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师是选择去培训机构还是去学校好
其实大多数人选择机构都是作为退路来选的,很少有人说,我立志要当一个培训机构的老师,当然被人凭什么要这么立志呢,毕竟培训机构老师说白了,家长打心眼里都是有些看不起的,另外就是基本社会上谁把你当一个老师看,这些都是机构老师的真实写照,因为我做过机构老师,我太真正的体验过,所以没有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你就别再那说什么自己内心不强大的风凉话了。
毕竟每年的公立学校教师招聘数量是有限的,并且要求也是很高的,另外就是当中更有很多的一些你细品的东西。所以这里就不多做扩展,那你想想,想进入学校的人那么多,能进去的毕竟少数吧,剩下的就去机构过度呗,准备在机构一边上课,一边准备明年的招教考试,机构工作过的都知道。
有些老师不是师范毕业,也确实没有教师资格证,也就没有考公立学校的资格。这个其实要分开说,非师范毕业的培训机构教师,有些是找不到其他工作进入了培训机构,而有些是靠机构的高收入吸引了一些名校的毕业生。所以要分开看待这个情况。当然,很多机构会带着在职老师一起考教师资格证,所以对于刚进入时更多的是看能力而非证书。
当上一名教师还是相对比较难的,一是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目前在培训机构上课老师很多是没有证件的,因为知道有难度,要么没考上要么不想考;二是考学校编制,学校选拔老师也是百里挑一,即使是合同制老师也是竞争比较大的,没有经验的,笔试面试不优秀的可能也选不上,所以也会淘汰很多人,所以能够被选上当学校老师的是比较优秀的!
在公立学校教书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和提高学生能力,成绩很有心得,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突出,或者说就是大家说的名师,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会到培训机构,他们认为在公立学校压力也非常大,有的可能由于年龄也大了,拼的也吃力,不如去校外机构,在那里他们会有更大的空间,收入也更加丰厚一些!
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也是有压力的。虽然工资是固定的,但是也是有评职称等相关的,牵扯到工资的。但是评职称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也要看你在学校的年限,看你的讲课能力,看你与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老师也是会受到家长的不满,学生的为难。现在不像以前的社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老师都是毕恭毕敬的,拿老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对老师的不满,孩子也敢挑衅老师。所以,在学校里也并不顺心。
2. 如何做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
没别的办法,要耐心和爱心
3. 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常规行为的学习心得
学习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心得体会 近日幼儿园组织老师学习《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规范》中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教师、保育员的行为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规范中规定认真完成好每项工作。学习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使我体会到,在一日活动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和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的体会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 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要求幼儿做到的,作为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幼儿,激励幼儿。(如:拿东西时轻拿轻放、轻声细语与幼儿交谈、不随意斥责幼儿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二:在常规建立时,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能长期以“领导者”、“指挥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从这个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使孩子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去学习。 三:在一日活动中,也要注重孩子的常规培养。 1、在生活常规方面: 生活常规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细节的规则培养。例如:盥洗的常规要求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大小的需要遵守的规则;并鼓励提醒幼儿按时喝水,在运动后还要即使的喝水以补充体内的水份等。进餐的常规要求包括饭前的准备(消毒、洗手等);吃饭时不挑食、细嚼慢咽、安静进餐等;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及饭后的擦嘴、散步等。睡眠的常规要求幼儿能自觉地入睡,让幼儿养成正确的睡姿及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蒙头、不吃手等。 总之,不论是幼儿园的老生还是刚入园的新生,常规习惯的培养都要在新学期开始初期对幼儿进行强化的训练和加强。 2、学习常规: 学习常规是指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书写习惯、阅读习惯、集体活动常规要求等。如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等习惯,这些习惯一定要在小中班时期培养好,否则到了大班再亡羊补牢,就会事倍功半。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班内的两个老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一起制定符合本班的常规教育计划,并达成统一要求,避免造成幼儿的常规混乱。 四:培养幼儿的常规,关键在于"培养"两个字。 教师的责任是教孩子按照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来行动,班级常规的建立应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幼儿自发讨论、合作为主的民主制定。常规的功能应由限制幼儿活动,方便教师管理为目的转变为支持和引发幼儿不错的活动,促进幼发展为目的。常规中的师幼关系应由管与被管转变为和谐、轻松的"大朋友"、"小朋友"关系。常规的培养应由园内延伸到家庭,家长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不能靠一时一会儿、一天半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幼儿园教师长期的指导及训练,以及家长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