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思维模型
模型是什么?模型是由很多事情抽象出来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举个栗子,我们理工科的公式,其实就是一种模型。后来我们学到的大部分公式都可以由一开始学到的公式推导出来,但是最基本的公式,一定是两种来源。
思维模型也一样。系统思维里面的“增长极限模型”,符合增长极限模型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一开始因为某种因素的作用效果显著,结果很快就会进入停滞期,要是继续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有某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东西在限制它的效果。增长极限模型的特点是,杠杆点,也就是起重要作用那个点,存在于起抑制作用的那个环节中。你得找到是什么限制了增长,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2.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这就是系统动力学!也叫洞察力。洞察力到底有什么用?举几个例子:1,消费者希望酒店房间便宜,酒店却想卖得更贵,交易就一直无法达成。一遍消费者没地方住,另一方面酒店空着房间卖不出去。用逆向出价来改变交易模型:一,消费者出价;二,酒店用临近午夜的房价竞标。这就是Priceline。2,员工想轻松工作,老板却希望你加班卖命。于是老板做经理的事,经理做员工的事,员工在谈天下大事。用运营合伙人改变管理模型:一,基本利润归公司;2,超额利润60%归员工。于是员工收入超14%,公司收入超15%。这就是永辉超市。3,孩子一些作文就头疼,家长恩威并施都没用。给孩子设计一条写作的增强回路:一,帮他开通公众号;二,帮他开启高阅读量,高留言数,和大赏正反馈。正反馈让他更有兴趣写好作文,更好的写好作文得到更多正反馈。所谓的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看到事物本质还不够,洞察力还可以进一步找出复杂问题的简单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有1000种,但是最有效的那一个,一定是洞察力改变模型。什么是系统动力?再来个例子:一块手表,你从表面上看,只能看到指针透过表改在有规律的转,但是它里面,却又无数咬合的精密齿轮,这就是系统。所谓动力,就是发条,电池,太阳能,温差,人体动能等等一切驱动。一般的人只能看到表面呈现的东西,而专业的人,他就能够清晰了解整个内部的构造,知道如何通过改变内构从而引起外面的变化。这就是系统动力。同理,所以,把这一套模型运用到现实生活,商业生活,就是洞察力。再细一点,什么是系统呢?再来一个比较血腥的实验:1971年,有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找来24名心理,生理都很健康的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在地下室,体验监狱生活。一开始,囚犯们感觉良好,觉得是一种少有的体验,狱卒也感觉挺好,觉得自己一定是个通情达理的狱卒,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但第二天,事情就开始失控了。囚犯开始对环境有抱怨,撕掉了囚服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消狱卒。狱卒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控制局面,镇压了这次暴动,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衣服,强迫他们洗马桶。第三,第四,第五天,场面完全失控,狱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声痛哭,并出现心理疾病症状。第六条,实验被叫停。你看,明明是随机的两组人,但只要把其中一组放在狱卒的位置上,不管他们之前是谁,受过什么教育,信仰是什么,他们就会去虐待囚犯。这些人是谁似乎不重要,因为有一股你看不见的远大于这些人的力量,在牢牢握住他们的双手,左右他们的行为。这种远大于人的力量,就是:系统!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1,要素;2,连接关系。24名志愿者就是要素;狱卒和囚犯,就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素其实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把要素和连接关系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一整个系统。是系统决定了个体要素的行为。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因为要解决真正的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洞察力就是帮你找出连接关系,然后改变它。
3. 思维模型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不一样,因为人都不一样,所以心态也不一样
4. 什么是模型思维
模拟思维方法来(Method Of Simulating Thinking) == 什么是模源拟思维方法李庆臻主编.科学技术方法大辞典[M]. ISBN:7-03-006755-X/N3-61. 科学出版社,1999 == 模拟思维方法又称模型思维方法,是指建立同对象客体(原型) 相似的模型来模拟原型,借以揭示对象客体的本质与规律的 思维方法 。
5. 最近听很多人在讨论思维模型,请问什么是思维模型
成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版的思维模型里,权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有效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套路就是思维模型。混沌大学的课表可以说是“关于创新的跨学科思维模型大全”,是创新教育的TBD模型,建立在科技(Technology)、商业(Business)以及人文(Design)三重知识结构之上。
6. 有哪些经典的思维模型
根据思维的维度,可以分为:
①一维思维方式即直线型思维,习惯于纵向或横向思专考。(“纵比”或属“横比”)
②二维思维方式即平面型思维,有人把它叫做十字型思维方式,能纵横思考,但缺乏深度。
③三维思维方式即立体型思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④四维思维方式即时空统一型思维,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是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爱因斯坦。
7.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 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知识是无限的,人即使花一辈子的时间也是学不完的,更内何况知道的越多,不懂的容也越多,与其花时间去纠结繁杂的知识,倒不如去学习一种更好的思维模式,这个就有点类似于小学和中学、大学的不同。小学知识都是老师教给学生,学生再记忆,重复,最终记住,会用。到了中学阶段,老师更多教的是合作探究,思维方法,举一反三,那些个需要背诵的一般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大学就更不一样了,写论文,答辩,不仅学习思维模式,还强调个性化和独立化,还要有理有据思维缜密,还要有创造性,更多注重的是思考模式和能力吧。所以,你说的话我很赞同哦!
