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读《老子》心得体会
生以自然 死于自然。善哉!自然一切都有规律的运行,人也应该和以自然而本性不乱。老子思想伟大,要用心去悟,不是用几句话说明的。
② 老子是如何从卖牡丹根苗的人身上总结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版出生在楚国苦县权(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的一个李姓人家。刚一出生,他的相貌就与常人不同,前额宽阔,耳垂丰厚。人们都认为耳垂大的人有福能长寿,他的父亲就干脆给他起名叫李耳。
少年时代的老子,勤奋好学,阅读了各种古典书籍,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遇事好动脑筋,好提出疑问,肯往深处想,所以他很快便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子善于从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学习。有一个老子买牡丹根苗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卖牡丹根苗的人,那人很会夸自己卖的牡丹,于是老子就买了一棵,可结果什么花也没开。少年老子仔细一瞧,买回来的根本不是牡丹,而是和牡丹表面有点相像的一种野生植物,老子知道这次上了当。第二年春天,村里又来了一个卖牡丹根苗的。今年这个,一是一,二是二,卖的是真牡丹。老子把这个意思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个字来形容。
③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 3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
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
、《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
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
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
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
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
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
,"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难分难析。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
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文、史、
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
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
、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
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
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
。唯其如是,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
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
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
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3〕
魏王弼对此解释说: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
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4〕
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5〕
宋程颐的解释则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
乃圣人用贲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
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
明社会。这里有两点需要
加以说明:一是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一语,无疑与上述"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
。但"人文精神"一语的涵义,又显然要比《周易·彖传》中"人文"一词的涵义丰富得多。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
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
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远则可以追求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
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
》中说: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7〕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8〕
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释说: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夫称贵者,是殊异可重之名。"〔9〕
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观点了。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10〕
荀子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的道理。其后,在《
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11〕
这句话中"鬼神之会"的意思,是指形体与精神的会合。如唐孔颖达解释说:
"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
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12〕
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13
〕正是有见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
三。如,《老子》书中就有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
作"人"字)居其一焉"的
说法,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不过,在《老子》书中,道还是最贵的。所以,他接着说
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与《老子》相比,荀子对人在天
地中的地位强调得更为突出,论述得也更为明晰。他尝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参。"〔15〕
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
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对此,荀子又进一步解释说: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
分也。"〔16〕
"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来,"明分"(确定每个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发挥
人类整体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时地财)的根本,所以他所谓的"人有其治"的"治"
,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同样的意思在《礼记·中庸》也有表达,
其文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7
〕
按照传统的解释,"至诚"是圣人之德。《孟子》和《中庸》中都说过:"诚者,天之
道也;思诚者(《中庸》作"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以其至诚而辨明人
、物之性,尽其人、物之用,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活动,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18〕
汉儒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亦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之根本。如说: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19〕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20〕
"唯人独能偶天地。"〔21〕
"唯人道为可以参天。"〔22〕
从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
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
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
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
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
起来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
,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
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
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
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作中
国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
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监临人世的上帝(此亦为天,天命之天)等观念,
不能说毫无关系。由此
可见,"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后,宋
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
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如《老子
》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3〕
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
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老子》道家顺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思想,有其相当积
极合理的一面,这在以后的道家著作中有着充分的展开。如在《淮南子》一书,对道家的
无为思想就有相当积极合理的论述。如说: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24〕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
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25〕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
不动者也。"〔26〕
这三段话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绝不是什么消极被动、因循等待,而是
在排除主观、私意的前题下,主动地因势利导,即所谓"循理""因资"地去举事立功。这也
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7〕
这种顺自然而不违天时的思想,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也是极为强调和十分丰富的。前面我们
曾提到荀子关于人与天地参的思想,以往人们都以此来强调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殊不
知荀子的人与天地参思想或如人们所说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恰恰是建立在他的顺自然而
不违天时的认识基础之
上的。所以,他在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结论之前是这
样来分析的: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
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28〕
而紧接着"夫是之谓能参"后,则又再强调说: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
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
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29 〕
最后,荀子总结说:
"圣人清其天君("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正其天官("耳目鼻口
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备其天养("财 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
天养"),顺其天政("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
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养其天情("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 臧焉,夫是之
谓天情"),以全其天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 是之谓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 役矣!"〔30〕
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荀子在这
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
当把它神化。换言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请看荀子紧
接着此问后所阐发的一
个重要论点,他说: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
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63〕
这里所谓的"文",是"文饰"的意思,相对于"质朴"而言,"礼"为文饰之具,"文"为有
礼的标志。荀子这段话的主旨,就是强调要把救蚀、雩雨、卜筮等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
式作为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礼"仪来看待,而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求助于神灵的信仰仪式去
看待。
人们常常把荀子的这段话与《周易》"观卦彖传"中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说联系在一起,这
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通常人们对"神道设教"的解释,则似乎并不符合其原义。按照一
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借"神"道以教化百姓。把"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的
"神"字,与上述荀子《
天论》中"百姓以为神"的"神"字,看成是相同的意思。其实,这里有误解。"观卦彖传"的
"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神道"是一个词,而不是单独以"神"为一个词。试观其前后文
即可明白矣。文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明
白地可以看到,所谓"
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的"神道",就是前文中"天之神道"的"神道"。何为"天之神道"?
