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情志养生的养神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急骤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当时自然、社会、人事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贵族领主政治、养生的积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气的静躁与壮老有密切的关系,如他在《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上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正如陈继儒《养生肤语》所说:“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坛,神无不去。”神去则动,何如能静。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了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种种干扰,做到“静以神藏”。又如何做呢?
一是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自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尤其要避免“目视玄黄,耳务淫哇”(《养生论》),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老人由于阅历万千,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静耳二者,对于神气来说,抑目尤为重要。《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
二是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道人吕洞宾提倡“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不无道理。
三是多练静功。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地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句原文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那么,又怎样“精神内守”呢?
一是要“不时御神”。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高下,指社会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贵族,统治者;下,为广大群众、百姓。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产生悲剧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只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后郁闷在胸,吐血而亡。战国时候的庞涓嫉妒心理恶性膨胀,竟干出了毒害同学孙膑的事情。《水浒》里的王伦,也嫉妒心极重,当林冲、晁盖等初上梁山时,他深知这些好汉武艺比自己高强,硬是不肯收留。林冲忍无可忍,当众怒斥王伦说:“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没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贤妒能”,这可以说是一切嫉妒心强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一般说来,强者不会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对所有强者都嫉妒。嫉妒往往产生在两个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间。比如,甲乙两人本来关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绩超过了乙,因而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嫉妒之心。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这种排他性总是发生在两个关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间,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于的人,即使他样样胜过自己,也不会去嫉妒,尤其是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三是应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B. 调摄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二)“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一)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防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三、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转移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理状态的一条重要保健方法。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三)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动,也可采用传统的运动健身法和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锻炼主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因而能使形神舒畅,松静自然,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且有—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之感,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此外,还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在劳动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进血液循环,活跃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四、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正如吴**《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后世不少医家对情志的调摄有时比药石祛疾还加重视,而且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此亦即现代心理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以情胜情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调整方法,人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即可,切不可简单机械、千篇一律的按图照搬。倘若单纯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而滥用情志制约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C. 请问什么叫“情志”什么叫“调摄”什么叫“情志调摄”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http://ke..com/view/1387896.html?wtp=tt
调摄:
1.调理保养。 2.调弄整顿。
调养身体.
http://ke..com/view/708961.html?wtp=tt
情志调摄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
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
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taian/dongping/articles/G00000/1/900013.aspx
D. 请问,什么叫“情志”什么叫“调摄”什么叫“情志调摄”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情志还需要解释么?
调摄,调是调养,摄是收敛。
您还是自己润色下理解,汉语不好翻。
E. 中医治未病中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中饮食调养、养生锻炼、生活起居、按摩调养、情志调摄、
重要在于本身的生活节奏
F. 请问,什么叫“情志”什么叫“调摄”什么叫“情志调摄”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中医上讲,人有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
...心主喜...肝主怒...肾主恐...脾主思...肺主悲...
喜怒思悲恐 就是专中医属说的五情志.
而调摄就是改变,变换
情志调摄/打比方如,一个很悲伤,把他变的不那么悲伤.甚至变得愉快.简单的说就是改变心情.这就是情志调摄.
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人们都会说详词了.其实意思很好懂的.
G. 大学生 怎样养生 感想 800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多的追求高品质生活。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在学习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文明素养,要锻炼的不仅仅是思维。没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所谓的奋斗目标,所谓的远大理想,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你心有余而力不足。站在这个维度来说,大学生养生保健对未来中华民族的体质和保健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养生保健,不是个人的事,它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大学,我们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你可以去图书馆浏览一下古哲先贤的著作,可以去餐厅惬意的享受一顿美食,但请你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养生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下面就我个人的相关经验,结合一些平时收集的资料,从五个方面浅谈一下在大学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养生保健的问题。
一、起居有常
关于生活起居,首要的便是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气温变化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要盖好被褥,以免受凉,日间衣着不宜过厚,以不着凉为度。适当少穿点,适当冻一下,利于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室内温暖,预防寒冷侵袭,尤其注重足的保暖,经常性的泡脚是很有益的;但忌暴暖、过度烘烤。外出时注意手、足、头面部防寒保温,预防冻疮。
其次,环境要舒适,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室温保持在22~28摄氏度之间,湿度在50%~60%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武汉最近的气温早晚温差大,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把窗户打开,这样很容易让外面的冷气进入室内,对身体不好。再次,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保证睡眠充足,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一般8~9小时睡眠,如晚上睡眠不足,可坚持午睡一个小时;但睡眠不宜过多。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等疾病。忌蒙头入睡,应开小气窗通风。在平时社团聚会、唱K时最好不要通宵熬夜,这样不仅第二天没精打采,还会加快皮肤的老化。我们要有规律的起睡,最好早起早睡,晚上10点钟之前睡觉,早上六点左右起床!最后,就是注意皮肤的保养,保持皮肤滋润,科学洗浴;秋初湿热并重,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秋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忌洗浴过勤、水过烫、揉搓过重,忌浴液碱性太强,否则皮肤更为干燥,易发痒、皲裂。浴后可涂擦甘油、止痒霜、润肤露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二、饮食有节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只要有这个意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很容易做到的。当然,饮食疗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辩饮食之宜忌,《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饮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
