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心得总结 > 高校校情校史培训心得

高校校情校史培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0-12-26 17:23:35

Ⅰ 校史校情校训的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专作规律和特点属,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Ⅱ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情、校史

我本科毕业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我爱我的母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回校史其实你可以去参考答袁富善教授编的校史的书,网络也有一大堆。但是,不管怎么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岁月记忆。从她在广州建校,到迁校茂名,再到后期由中石化转归广东省所属,再到后来的更名,都颇具戏剧性,转转折折,真的是相当不容易。具体的情况,我还是建议你看袁富善教授编写的校史《传承的力量》,中国石化出版社编的。想必楼主也是广石化院的同学或校友,我们一起尊重校史,心怀感恩,祝福学校走的更远,前程似锦吧。

Ⅲ 西电校史校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立项建设的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是全国35所设立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曾先后多次迁址更名。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等十所大学一起被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多家门户网站评为“中国最有潜力的十大高校”和“中国最具爆发力的十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被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评为“中国内地最值得关注的九所大学”之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十所大学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IT名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高校之一。

Ⅳ 青岛科技大学校史校情

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

Ⅳ 谁能告诉我湖南科技大学的具体校史校情吗

湖南科技大学座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学校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19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采矿工程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勘察技术与工程等7个国家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等12个省级重点专业。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83.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4亿元;全校藏书总量为33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03.65万册;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24297个;有教学用计算机7890台;拥有产业经济学等6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机械设备健康维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有实验室(中心)59个,建成了物理基础实验中心等1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室为湖南省示范性基础实验室;安全培训中心为国家级培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具有国家建筑工程一级实验室资质、桩基工程检测资质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资质;有田径场4个,体育馆3个;已建成了较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90个,还设有工程训练中心、生物园、附属学校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教授2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7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6人。有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3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5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01人。

2003年以来,学校共主持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0余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10多部。学报自科版被认定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社科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近几年学校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6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0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6个,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共21门;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一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积极推进合作办学。许多中青年教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国外进修深造。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赴英国、日本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进修。学校同美国哈丁大学、英国佩斯里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雷丁大学、华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湖首大学等高校分别在结构冲击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英国经济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电化学与纳米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湖南科技大学始建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秉承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韶山精神。58年来,学校历经艰难曲折,弦歌不绝,始终坚持传承湖湘文化,弘扬韶山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形成了“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肯干、实干、能干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2007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事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坚持“改革、提高、质量、特色”的八字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为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Ⅵ 贵州财经大学校情校史教育

贵州财经大学95年至2000年的院长是钟永兴。

Ⅶ 在新生入学中首先要安排校史校情教育是为什么

为了事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更加爱校、爱学习。
燃气轮机是一种先进而复杂的成套动力机械装备,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作为高科技的载体,燃气轮机代表了多理论学科和多工程领域发展的综合水平,是21世纪的先导技术。发展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的燃气轮机产业,是国家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燃气轮机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诸多领域动力落后的状态,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技术仅被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控制,先进的燃气轮机在西方国家仍然限制对华出口。
燃气轮机属于重大核心装备,如果长期依赖进口,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不利于我国燃气轮机动力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市场容量看,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三大工程均需要大量30兆瓦级工业型燃气轮机,同时我国舰船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量30兆瓦级舰船燃气轮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燃气轮机潜在市场。
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燃气轮机市场激烈竞争和国外高度垄断的新形势,国家对我国民族燃机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已经将我国燃气轮机市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纳入“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中,重型燃气轮机是国家优先发展的10项重大技术装备之一。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领域,特别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和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预计随着中国能源需求迅猛增长以及天然气资源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燃气轮机正在形成一个“爆发性增长”的市场。到2020年,全国燃气轮机联合循环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是2000年之前50年已建成同类装机容量的25倍。保守估计,仅中石油一家,每年需要的燃气轮机价值就达到了30亿元。到2015年,国内燃气轮机的市场容量能达到300亿元,而国际市场容量则能达到2700亿元。

Ⅷ 新会一中的校情校史

新会一中,是许多新会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新会普通中学的起始,又是新会中学教育当之无愧的翘楚。其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叶茂,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办学历史虽曲折艰难,却光辉灿烂。

办学百年 根深叶茂

“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了官立新会中学堂。官立新会中学堂不但开创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见证了新会一中百多年来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

