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研修总结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地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对这次研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养成提出疑问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这样教师才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大胆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提出疑问,阅读中有哪些难点,不明白之处
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做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兴趣。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兴趣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五,多接触社会,多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社会是个最终的大学。只有把阅读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了解社会,学会思考。如果阅读脱离了当今社会,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月,水中花一样,徒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小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所以阅读不能脱离社会:其次,小学生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只要才能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更好的增加了阅读能力。说一个人的阅历深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七,由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如果光有课堂阅读,而无课外阅读,那所学知识就太有限了。就象鲁迅所说的那样,读书要博采众长,就象蜜蜂酿蜜一样,如果只采哪一种花,那所得就变得非常有限了。所以小学生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步,写文章时才会源头活水,有话可讲。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那些文章只是个样板,课外还有很多知识要关注,只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才到了最佳境界,才算真正会读书,真正能读好书。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⑵ 语文阅读题心得
文章开来头一段的某一自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⑶ 如何通过语文阅读训练总结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阅读时把自己融入进去,理解成一个场景也有你
⑷ 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上周五、六,顶着瑟瑟的寒风,我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赵红、韩兴娥、毕英春三位名师的展示课,现场观摩了语文主题学习优秀实验学校的先进做法,周六听取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教授对改进阅读的一些思考和实验学校校长的报告,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
讲课的三位老师,以前曾多次听过他们的课,但每次听都让我有不同的收获。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
韩兴娥老师的课,平凡却最有实效。她的课是平常积累的一种展示,实在不做作。曾经很多人慕名而学,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看过网上很多关于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老师不断的积累、学习、反思、坚持,韩兴娥老师做到了平常老师所不能做的,所以她成功了。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文学作品必读篇目”,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
韩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海量阅读”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毕英春老师的“1+X”单元阅读教学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主题阅读丛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3、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这几位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创新地运用主题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⑸ 我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做了什么小结
为响应“主题课堂”的号召,我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力求通过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亲近阅读、喜爱阅读、真正学会阅读。下面是我总结的自己本学期的做法:
一、继续上好“单元导读课”,让单元导读课成为主题阅读强有力的引路者。
单元导读课教学的一个长远效果是引导孩子们怎样读书,主动搜集资料。如果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快速读书、整体感知、搜集信息的方法,那么孩子们就会善于从知识的海洋中采撷自己最想要的那朵浪花,可以为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作用,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一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主题阅读更有吸引力。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延伸课外阅读。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组专题是“我爱读书”,围绕这一专题安排了《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和《我的长生果》,还安排了有关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这一单元的前前后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给自己的图书分分类,做个书目,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做阅读记录卡,开展“从读完每一本书开始”的活动,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有关读书的辩论会,写自己读书的故事,写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感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兴趣引领,将主题阅读、大量阅读落到实处。
要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指导与检查:我让学生采取以下读法:一、精彩导读——二、分层阅读—热读篇、点读篇、精读篇、——三、阅读反思—1、文章原来可以这么快乐阅读:1)我最喜欢的词句:2)读完全文,我在写作方面的收获有:3)本单元可以链接的话题2、这些文章里,哪些地方你还不满意?文章还可以这么探究性地读……——四、趣味阅读
实验以来,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阅读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围绕特定主题,阅读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我们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了我个人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不同形式的阅读贯穿于学生阅读实践的全过程。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有百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人读书方法100例》,从中选择适应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刘少奇的“切磋琢磨”读书方法;列宁的批注读书法;姚雪垠的卡片读书法;贾平凹的知文知人读书法;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等。也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 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主题课堂上,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闲敲碎打,而是一个主题式问题的纠结,是学生发散的思维最终集中于单元主题这一点上。这种阅读,看似简单,实际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能理解文本内容,自觉检验读书方法;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价值的判断,最发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另外,以单元主题为脉落走向,抓住单元主题的价值引领点、训练点、延深点、拓展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趣味盎然的自主阅读、异彩纷呈的分享阅读、鲜活灵动的展示阅读贯穿于学生阅读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外进行大量主题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益于课外。
四、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
本学期,我执教了《白杨》一课,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大量的相关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课堂上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五、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培养兴趣,深化阅读。
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引入相关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布置阅读的要求,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就这本书的阅读在班里开展读书交流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举,深化了阅读。
本学期,学习第二十二课《冬阳 童年骆驼队》一文时,引入《城南旧事》一书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林海音的这本书;学习了二十三课《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走进课外书屋,去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等。在学完这个单元三个周以后,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选择《城南旧事》,或《童年》,就其中的一本书交流读书收获,读书方法,积累的材料,读后感受,读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读书交流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可以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方法的渗透与指导。读书交流会,对学生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有着重要意义,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书籍、去阅读书籍。
当然,在单元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本组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本单元的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段落最让你感动?”拉开了学生读书汇报的序幕,此一问,实际是让学生做最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
借读激情,读书汇报,捕捉学生心中的感动,使课堂真情四溢;然后,进行读书交流,先在小组内进行评选,组内评选出优胜者,再全班进行展示,整堂课上,学生讲得精彩,听得有收获,评得有水平,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接触了更多精彩的阅读材料,延伸了主题,实现了教材、课外资料与学生的对话与互通,使课内课外有效对接。至此,课堂情趣涌动、精彩迭出,实现了主题课堂下的主体阅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文学素养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