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参加乡村振兴方面的干部培训,最好是正在开班的。
国洲文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正在进行中的,坐标四川成都,相关课程可以做一下介绍:1、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特色小镇与田原综合体建设模式研究
2、深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理论与实践
3、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成都为例
4、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
5、成都市“小组生微”美丽新村建设的探索实践
6、文化营销与城市品牌塑造
7、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成都、都江堰书店文化案为例
8、中国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研究
9、文化宣传工作者的素养与提升
10、以“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影像案例分析——“城市秘密”从文化基因到文创消费市场
12、巴蜀文化
13、旅游文化与跑道保护
⑵ 广东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何时揭牌
2018年8月14日下午,广东省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云浮罗定市揭牌。
该学院首批8名决策咨询专家现场获颁发了聘书,这些专家包括: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方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义强等。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云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亦乐,罗定市委书记黄天生共同为广东乡村振兴(罗定)培训学院揭牌。
⑶ 村委会书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既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更是新一轮乡村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我的村庄我的梦”为载体,努力让农村更美丽、更文明,让群众更富足、更幸福。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产业发展缺乏持续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村民文明程度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为此,建议:
坚持党建为魂
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发挥堡垒领航作用。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推动支部作用核心化,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开展“书记晒项目”等活动为抓手,狠抓项目落地。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活红色细胞,建立以返乡干部、党员、乡贤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委员会,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帮扶指导、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党建铁军。
坚持美丽为先
以“美丽”为突破口,全民发动、全域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一是全域整治,让“干净”成为第一感官。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普及,努力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二是全民参与,让“美丽”成为自觉行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打一场全民战役。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干净、包整治、包美化”,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开展“美丽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为本
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融合度,打通农村经济发展梗阻。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主体奖补,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实现产业链式发展。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样性,如发展深加工、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引导农业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三是加快农村“触网”进程。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治理为重
大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创新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二是规范基层权力。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梳理村级权力事项和村干部权力事项,深化农村“三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牢“微权力”。三是深化基层改革。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坚持文明为要
积极开展农村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一是破陋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二是立规矩。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三是树新风。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让文明正气在农村蔚然成风。
⑷ 如何振兴乡村教育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日,教育部在郑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该文件进行解读,并介绍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这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
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进一步振兴农村教育。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布局规划、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学质量以及督导检查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全面改薄资金向两类学校建设倾斜,各地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