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中小抄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袭力培训课程标准》课程主题为三种,如下;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㈡ 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就是原来的教学大纲,她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每一个年级知识要达到回什答么程度;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开学总要看看《标准》有没有变。如果教师不知道《标准》,教学就会不知道教到什么程度,有时教得过浅,考试时学生不会做了;有时教得过深,你提前教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效果也不好;如果是出卷教师,就易超纲,达不到检测效果。所以,只有学透了《标准》,教者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教学有方向。
㈢ 教师为什么要学课程标准
因为你是老师。学生和你掌握的东西和你的理解水平有差异。你要让你的学生听懂才是你的目的
㈣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区别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回本要求,是教师实施答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是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依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南。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㈤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新的理念
新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工作。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内容1、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是提高专业自立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和提高。2、新课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准,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三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包括:课程整体设计能力、课程内容综合能力和课程标准研究能力。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整体高度把握课程、以科学知识技能整合视野、以教材知识技能体系编排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等问题就自然得以解决。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用新课程观念指导教育教学这次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中小学教师: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二是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注意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三、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第一,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第二,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适应磨合期——前3年的教师称教学新手。其特点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2.适应发展期——4-6年的教师,其特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称经验型教师;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师,在适应期的基础上,教师因为个人职业的理想和发展需求,产生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的欲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协调发展的成熟教师(又称研究型的教师);4.反思创新期——10年以后,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熟练化的工作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教学风格的时期称专家型教师。每位在职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论教龄)去参照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即制定出教师个人的总体目标(30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中期目标(3-4年)和短期目标(1-2年)。第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突出校本,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很多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势,要想做一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目前要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电子学习”,学好新课改的“四观”精要,即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评价观。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个体要加强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差、相互听课、评课和说课,可使教师个体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四,在实践中成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教师的反思是从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或者说,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是当前教
㈥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区别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回,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答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是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依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南。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㈦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共27个课程主题,分别是:
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2、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
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5、多媒体课件制作
6、学科软件的使用
7、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8、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
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16、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17、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18、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
19、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
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
27、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
(7)培训教师的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教师信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省中小学教师将接受每人不少于50个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
省教育厅要求市、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㈧ 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课程标准对老师的指导意义就在于给老师制定了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