度概括而不是简单的一语带过;是对数学思想的强化和对数学方法的优选;是寄于学生学习期望而不是意味着又挨过了一个四十五分钟……。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努力追求课堂小结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追求的。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以及观摩感受结合专家、教授的指导,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点睛归纳式课堂小结。
这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要的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既让学生回忆了当堂课的内容,帮他们进行知识的梳理,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凸显了教学的重难点,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师在小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提问

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总结的探索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就认为大功告成,很少主动去反思小结活动的过程,可以说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课后小结。数学小结是数学思维活动延续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教学的小结,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易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创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水准。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可能一次就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必须要经过不断小结、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控,才能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知识靠近到一致。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而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才能达到“课堂尽、思未了”的境界。
一、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的一般形式
1. 归纳总结课堂小结。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小结时利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文字、表格或图形对一节课或几个知识点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这种小结能准确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表象和内在实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2. 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组织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节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并应用于实践,又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指导学生的信息活动。
3. 知识对比——比较式课堂小结。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进行识记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
4. 对比——比较式的课堂小结。一般是对教学中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培养学生比较鉴别能力。
5. 预设悬念式课堂小结。好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或知道其所以然,就像小说、电视剧,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嘎然而止,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追求问题之心。
6. 探究式课堂小结。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至高阶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高体现。如在“中位线”教学时,可做这样的知识小结:你能在一张梯形纸片只剪一刀,使得分成两个部分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梯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梯形中位线性质学习,继续引导学生将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进行探究。
7. 交流评价式课堂小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在课堂小结中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且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数学课堂小结的作用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结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来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准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与之匹配的课堂小结,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方法。在一堂课的小结之际,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穿针引线,提纲挈领地对本节课、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使新知识、方法牢固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能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方法技能的喜悦,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即只会看、会想,不会做,所谓的一看就会,一说就明白,一做就错的情形。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可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让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改进提供研究素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激活创新能力。
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

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心得

要上好一节欣赏课抄,袭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对于名作的深刻解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那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其次江南徐老师的上课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在全省的公开课上,教师能如此轻松自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感叹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和自身丰 厚的文化底蕴。相比自己的公开课,就缺少了这样一种状态,但我想这种状态的落实,恰巧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历练积聚。

❻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轻松有效研修总结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轻松有效研修总结
经过这段时间在“同一片蓝天”工作室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体育室有一些篮球,被小朋友借走8个,还剩7个,学校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5-8=7(个)。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体育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情景,教师此时问:“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此时课件动态演示借走8个,此时教师又问:“是从哪儿借走的?”“从原来里面借走的。”当借走8个演示完后,课件演示出体育室还剩下7个,此时教师追问:“这时你们知道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吗?”学生异口同声:“15个。”“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8个篮球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8个又回到原来的体育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怎样算呢?”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评价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在解答问题时,让学生互相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问学困生时,我还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即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而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挖掘出来,因此许多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和享受创造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很重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我在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已有所了解,所以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程序,不是先安排学生按课本上的数据去计算,而是让学生找出教室内长方形的物体,并且让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测量长方形物体的长与宽及收集数据,然后经小组讨论后,再计算出结果。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形成了独特体验,真正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一直以来,学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大部分老师也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认为:主要是数学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俗话说:生活是智慧与知识之源泉,数学课堂教学如果完全脱离了生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显然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而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太建全,而在校园中玩玻璃球比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了,所以我教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把玻璃球当做教具,告诉学生游戏的规则:在口袋中装有红、黄两种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学生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还要把每次摸到的颜色球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摸球记录表》里,然后分别统计摸到红、黄球的次数,并填入《摸球结果统计表》中。这样,不管尖子生或学困生,他们都兴趣十足并带着一种轻松自如,颇有兴趣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他们两人一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这样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数学,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学效果。
教学法专家不是说过: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要时时想着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效果如何。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评价也离不开我以上所述的三个观点。

