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学经典内容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作品鉴赏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2.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感言怎么写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3. 读国学读本论语有感的作文2000字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所以我们开篇先得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弄清楚。《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孔子同其学生都是述而不作,也就一直没有给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也没有逐条归纳出君子和小人的具体标准,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谈论君子和小人,所认为的君子和小人的标准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按现在的做法制定规范,这就容易让后人产生误解和歧义了。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13.20】中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矣,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问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论。但是,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孔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君子和小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君子,不要去做小人呢?从上述两者的不同范畴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无法比及的。其实我们看看《论语》就知道了,《论语》是孔子同的一些主要弟子的言行记录。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曾参和他的一些弟子,而没有孔子那些居于上层地位成为社会管理者的学生们,也就是曾参的师兄弟们的推动和支持,《论语》即使能够勉强编辑出来,也很难推广开来和流传下去。孔子的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依靠的是他们的力量。
4.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学 习 心 得 体 会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录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富厚,当真研读《论语》,温习具备要领论因素的格言警句,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西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
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迁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行检查,以便及时发明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如许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效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效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记
孔子认为,实际中不存在不犯错的贤人,关键是看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认可本身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旁人发明,是本身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西席要尽本身的社会职责,应正视自身的进修修养,掌握博识的常识,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4.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样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了然自己做榜样的重要性简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孕育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5.爱护学生,忘我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西席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挚的情谊孔子对学生传授常识一无保留,做到了“忘我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搭包罗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西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不雅点
7.不断进修,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西席要讲求教学要领,长于开导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西席必须本身时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贯通、新的体会、新的发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西席不仅给学生以常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许才算是好的西席
5. 国学《论语》第11课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国学常识 http://guoxue.chazidian.com/guoxuechangshi/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出自《论语》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四年级国学论语读后感200字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内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容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来吧!
7.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去年暑假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8. 写国学小达人感想
我喜欢的国来学经典我们自知道,国学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对我们儿童也更是有利。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我呢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