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四时不忒",亦即自然运行法则。所以,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即是
圣人则天,以"四时不忒"之道来作为教化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效法天道自然法则正是传统"礼"论中的中心内容之一。如《礼记·丧
服四制》中说: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
所由生也。"〔64〕
由此可见,"观卦彖传"中所讲的"神道",与荀子文中所表扬的"君子以为文"的精神是
相一致的,而与其所批评的"百姓以为神"的"神"字意思则是根本不一样的。
以"卜筮然后决大事"为"文"而不以为"神",这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一个突出
例子。"卜筮然后决大事"本来是一件"神"事,然而现在却把它纳入了"文"事。"文"事者,
"非以为得求也"。这样,"卜筮"所决之事也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权威性,而成为只具有一定
参考价值的意见。于是
,"卜筮"作为一种礼仪形式的意义,也就远远超过了依它来"决大事"的意义。
把卜筮纳入"礼"中,确实有借"神"道以设教的意图。如,《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
段话:
"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
(豫)也。"〔65〕
这里把"畏法令"也作为卜筮的一项内容,其教化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因而,与此相
关,对于利用卜筮来蛊惑人心者,则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条例来禁止它。如,《礼记·王制
》中规定: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
四诛者,不以听。"〔66〕
文中所谓"此四诛者,不以听"的意思是说,对于这四种人不用听其申辩即可处以死刑
。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应当说已经反映得相当充分了
。
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则大量地体现在儒、道、佛三教的有
关心性道德修养的理论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注重并强调心性道德修养,这是与中国历
代圣贤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密切有关的。上面我们曾引过一段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的文
字,在那段文字里,荀
子把天下万物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无生命的水火,一类是有生命而无识知的草木,一类是
有生命也有识知的禽兽,最后一类就是不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义的人类。"义"是指遵循一
定伦理原则的行为规范,如荀子说的:"仁者爱人,义者循理"〔67〕;"夫义者,所以
限禁人为恶与奸者也。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68〕等等。在荀子看来,这就是人类与其
他万物,特别是动物(禽兽)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荀子的这一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绝大部分的圣贤都持这样的观点,即把是否具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看作
人的本质,作为区别人
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如孟子也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69〕
那不同于禽兽的一点点,就是人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孔子在回答子游问孝时尝说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70〕
孟子则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71〕
孔、孟的这两段论述都是强调,只有具有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才能把人的行
为与禽兽的行为区别开来。对此,荀子更有进一步的论述,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
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
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
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72〕
《礼记·曲礼》发挥这一思想,亦强调人当以礼来自别于禽兽。如说: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
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73〕
宋儒吕大临阐发《曲礼》这段话的思想说:
"夫人之血气嗜欲,视听食息,与禽兽异者几希,特禽兽之言与人异尔,然猩猩、鹦鹉亦
或能之。是则所以贵于万物者,盖有理义存焉。圣人因理义之同,制为之礼,然后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人道之所以立,而与天地参也。纵恣怠敖,灭天理而穷人欲,
将与马牛犬彘之无辨,
是果于自暴自弃而不齿于人类者乎!"〔74〕
明儒薛瑄也说:
不合适的话去这里把 http://pdmsblog.pudong-e.sh.cn/yuwen2009/officeocx/upfile/200952415342111.ppt采纳哦
④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老子道家哲学的最核心的精神是道法自然!
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它是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网络全书。道德经中阐发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美学、心理学等。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老子还主张示弱的哲学。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⑤ 老子是如何总结领悟的道
这些洞察天地奥秘的思想,是通过长期修炼体道得出的,道德经里也提到了版,如老子权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又说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缴,老子正是通过这种无为自然清静修炼,使自己一言一行皆谙合于道,与道合一,从而生命层次得到提高,他可以察古知今,洞察万物初始的演化状态……,千百年来这道祖的称呼可不是白叫的
⑥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真地学习了我校教师的十条禁令,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教师的人格、行为、德操和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 说真的,“为人师者当自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他认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所言:“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规范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的本质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教师教书是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师自己要学会做人的基本礼仪修养,尊重学生。当我们对学生做了对不住的事时,我们有时或许为了所谓的面子问题而难以向学生启口道歉。其实,此时我们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能做到敢于真诚地承认错误,那么可能会受到学生更加的尊重,而且学生也会效仿这样的做法。 端庄大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在穿着打扮这些细节习惯中要有所讲究,要得体,大方,符合教师的身份。我们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我们的个人形象代表的就是学校,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我们个人的得失,无所谓,不要紧,可是我们代表学校,代表教师这个行业的形象。 宽容公正——教师对学生的核心原则 美国作家房龙说:宽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陶行之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平时学生犯错是免不了的,学生这时的思想、心理、现状等实际情况都需要我们老师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考虑事出肯定有因,从细节中帮助学生寻找“病因”,并以宽容公正的心去面对它。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谁叫我们是老师呢?谁叫我们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呢?严是一种爱,但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爱是一种公正,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常言道:“不患贫患不均”,没有绝对的公正,但公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多学习多反思,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让我们教师的好习惯——来营造一种有益于师生工作学习的校园文化吧!感谢素质提升工程,给我们教师创造了学习的平台,同时敬请各们同仁认真对待这样的学习机会,真正地提升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教学中只要我们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⑦ 老子道德经第56章心得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内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容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体会300字左右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版基本的哲学知识权,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