8. 系统思维中如何使用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有什么用?就像可以套公式解物理题,也可以套思维模型解决思维问题。当你遇到符合这些思维模型特征的事情时,就可以把具体的事情套在这个模型上。
比如说减轻体重,你一看,一开始节食的时候,体重确实会变轻,于是你吃的越来越少或者干脆不吃,但是你会发现精力不足、身体变差,体重甚至开始反弹。
还有和女朋友吵架买礼物的例子,系统思维会告诉你“简单地认为女朋友生气=清空购物车能解决”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是不正确的,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如何长久地经营感情,你需要去读《亲密关系》、去读《非暴力沟通》。
系统思维会告诉我“想要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效能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具体怎么做,我要去总结这个工作的规律,然后通过优化流程,甚至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解决。
9. 不同学科领域,都有哪些值得学习并掌握的核心思维模型
“值得学习的知识”在不断膨胀
教师们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在大多数教育里,课程安排沿袭了传统的路径,但许多学校里的大部分教师越来越有自主性,他们开始努力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我认为,至少存在6 类常见的拓展——我称它们为6 大超越。
● 超越基础技能—— 21 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在全球范围内,教师们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领导力、创业精神,以及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
● 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例如,教师们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理念,以及其他能够应对当前机遇与挑战的学科领域。
● 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有的课程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例如,贫困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各种能源资源的
贸易问题等。
● 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教师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地区或国家事务,而是拓展到了国际问题。例如,世界史、全球金融贸易体系或培养世界公民的潜在意义等。
● 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从学业要求的角度来掌握课程内容。
● 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在有些教育,教师会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常见的选修课之外,自由选择其他学习内容。
概括而言,这6 大超越反映了有远见的教师们以及其他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们普遍抱有的一种担忧:传统教育或许无法培养出我们期望且需要的公民、员工、家人或社区成员。此外,即便学生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常见的传统学科往往固守在狭隘的井底,深受局限性的地区观念所限制,并只向学生传递学业性的内容,这也不能让学生们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如今,被认为有学习价值的内容领域已经极大地被拓展了。
学生提出“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疑问,而教师会尝试上述6 大超越,二者巧妙地结成了同盟。在学生质疑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们开始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这就是解答“什么知识值得学习”的两条途径。
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
对“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我并不会给出直接答案。首要原因在于,这个问题过于宽泛。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特定时刻都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例如,正在为旅行做计划的家庭、刚获得新销售工作的人、 抢购到最新版电脑游戏的孩子。本书只涉及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有价值的学习。
其次,许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是人们在学校之外学到的,而本书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学校教育。
再次,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与特定的职业角色有关,并且在大学或技术学院中出现具体的分化。本书则只涉及专业分化之前值得学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时代最初12 年的教育内容,以及大学教育第一年中与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且不涉及专业教育)。
然而,即便是最初12 年的正式教育,我也不会精确地阐明哪些内容值得学习。我既不打算罗列一个包含上千条值得学习之事的清单,也不愿意列举简短的重点学科目录,更不会发布一个类如“21 世纪必备能力”的构架或是类似于“当代热门话题”的清单。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并没有完美的答案。这是当今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但事实却是:谬解种种,真知难寻。隐藏在大多数常规课程背后的真相是:对这个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些糟糕的回答——我们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如果你对这些答案感到诧异,那么,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一一证实之。
本书的使命是探索更好的方式去思考“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个教条式的答案。我希望为大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有助于在整个教育系统、国家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系列关键概念、标准及最佳途径。今天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重新构想教育蓝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