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冬小麦的最佳种植时间和气温条件是多少
最佳种植时间:10月5号左右。
最佳气温条件:16-20度。
因为北方麦区春季回暖快,小麦幼穗分化期短,难以长大穗,灌浆后期气温偏高,干热风、雨后青枯及病虫害较多,干粒重不稳定,依靠大穗大粒创高产的成功可能性较小。高产应主要靠争取足够的穗数, 而选择恰当的播期,冬前形成壮苗是未来提高成穗率的基础。
冬小麦秋季播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次年夏季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收获,冬小麦生育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全世界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75%,分布广泛。
(1)冬小麦种植技术培训总结扩展阅读:
需水规律
1、播种后至拔节前 在此期间,因植株小,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 35%~40%。
2、拔节到抽穗期 在此期间,小麦已经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在此 25~30 d 时间内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 20%~25%。该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如果缺水会严重减产。
3、抽穗到成熟期 该期约 35~40 d,耗水量占总耗水量 26%~42%,日均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 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
Ⅱ 冬小麦高产栽种枝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文章来源:裕民县农技站提供
1、播前准备
⑴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坡降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前作:为油菜、豆科作物、绿肥等。
⑵施足底肥:冬小麦施肥应根据测土配方进行。在常规施肥时,可在翻地前,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磷酸二铵15-18公斤,尿素10公斤,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进行耕翻,耕深达到25厘米。
⑶灌足底墒水:播前要灌好底墒水,灌水要均匀,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⑷整地:适墒期内用轻型圆盘耙耙耱保墒,整平地块,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整好待播。
⑸选用良种:新冬17号、新冬18号、石冬8号。或根据粮食加工企业需要选用小麦良种。
2、播种
⑴播种期:冬小麦要求最好适期播种,不宜过早或过晚。塔城市适宜播种时间:当日平均气温在16-18℃时播种。 一般年份在9月15-25日。
⑵种子处理:播种前小麦种子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⑶播种量:在适播期内适墒、整地质量、播种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播种量18-20公斤/亩,
播种质量较差的地块,适当增加播量,但不能过大。否则,群体过大,影响产量。
⑷播种方法及播种深度:采用24行播种机机械条播,行距为15厘米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4-6厘米。
⑸播种质量:播种质量要求:播行直、播深一致、下种均匀、复土良好。
3、田间管理
⑴冬前田管:
①护青:做好护青工作,防止畜禽啃食和践踏麦苗。
②适时冬灌:当麦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时,应及时冬灌。一般麦田冬灌在日平均气温2-3度时进行。或者在地表白天化冻晚上微冻时进行,冬灌量为40-50方/亩,并防止麦田低洼处积水和结冰。
③小麦雪腐、雪霉病发生区,在地表白天化冻夜间微冻时,每亩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
⑵返青期田管:
①春耙:开春后地表开始发白时耙地,耙深3-4㎝,以横耙或斜耙为佳,耙后带柳条耱,提高耙地质量,达到增温保墒的作用。
②雪墒追肥:麦田返青后,对底肥不足,长势偏弱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促进麦苗快速生长。
③化学除草:野燕麦防除,当燕麦草3-5叶时,每亩用骠马40-50ml,兑水喷雾防除。双子叶杂草防除,在小麦起身期,每亩用2、4—D丁酯60-70克或二甲四氯250克,兑水喷雾防除。
⑶拔节抽穗期田管:
①化控:对生长过旺的麦田在拔节前后亩用150-200克矮壮素兑水喷雾,防止基部节间过长,造成后期倒伏。
②追施拔节肥:生长势较弱,群体过小的田块,除追施返青肥外,在浇头水前每亩追施尿素8公斤左右。对生长较旺的麦田每亩追尿素5公斤。未追过返青肥的田块,在浇头水前每亩追尿素10-12公斤,对生长较旺的麦田每亩追尿素8-10公斤。
