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培化学研修日志
研修日志(一)
研修内容: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
主讲人:吴兰 胡玉娇
研修方式:听讲座。
一、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1. 化学概念教学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
2. 化学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1)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
(2)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使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
感性的具体
1。感性的具体
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 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化学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它是化学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2 。思维抽象
化学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特征: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与比较。 3)抽象和概括。
3。思维具体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化合反应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合反应。
(二)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过程
(三)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
1。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设计问题
(1)教师在确定初中化学概念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教材,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
①相关概念的认识方式。它在化学学科中表现为“定性——定量”、“静止的孤立观——动态的相互作用观”、“宏观——微观”三种认识方式。
②学生的认识方式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角度的增加;其二,认识水平的提高。
③教师需要从认识角度的增加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两个维度, 将认识方式蕴含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当中综合设计概念原理教学目标。
(2)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已有认识整合,建构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的认识方式目标,并将其与科学探究等过程整合、细化为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整体设计与阶段性设计的统一。
(3)从概念的内容构成、知识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知识内容的情景素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分析。
(4)基于学习调研、课堂观察等途径,确定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障碍点,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开展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原理,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方法,达到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案例:元素
2。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3。重现概念原理形成的化学史
4。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四)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标准
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能准确找出概念含义中的重点字词;能举例说明概念指定的对象; 能灵活应用概念对易混淆问题做出判断;能自主应用所学概念原理服务于元素化合物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五) 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原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①不能较快理解和抓住概念中的主旨,可以通过概念对比的方法由学生从区别中掌握概念主旨(例如原子和元素概念的对比,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对比);
②对概念的重点不能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反向训练或者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例如氧化物一定需要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给学生三种元素的物质进行逆向夯实);
③对概念不能很好的深化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方法或者性质反映概念等其他方法来辅助完成概念的应用。(例如溶解度的理解必须需要一定逐级递增难度的计算来将概念直观化。)
反思:
在学习吴兰 、胡玉娇老师的《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讲座后后,有以下几点收获:
1、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性的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对教师在化学概念原理课型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2、对“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印象最深。学会了分析教材的方法,即分析的角度、目的及途径,是教师准确、全面地制定和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3、基于学生认识发展脉络,问题线索的设计、学生活动开放点的设置要分别选在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关节点、合适的问题解决环节和获取证据的环节上。对减少问题设置、活动开放点设置的盲目性,提高问题设置、活动开放点选择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 国培计划如何写化学研修日志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关键词】探究 新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革教学模:即真正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化学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探究式教学能唤醒、开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探究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 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探究欲望。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新课导入时, 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神经细胞马上处于兴奋状态, 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的传递中达到最佳, 而且学生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情景。
在《空气的成分》教学中, 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呼吸”设计了以下探究问题:先请学生做一个深呼吸,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入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 不易察觉,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举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在轻松的话题氛围中, 学生们个个都在积极的想办法来证明,每一名学生都由此进入到高度自觉的学习状态之中。
[生1]: ( 边演示边讲解)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口向下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 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 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 再将带口系住, 用双手挤压塑料袋, 感觉到有压力, 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 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 再向水中推挤, 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 也可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 4]: 用扇子朝脸扇, 感觉有风, 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二.培养科学兴趣, 学会探究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结论的获取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分析、总结得到的。因此, 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 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体验, 要放开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讨论, 大胆尝试, 自主探究新知识, 从而学会探究方法, 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燃烧和灭火》教学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探究一起火灾的起因、火势的控制以及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问题;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一项进行探究, 也可利用课余和休息日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探究活动的完成情况, 并对得到的结论、方法和成果加以总结, 使学生明白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知识和结论, 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获得了肯定, 自己的“科学实验”获得了成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探究式教学联系了生活实例, 不仅使教学显得有声有色, 更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最终学会探究方法,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发展创新意识,开发探究潜能。
创新意识是现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一是充分使用化学实验室, 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让一些学生通过继续实验来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疑问, 使他们的探究能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等, 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 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开放性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化学知识, 在“资源共享”中, 促进个体探究能力的开发。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 提出有关的合理化建议”“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借助已学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 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和辩论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发现问题, 使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 为生活实际服务, 从而将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四. 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设计适用于学生的探究性习题,因为学生在做探究性习题的过程中会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及过程,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可行性,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做探究性习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的探究式教学中,我设计了下列习题“学校实验室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请同学们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生 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得出废液中含有CaCl2。
[生 2]:不一定只含有CaCl2,可能还含有没有用完的HCl,那么怎样来验证有没有HCl呢?
[生 3]:可以用pH试纸来检验,因为CaCl2溶液呈中性,如果溶液中含有HCl,那么pH试纸会变红。
[生 4]:还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检验,因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生 5]:还可用活泼金属来检验,因为活泼金属会和HCl发生反应有气体放出,而活泼金属不与CaCl2溶液反应。
[生 6]:我觉得应该用碳酸盐溶液来检验有没有HCl。
总之,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以学生为课堂中心,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的使用教材, 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越性,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红.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试教通讯(化学专辑) 2002/57-58 合刊.14-16
[2]李俊.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的编写解析与实施建议.试教通讯(化学专辑) 2002/57-58 合刊.10-12
[3]朱善民.浅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3):77-79
[4]殷玉霞.浅议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J].学科探究.2008(2):67-68
[5]陈晓红.浅谈初中化学的探究教学[J]. 学科探究.200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