平衡膳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平衡膳食,粗细混杂,注重荤素搭配,注重营养选择。兼收并蓄,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猪脑、猪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做到谨和五味,全面营养。在大学生活中,我的身边不乏有很多同学和朋友,一日三餐,餐餐鱼肉,而对于蔬菜之类,都不会动筷子,置之不理。这样的饮食看起来很营养,其实不然。这不仅会导致某些营养的过度,引发疾病,还会导致维生素等身体必要元素的缺失,不利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我们平时的饮食应该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费食,注重协调阴阳、腑脏。
三、顺应自然
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大学阶段,养生要因时制宜,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对我们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顺时养生。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只有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健康长寿。
四、运动健身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大学阶段,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更要坚持体育锻炼,塑造良好的体魄,没有健康,其他的都是枉然。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内外结合,动静相宜,刚柔相配,顺应自然之道,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在秋冬季节,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因而,运动养生是大学生养生活动中的尤为重要的一环。
大学是个很自由的场所,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形体的锻炼,建议多做有氧运动,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个人经验认为,每天坚持的运动是跑步,不仅可以看看校园的风景,还可以塑造比较好的身材,增强肺活量。我认为傍晚锻炼最好,气温环境都比较适宜,一般饭后45分钟再运动。从小做起,动静结合,因时制宜,循序渐进。
当然,锻炼方式要因人而异,选择个人所能承受的运动,其中有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如冷水浴、冷水洗手面加之摩擦按摩。运动时不要穿得太厚,应稍有“冻”感,切勿搞的大汗淋漓,当周身发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锻炼要量力而行。要注意防受凉,运动时不要穿的过少,身体发热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切忌穿汗湿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免着凉。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在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喝点盐开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大学阶段,我们要热爱运动,用快乐健身的激情点燃生活的乐趣,培养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呼吸清新空气,不要让所谓的体育馆成为摆设,淡出我们的生活,在体育场上多挥洒汗水,年轻就要敢拼,年轻就要敢闯,年轻就要敢赢。
五、调摄情志
每天若都能保持安然恬静、情绪稳定、胸怀开朗、心情舒畅,自然能养精蓄锐。人们都说昆明是四季如春,而我们所在的武汉,可谓春如四季啊!气候变化不定,冷暖交替,难免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一,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我们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开心的时候与朋友聊聊天,谈谈心,多参加户外活动及社团活动,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疲劳,增强体质,身体更健康。另外,多认识一些跨专业的人,并与之交流、沟通。进行心灵的沟通,放空自己,将自己从苦恼中释放出来。逐渐培养自己的阳光思维模式:用快乐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家庭。时刻做到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六、小结
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片星空下,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健康就是福气。有些事光想不做是不行的,有些事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希望这些养生之道能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继续下去,期待你我一同实践!用全新的生活姿态面对生活,用切实的行动养生保健。
提几个能做到的建议吧:
1、暂且扔掉早睡早起的习惯。既然环境不允许,就只能适应环境,不过还是要一起协调好,不要超过12点,尽可能晚起会,总的睡眠时间尽量保证。
2、中午要睡会,既然晚上睡得晚,可能又要早起,补个午觉是必须的。
3、每天可否抽出几分钟运动下。熬夜之类容易导致毒素累积无法排出,运动出汗可缓解。
4、节欲。太多因为纵欲导致的身体问题,不管男女。不然后面到了社会面临很多问题。
5、注意保护眼睛,除了读书,减少不必要的看手机,电脑娱乐,本身睡得晚耗血,用眼过度更加会导致血虚,已经遇到过20+岁的看东西出现模糊了,冒星星了,看手机过度。
6、一些保健小动作:
*每天起来敲打胆经,这个利于排毒造血。
*既然泡脚坚持不了,就每天按摩下脚底吧,力度大些,通过脚底穴位刺激全身经络
H. “三理”养生说是什么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养生注重四道: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因素是受外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是保健养生内因素。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第大法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规律和一分为二观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一观点。
I. 如何教导小学生情志养生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急骤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当时自然、社会、人事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贵族领主政治、养生的积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 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 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曰:“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气的静躁与壮老有密切的关系,如他在《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 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说:“心不可无所 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上 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 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 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 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
J. 【调摄情志预防心身疾病】
调摄情志是自古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调摄情志则是一种心理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于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传统医学、养生学认为,情志的调摄对于脏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强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亦有一定帮助,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调摄情志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
1.调摄情志能够缓解心理压力
调摄情志,对于精神的宁静、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护,能使人不为外界所扰。我国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曾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其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欲望太多、好高骛远,愿望不遂,就会扰乱心神,引起不良情绪,导致气机紊乱而内生疾病。反之,如果能节制欲望,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调摄情志对于减少心理压力有积极的意义。
2.调摄情志有助保护神经系统
杂念过多、欲望过多无疑会给自己平添烦恼,从而扰乱精神和情绪的安宁,进而便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学会调摄情志,则能使心境不为外界所扰,从而可保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对于情绪的稳定亦很有帮助。
3.调摄情志有助积极心态的保持
调摄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骛远、欲望过多,又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从而有助于积极心态的保持。
4.调摄情志能使人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通过情志的调摄,能够使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积极地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可以促进情绪的愉快、保持情志稳定。心情好了,气血也能随之畅通,使人生机旺盛,对于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处。
5.调摄情志能平衡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看似不公平的事会令很多人都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心态的失衡对于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可导致多种心理及生理疾病的产生。而调养情志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境平静、心胸宽广,让人乐观地看待一切,有助于心态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预防心身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