❽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学习心得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资源生成,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期待听到学生“准确无误”的回答;作业中,教师又期望看到学生“完美无瑕”的答案。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错误,课堂更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使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得到正确的纠正,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一、 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成因
(一)学生对概念、方法的认识不清晰。概念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而学生的学习往往会朝着“死记概念,死套公式”的趋势发展。他们并没有理解概念、公式的真正内涵。如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例题中发现:不同和的个数=总数—框的次数 + 1,学生利用这个公式能解决一系列类似的问题,但题目稍做变化,学生硬套公式就出现了问题。
(二)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完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学习中出现错误。如二年级下册的《角的初步认识》中,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错误。如在《认识厘米和米》中,一根黄瓜25( ),很多学生会填“米”,这正是学生缺乏经验所导致的。
二、教师对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筛选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的确,学生的有些错误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不是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过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筛选。
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这一课时,引出比较46和32之后,我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比较方法。
生1:因为46在32的后面,所以我觉得46>32;
师:你想的办法真好,会用昨天学得“百数表”来比较数的大小!
生2:46是四十几,32是三十几,当然是四十几大啦;
师:的确如此,你的想法真了不起!
生3:我是直接看十位上的数字,46十位上是4,32十位上是3,所以46>32;
生4:应该是看个位上的数字吧,6>2,所以46>32;
这个学生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呢?于是,我说:“这两位小朋友的方法到底谁的有道理呢?让我们再来试试:请比较54和38的大小”。这回他们开始议论纷纷:如果看十位,是54>48,如果看个位,则是48>54,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要求小朋友自己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来完成,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直观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几分钟后,他们都有了感悟。我再请那位学生回答时,他给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应该看十位上的数字,因为54里面有5个十,38里面只有3个十,肯定是5个十大。但仍有个别学生还没转变看法。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在课堂上将这个知识点再做重复,而是在课后对着几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对这些资源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时捕捉并进行筛选,使它们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二、 教师对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合理利用错误,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而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 如果教师立即给予“错误”这一简单评价,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 或亲自加以纠正,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长此以往,学生会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时,我主要让学生在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中感知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法。其实,很多学生已经会算这类不进位的加法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因此,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遇到了难题,如“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二组习题:50+34和5+34,这组题将整十数和一位数放到前面,这给他们的计算带来了许多麻烦。为了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多一些学习机会,我请一名所谓的“差生”起来回答,她毫不犹豫地说:“50+34=84,5+34=84”。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笑声。这位学生立即涨红了脸,悄悄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你错了”, 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思考。于是,我微笑着说:“咦?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加数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和却是相同的呢?”这个学生思考了一会,说:“我算错了!”
师:那么你觉得哪儿不对劲呢?
生:5+34,这个5应该加4,和是39。
师:为什么5要加4而不是加3呢?
生:5在个位上,4也在个位上。
师:哦,原来这个5表示5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是9个一,再和3 个十合起来是39。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这时,其他小朋友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其实,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出差错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给其他学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一举两得。
(二)精心预设错误,提高学生思辨力
有句古语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一些要用到的,对减少错误有用的但不安排在该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增强教学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一次听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而难点则是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材的例题安排了143+126,学生在列竖式计算这题时不太会出错,因为两个加数都是三位数。那么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时情况就没这么理想了,教师充分预设到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在突出“数位对齐”后,马上安排了一道判断题:
2 6 3
+ 3 2
5 8 3
部分学生觉得这题是正确的,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错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于是教师请了一位觉得它错误的学生起来说说原因。这位学生说:236中的2表示2个百,32中得3表示3个十,3不能和2对齐。听完他得回答,其他同学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有了这道题的铺垫,学生在完成练习中类似的三位数加两位数时,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师预设的这道判断题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探讨,弄清“数位对齐”的真正内涵,让原先出错的学生找到了错因,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判断,让“错点”变成了“亮点”。
(三)及时反思错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及时的反思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促进我们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教学一年级《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课时,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练习题也完成得比较理想。说明他们对直观的数字间的大小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得不错。但回家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却做得非常糟糕:同样的两个篮子,一篮鸡蛋有40个,估计一下一篮苹果可能有多少个?给出的答案有5个、25个、45个。大部分学生选择了45个,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足。
《新课标》指出:数学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对学习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二天,我带了一碗鸡蛋和一碗苹果进教室。学生马上感知了苹果的个数比鸡蛋少,但少得不多。追问一个为什么?他们抢着回答说:因为苹果的个头大!是呀,何不让我们的数学课充满生活的味道呢?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也将是一个重大的启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用更适合学生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取新知。
总之,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时时都会遭遇“错误”的伏击。教师应用资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精心预设错误,筛选错误,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纠错”、“思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❾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研修总结

小学复数学研修的课题:小制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❿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第二阶段总结

这学期,我根据总抄课袭题组研究方案,积极开展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立项研究,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现将课题实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验方法
1.学习理论 确定目标
一开始,我们根据子课题实验要求,精心编写了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通过学习《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确定开展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分组方法、学习内容选定、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合作方式、学生积极性提高方法以及合作学习中评价体制等的研究。
2.定期研讨 促进提高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就把课堂研究作为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验期间课题组每位老师始终坚持两周开展一次公开研讨的课堂教学活动,再进行集中研讨,利用集中研讨的时间,针对实验目标,开展评课、教学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培训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