③灌水:小麦起身后,一般主茎叶龄为春二叶期,及时浇头水,灌水量为60方/亩,头水后,二水间隔10-15天后。要灌匀、灌透,灌水量50-60方,
④病虫害防治:项目区冬小麦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黑穗病。在白粉病、锈病发生的地块,亩用25%粉锈宁30-40克,兑水喷雾防治。黑穗病的防治可采用药剂拌种。虫害有蚜虫、皮蓟马等,在小麦挑旗后,用菊酯类农药叶面喷雾防治。
⑷扬花成熟期田管:
①灌水:小麦抽穗后,麦田不能缺水,要保证麦田湿润。间隔15天左右灌一次水,灌水量为60方/亩,轻灌麦黄水。
②根外追肥:小麦扬花后灌浆初期,亩用磷酸二氢钾100-150克加尿素10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
4、适期收获:
小麦籽粒全部变黄,含水量在18%以下,即可收获。
Ⅲ 冬小麦种植技术,如何种植冬小麦
1.深耕细翻 施足底肥
对于一般亩产400公斤的田块,施农家肥10000斤左右,碳铵20~50公斤,磷酸二钾50斤左右即可,及时深耕,同时在深翻施肥的基础上,耙耘平整,耙地使大土块变小,耘地使土块变碎;为了消灭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一般采用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2.选好良种 药剂拌种
选用适宜本地区种的小麦品种,种子在播前要晒一晒,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并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后在背阴堆放6小时后播种。
3.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要根据品种、气温、地力等情况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播期内要抓紧时间,缩短播期。合理密植,切当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穗多和穗大的矛盾,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稳产。播种量要根据小麦品种说明上的要求和播种时间、地力情况而定。
Ⅳ 小麦从种到收获,需要付出多少时间
中原地区大约半年,从阳历10月底种,到5月底收获
管理相对简单,只要春天追一次肥,天旱了浇一次水,没病虫害的话,只等收获了
Ⅳ 什么是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
根据多年试验研究和小麦生产实践,结合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冬小麦以“二调二省” 为核心内容的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
二调:
(1)因地制宜,调整播期
近几年来冬小麦播种后到越冬前气温持续偏高,冬前积温比常年同期高100℃左右。过高的冬前积温,对于不同播期和不同生态区的小麦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黄淮及长江下游冬麦区播种偏早的小麦可能形成麦苗过旺。据2006年调查,部分早播麦田冬前苗高达50厘米以上,少数麦田出现冬前拔节现象,穗分化进程过快,个别麦苗越冬前达到小花分化期。北部冬麦区部分播种过早的麦田,出现冬前群体过大现象,个别麦田冬前总茎数达到150万以上。
由于温度高,少数早播麦田生长量过大,冬前出现封垄,部分地块出现苗倒伏。生长过旺的麦田,麦苗素质差,抗寒能力明显降低。翌年早春遇冻害或突然发生的低温天气过程,造成大量死苗、死茎或小穗发育不全,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少数麦田可能造成毁种绝收。
根据全球变暖的大气候条件和我国小麦主产区连续暖冬的实际情况,各地的小麦播种期应在传统的适播期范围推迟1周左右,以确保小麦冬前(播种至越冬)积温控制在 550~600℃,最高不超过650℃。具体推荐的推迟播期范围是:北部冬麦区播种的冬性小麦品种推迟5天左右,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播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推迟7天左右。
(2)因地因时调整播种量,确保适宜基本苗
①适期播种要节约用种,适当降低播量,创建合理群体,提高群体质量。据调查,目前全国小麦主产区播种量普遍偏大的现象严重,北部冬麦区尤其突出,有些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每666.7米215千克以上,晚播小麦甚至达到25千克以上。黄淮冬麦区及长江下游麦区有些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达到10千克以上。播种量偏大的直接后果一是浪费种子,增加成本;二是造成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田间郁闭,容易发生病虫害,后期光合作用不良,茎秆细弱,容易倒伏,造成减产。
因此,建议一般在现有播种量的基础上,黄淮及长江下游冬麦区每666.7米2降低播种量1~3千克,北部冬麦区每667米2播种量降低2~4千克。以控制合理群体,发挥个体优势,提高群体质量,充分利用小麦优势蘖成穗。