官立新会中学堂实际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开始筹办。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由于师资缺乏,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二年,不久之后办“中学堂”,谭镳为堂长,学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后,官立新会中学堂改称“县立新会中学”,谭为校长,学制四年,并停招师范班。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称“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并设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人,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1924年,执掌校政20年的谭镳逝世;是年同时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届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门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门重归新会管辖,县长沈秉强将江门市立中学易名“新会县立第二中学”,而“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至1937年暑期,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一中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11月,新会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会一中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

兴学育才 不拘一格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母校由首任校长谭镳执掌以来,校规严格,请的教师多是留过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学生。我读二、三年级时的第二任校长谈海,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于1924年考入当时新会县立初级中学、迄今仍健在的新会一中校友余雅望回忆说,由于注重师资、尊师重教,新会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础。如在1921年间,曾聘请留日归来的理化生物教师林卓南。林老师讲课时,常常引入唯物史观学说,结合学科讲解,使学生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新会一直是新会的最高学府。“南华诸县新会为名城,新会诸校我校高程。”这是抗战前新会一中校歌开头的两句歌词,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新会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说,在抗战前,新会一中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1935年秋入读新会一中的黎永泉在《会城沦陷前夕的新会一中》一文中回忆说,当时校内有所谓“童子军”组织,培养学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护理、野外生活、打绳结等各方面的学习。有一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江门篁庄野餐露营,晚上有篝火晚会及劫营、守营等实地训练活动,有声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为课外活动,举办球类、田径、歌咏、猜谜、故事等文体活动。在每天中午贴出一张表格,任人自由填报,届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支持活动。

新会作家明明是新会一中当年的“七三届”。他回忆说,“七三届”处在“文革”后期,学校(当时叫会城中学)已逐渐回复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没有高考任务,学习并不紧张,作业基本可在学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从来不用把书包背回家中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书包。正由于课业轻松,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可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起来,‘七三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官员、大老板,却培养出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爱好者。”明明说,当时这一届有一群爱画画的同学,形成了一个沙龙式的小圈子,如甄锦标、吴明耀、陈向京、杨小明、李卓见和他自己等。这些人后来均在文艺领域成就了一番事业。
【光耀校史】

那些人,那些事

新会一中百年办学历程,不但汇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谭镳、施见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时培育了数之不尽的人才,当中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谭镳:新会一中首任校长

谭镳,(1863-1924年),字康斋,号仲鸾,广东新会环城南坦乡人。身为新会一中首任校长的他是新会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谭镳一生思想进步,青年时中秀才,与表弟梁启超赴广州学海堂攻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康有为开设的万木草堂就读,受到康有为提倡的“今文学”和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此后,他参与了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他南下归乡,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不久,又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间最高学府,谭镳被委派兼任堂长(监督)。民国成立,改革学制,1912年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县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馆。

谭镳的治教特点鲜明,校规严格,极重教师素质。民国初期,中学师资缺乏,谭镳不惜高薪聘请留学生任外语和理科教师,如英语科教师聘自香港书院或曾经留美的港籍人士。谭镳在担任学堂监督初年,还编辑《新会乡土志》,聘黎昀、林灿予协助编辑,施雨崖等22人为调查员。全书按部颁例目,分15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1924年谭镳病逝,终年62岁,其门人筑纪念台于县中学校园左侧之马山,刻石留念。

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新会南郊天马乡五福里一个贫苦的南洋归侨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了新会县第一中学,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优异。在初中期间,对陈国达影响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学。他还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野外考察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翻爬新会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时期,他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写出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一文。

陈国达终生致力于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国家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创立的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

王坚: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

王坚,原名王桂琴,生于1933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飞行任务。1952年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

梁宗岱:爱国诗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反帝的诗人、翻译家、教授、制药专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并通晓德文和意大利文,擅长翻译诗作,对欧洲文学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等。

Ⅸ 㽏井中学校情校史

忠县㽏井中学,又称“茅坪中学”,简称“㽏井中学”、“㽏中”,位于忠县忠州镇皇华路39号李专子沟畔属,与闻名遐迩的”江中仙岛”皇华城隔江而望,距忠州城区10分钟车程。现有教学班51个,学生3000余人。㽏井中学原名忠县㽏井区初级中学校,始建于1972年。原址在“活二十四史”发掘地忠县㽏井中坝,2003年因移民迁建需要,与原㽏井镇初级中学合并建校,更名为忠县㽏井中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办学质量过硬,堪称忠县初中教育的翘楚。[1]

阅读全文

与高校校情校史培训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