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跟师,经曲专著学习心得
1
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
金一南教授曾经两次到我局就国际国内形势及认识问题做演讲,每一次都极其精彩,也都让大家久久回味、深深思考。金教授犀利睿智的角度,深刻精辟的分析,炽热真挚的情感都强烈地感染了我,这一次拜读他的经典巨著《苦难辉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金一南教授这部还原历史真实细节的52万字大部头里,处于胚胎期的中共和后来的长征历程,第一次被置于全球战略博弈的大格局下,并被进行精心而深刻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纷争与联合,与日本侵略势力的浴血对抗和激烈博弈,以及其背后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力量及苏联国家利益搅揉搀杂的复杂背景,这一切,勾画出了一幅动态的变化的斗争的生动历史画卷。而进行伟大远征的红军,正是在多股力量的夹缝中,依靠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绝地求生的意志,闯出了一条艰苦卓绝的“中国之路”。
事实上,《苦难辉煌》最能体现金教授特点的是他独具视角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这也是最吸引我读下去这本大部头著作的地方。作为当代青年,也许在资讯方面、经济与金融信息方面、时尚方面等,我们早已经与国际接轨,也已掌握了解国际趋势的信息平台和途径,但对国际政治和历史的认知方式,却远远没有具备战略思维,而且最不成熟的是,我们仍未建立自己的世界
2
和价值判断标准,很多时候都容易受到媒体的众多误导和创造影响,失去应有的立场空间。
金一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写《苦难辉煌》,写腾飞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他迅速选择了党的历史上最艰难最曲折最彷徨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中汲取精神的养分,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高度上,为国家和民族“往哪里去”这一重大命题求解。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学习哲学,学习党史,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要让我们从形式上去给党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学习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经典著作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如何辨别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效率;如何认识事物本质,培养战略思维眼光;如何处理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实事求是,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工作中,只知道肯吃苦,知道怎么干活,
㈡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主要成就
一、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二、论文著作
1、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7、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53.
9、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
10、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6.
11、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12、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13、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913.
15、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32.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37.
17、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9.
18、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3.
19、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36.
20、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310.
21、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5.
23、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536.
24、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8.
25、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2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三、人才培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
(2)中医培训心得扩展阅读:
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华人大奖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