小麦的播种量应以基本苗为标准来确定,具体应根据小麦的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等因素计算。一般要求黄淮冬麦区南部的半冬性品种基本苗控制在每666.7米210万左右,分蘖力较低的弱春性或春性的品种可适当增加;中部(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可控制在每666.7米212万左右;北部(半冬性品种)可控制在每666.7米212万~15万。北部冬麦区的南部高产田(半冬性—冬性品种)可控制在每666.7米212万~18万,中部高产田(冬性品种)控制在每666.7米215万~20万,北部高产田(冬性品种)控制在每666.7米220万。
②过晚播种要适当增加播种量。过晚播种指冬前积温低于500℃,冬前总叶片少于5叶的情况下,要根据实际播期、品种分蘖特性等因素,在适宜播种量的基础上,冬前积温每减少15℃,每666.7米2增加1万基本苗。以确保有足够的成穂群体。
二省:省水、省肥
(1)省水:推迟春季灌水时期,重点节省返青水
应根据土壤墒情和冬前降水情况,确定是否灌冻水。墒情好、播种晚的麦田,节省冻水。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需水关键时期的需要,提倡推迟春季灌水时期,节省返青水。据调查,现在有些麦田春季浇水偏早,既浪费水,又对小麦生长不利。早春小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对于已灌底墒水和冻水、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早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控苗壮长。将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春5叶露尖前后)进行。
(2)省肥:合理运筹施肥,降低施用量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高产优质的要求合理用肥是当前应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小麦主产区的有机肥用量普遍偏少或基本没有,小麦生产主要靠化肥。“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不少地区小麦生产中化肥用量过多,有些人简单的认为施肥越多产量越高。
我们在农村调查时发现有的麦田每666.7米2施氮素25~30千克,缺乏合理施肥的知识,造成严重浪费。底肥和追肥比例不协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不少中强筋小麦底施氮肥占全生育期施氮肥总量的70%以上,造成小麦苗期肥料过剩,后期肥力不足。因此,建议在各类中高产麦田一般在现有施肥基础上每666.7米2减少氮素施用量1~3千克,推荐施肥量为中强筋中高产田小麦全生育期每666.7米2施氮素14~16千克,高产麦田16~18千克/亩,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6~8千克。底施氮肥和追施的比例为5∶5或4∶6,追肥时期掌握在拔节期。磷钾肥可全部底施。弱筋中高产麦田小麦全生育期每666.7米2施氮素12~15千克,底、追比例为7∶3,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5~7千克。磷、钾肥可全部底施,也可以留1/3做追肥。
本技术体系中还要注意三防,即适时防病虫、防草害、防倒伏。
Ⅵ 冬小麦生长特性如何施肥生长期需要多少三要素养分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的面积仅次于水稻,在我国的南北方都有种植。种植也有冬、春小麦之分。那么冬小麦有哪些生长特性?不同的生长期又该如何施肥?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来说说冬小麦的特性及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
以上就是对冬小麦的生长特性、各生育期的需肥特点及氮磷钾的需要量的回答,如果你在小麦种植中有任何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冬小麦的种植话题。
Ⅶ 冬小麦如何种植
俗话说“小麦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关键在冬前”,许多朋友对冬前管理都存在一定的疏漏,认为苗期只要出好苗就可以了。其实,冬前管理是否到位,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期是每亩穗数多少的决定时期。那么,如何管理才能确保小麦顺利越冬和形成壮苗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麦冬前和冬季的量化管理。
小麦最终产量的高低和越冬时麦苗长势是否健壮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培育壮苗越冬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手段,农民朋友要根据自己麦田的长势,灵活进行管理。
Ⅷ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春抄小麦,主要是春天播种的小麦。一般春播,秋收。播种时间,通常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春小麦生长期短,从播种到收获约90多天。
