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为最重要的IT产品线,2015年总结如何
D系列:钻复石系列,华为手制机最高端系列,定位商务人士,价格3000+。目前只有D2一款与国内消费者见过面,但是由于是早起产品,存在不少缺陷,所以D系列名存实亡。据说华为已在重新酝酿高端机型。
P系列:铂金系列,中高端,定位年轻时尚高级白领,价格2000~3000,包括P6,P7,mate 1,mate 2等,目前投入精力较多,产品较为完善,销量和口碑都较好。
G系列:黄金系列,定位中低端,1000~2000,有较多高销量好口碑的产品,其中G系列的荣耀目前独立拆分出来,主打电商,在国内人气很旺,最近新出的荣耀6,很牛逼,该系列适合关注性价比和配置的朋友。
Y系列:Young系列,低端产品,性价比很高,适合入门级用户,很多都是充话费等合约套餐机。
2. 华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背景深厚,后台强大,基本从华为成立到现在,几乎没有负面报道,对面富士康都可以整出十连跳丑闻,华为跳楼的人绝对比对面多,但是华为的信息量基本被一面倒报道,几乎在市场无人敢说其左右,甚至 华为过量加班,工作压力大,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均等等小事都没有见过报道
2,因为第一条,华为在国内没有对手(中兴不算),加上时机恰当,占据政策扶持,国家资金支持,甚至法律保护,在国内华为没有倒下的可能,除非老板易主,这点是国内 国外 企业的区别,国外是技术立业,几十几百年的发展,有了底蕴才有将来,比如索尼,总共累死了3个社长。国内 竞争环境,就是 政策跟 后台的竞争,所以 短短十几年出了一个 中科院联想,华为 类似
3,成本原因,华为的移动通信设备(不是手机)并无多少自主专利,简单的复制 购买流水线就可以完成,国内法律政策倾斜,华为也没经历多大的专利诉讼,并且国内人力成本在上个十年很不值钱,低廉劳动力成就了华为,毕竟十年前月薪4000就是高收入但是当时欧洲月薪平均7300欧元,仅仅是别人20分之一的人力成本。找人搭基站不是什么难事,何况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在国外,华为的 专为运营商的设备,质量跟性能 技术标准,都远不及朗讯等企业,但是低廉的价格,华为提供的近乎免费的后期服务,吸引大批运营商倒戈,大打价格战
4,其他原因了。比如,国内算得上高科技的项目公司,除了扶不起的龙芯,也就华为了,联想小米直流也不过是制造环节的最后一环,软件开发 电路板 嵌入式等等大环境都是别人的技术,但是华为有4G的布局,有前途,并购专利动作大,规模也是世界级,所以就被我政(呵呵)府树立为典型,是这个时代的科技典范,所以华为的某些小作为都被大吹特吹。
总之,在国内这种 国企竞争力为0,私企被官僚捆绑的制度下,指望发展技术水平做大,那是做梦,中国还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圈子文化,并没有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化生活圈,祖国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
3. 小米4和华为荣耀6高配版哪个好,电池,信号,综合总结一下
你好,
电池方面,
小米4
电池容量
3080mAH
荣耀6
电池容量
3100mAh
两者差不多,但荣耀6采用的智回电技术加超级省电能省电30%。答
信号方面,
华为的信号好不少,因为不少基站都是华为建设的。
综合来讲,荣耀6要比小米好些,售后也更有保障。
满意请采纳,谢谢
4. 读《华为离职副总裁徐家骏给任正非的辞职信》心得体会
典型的宅网络写手编的 这么幼稚“辞职信”只能出自应届毕业生之手!老任这种位置的人会文艺到有兴趣看完这么长的东西吗
5. 参加完华为全场景培训后该怎么总结
一、华为新员工培训“721法则”
从2012年开始,华为对新员工入职培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授课式培训、网络化授课方式全部取消,然后运用“721”法则进行员工培训。
二、融入“狼群”的三个阶段
他们的经验是:通过打造系统的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平台,成功解决新人的融入问题,华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分为“三个阶段”,从入职前的引导培训,到入职时的集中培训,最终到在岗实践培训,实践培训是三个阶段的重点。
集中培训:植入文化基因
这个阶段主要围绕学习华为的企业文化来展开,包括规章制度的设立等,周期是5~7天,而且全部新员工要到深圳总部参加培训。
新员工白天跑步、上课,晚上开辩论会,还要演节目、写论文等。培训内容比较聚焦,主要学习企业文化,新员工要能讲清楚为什么公司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它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
(5)华为交流培训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华为的新员工在此阶段还要做几件事:
一、要学习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致新员工信》,他把华为的文化和对新员工的要求全部融入其中;另一篇是任正亲点的《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了一名士兵信守承诺,穿过重重障碍将信按时送达加西亚将军;
二、看一部电影《那山,那狗,那人》,讲述的是一个老乡村邮递员退休后让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影片倡导的敬业精神,正是华为追求的价值观,非常感人,很多新员工看得眼泪直流。可见,华为对通信的感情之深,也可以看出任正非当时挑选这部影片的良苦用心。
此外,新员工还要看三本书:《黄沙百战穿金甲》《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和《枪林弹雨中成长》,并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