冬小麦也就是秋末、冬初种植的小麦。秋末冬初播种,春末夏初收获。冬小麦播种时间,一般为10月上旬,生育期230天左右,翌年6月份左右收获。春小麦和冬小麦种植界限,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由于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春小麦种植为主,主产区有中国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偏低,不能种冬小麦,因此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Ⅸ 冬小麦每亩种植多少为宜
冬小麦的播种量因地区、播种方式及种子不同而异,每亩10公斤--30公斤不等。
由于机械化播种的大力推广,小麦的亩播种量也大大降低,用小麦播种机播种,小孔盘的每亩用种3-6公斤,大孔盘的每亩用种7-12公斤。
——————————————————————————————————
附(根据计划产量播种)
冬小麦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
播种量(公斤/亩)=0.01计划亩穗数(万)×千粒重(克)/发芽率/出苗率/单株成穗数/总成穗率
【 计划亩穗数】:小麦的产量结构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组成。穗数是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一般小麦品种介绍中均有其适宜的亩穗数数值。计划亩穗数可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决定。但计划亩穗数不能大于下列数值,否则易形成后期倒伏减产:小麦株高1.0米35-37万穗;小麦株高0.80-0.85米40-45万穗;小麦株高0.72-0.75米49-52万穗。
【千粒重】:千粒重可按品种介绍选定,或数1000颗麦粒用天平秤取重量即得。(35-50克)
【发芽率】:发芽率,可直接取100粒种子进行发芽试验而得。(85-95%)
【出苗率】:出苗率高低与种子处理、整地质量、土壤水分、播种方法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即不包括秸杆还田),条播时出苗率约为0.9,撒播时约为0.72。秸杆还田后播种出苗率将会大大地降低。用旋耕机桔杆还田撒种,出苗率将降到0.5。秸杆还田深翻后七天内播种,出苗率会降低5-20%,七天后则对出苗率影响较小。
【单株成穗数】:单株成穗数与播种时间(播种时冬前积温)、品种、、土壤水肥条件、群体大小有关。据在水肥充足条件下,小麦分蘖与冬前积温,和小麦单株成穗与播种时间的关系的实践及分析得:冬性麦区,单株成穗1、2、3、4、5个,播种时要求的相应的冬前积温分别为295、390、480、565、645℃;半冬性麦区单株成穗1、2、3、4、5个,播种时要求的相应的冬前积温分别为280、375、465、550、630℃。各地由于纬度、海拔、地形、降水的差异,同一冬前积温出现的时间不同。同一地区同一冬前积温,各年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但偏差不大。可根据气象资料求出其多年平均出现的时间。一般年可按其掌握单株成穗数。如天气预报冬季气温特别偏高时,可推迟播种2-4天,反之应加大播种量1-3kg/亩。
【总成穗率】:总成穗率为0.96-1.0。单株成穗5个按0.96计,单株成穗4个,按0.98计。其余, 单株成穗数,按1.0计。水肥不足、病虫危害或群体过大其单株成穗率将会降低。
Ⅹ 在种植冬小麦,夏小麦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南方种植冬小复麦,北方制种植春小麦的影响因素为:温度。
东北地区寒冷,小麦不能越冬,因此只能种植春小麦。而华北地区,种植的春小麦因为经过夏季高温,导致只开花,不结果,因此只能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一般在秋分左右播种,经过一个冬季的寒冷,次年开花结果,种植地区为华北地区。春小麦为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小麦为秋末冬初播种夏天收获.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种植地区为东北地区。
生长条件:冬型品种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温空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播种期可早些。
种植技术:小麦要高产,在种植上要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解决活土层,使耕作层的肥力及深度达到细、透、平,而且还要使水、肥、气、热相融合。深耕细作的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50厘米的土层内;而浅耕粗作下,主要根系分布在0~15厘米或20厘米的土层内。同时,小麦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从土壤里都能找到,但数量不充足。所以,应采取外界施肥的方式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