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现代工业技术
民国时期缺乏对工业的发展规划,轻工业由于投资较小,资金周转快发展很大,比如纺织、面粉、轻化工业。抗战前资源委员会曾经有一个重工业大纲,但缺乏实际的实行方案。所以建国前我国的工业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尽管飞机、汽车和大型船舶在建国前很早都有造出过,但前两者最早均是军阀(东北军)出于军事或政治目的制造的,没有形成批量生产,造船业从清末开始一度有很好的技术,北洋海军的平远号即为国产,此后一战时期国内企业也为外国造过较大型的船舶,虽然中间发展有多次中断,但总的说来造船业在建国时还是相对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基础的。民国政府本身对于重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兵工,主要是轻武器的制造,而且由于抗战前总是将大量本就不足的财政资源投入军费,所以重工业发展不大。
建国后,成体系的工业建立是苏联援助的功劳,虽然我们长期以来否认这点。要知道五十年代初期苏联也还没有完全从战争中缓过来,而且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你就是有钱买也很难买到的。另外当时苏联援建的工业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于苏联国内的一般水平,同时在非敏感技术领域,还提供了大量图纸,并帮中国培训了相当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再加上苏联虽然不是无偿援助,但为低息(年利1%)贷款,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争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
❷ 中国现在工业技术怎么样
工业技术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因为钢材品质、数控机床、精密加工、工人素质等诸多因素,很多先进国家能生产出的产品我们还不能生产,对我国民生、国防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❸ 中国工业整体水平如何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领先的
近现代的中国一直都给人一种贫穷落后的感觉,无论是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是一般的加工制造业方面,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这种感觉是十分片面的,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早已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形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整体工业水平较一线发达国家还有着差距,特别是在工业生态建设和人均工业产出两个方面,但在中国也有着领先世界的方面。
目前,要说最火的东西是什么,那必然是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在全球导航系统领域,之前一直被一些大国垄断,我国无法参与到其中,而之前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美国的GPS。导航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在认清了局势后,我国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导航系统,最终在全体研发人员的努力与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成功地走在了这个领域的前列。
❹ 目前中国工业技术难点有哪些呢也就是说我国有多少产品造不出来 全靠进口
这个 多了去了吧,大型的铸造业。冶炼业,提炼啊这些都不行
❺ 目前中国有向德国输出专门学习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渠道吗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比较两个战略可以看出各有特点,除了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同之外,还存在战略思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战略思想的差异
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整个工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不拘泥于工业产值数据这个层面上“量的变化”,而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
相对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则强调的是在现有的工业制造水平和技术上,通过“互联网”这种工具的应用,实现结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加。这种区别就好比《中国制造2025》是在工业现阶段水平和思维模式上寻求阶段内的改进和发展,德国则是寻求从工业3.0阶段跨越到工业4.0阶段,实现“质的变化”。这种战略思想上的差别应该说是客观条件的反映,符合现实基础,但也说明中国制造2025缺少战略上的理论深度和技术高度,也缺少市场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战略基础的差异
战略基础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等,是战略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仔细研究《德国工业4.0》,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科学研究,很多细节方面的任务目标,都以“高、精、尖”的理论知识作为依凭。
致力于改善德国科学基础研究的条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基础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历史基础条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中国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无论在数目上,还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导致中国应用型的研究领域较强,理论基础研究较薄弱。中国还在制定国际化行业标准方面缺乏经验和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下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同时,我们还有必要采取开放式的合作方针,积极成为网络化先进理论和先进标准体系的重要接入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一起分享理论、技术与市场。
战略措施的差异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国为了有效实施工业4.0,比较重视对技术、政策和环境等进行评估调整。比如,德国系统评估新技术对相关法律可能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创新周期缩短可能导致相关规则架构频繁更新等,及时对现行不利于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
德国比较重视构建支持工业4.0的法律环境,及时对与责任、数据保护、贸易限制、密码系统等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培养全国国民的竞争意识,比较重视反思和自我调适。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协同方面,德国成立了统一协调,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制造联合会以及德国电子工业联合会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了秘书处,负责为优先主体研发路线图。我国除了在中央层面成立由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之外,还应该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同机制建设。
❻ 中国的工业技术是从哪引进的谁带动中国短短时间突然发达
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洋务运动”时期。1949年以来,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20世纪中国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1世纪中国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构想。
18世纪初,中国工业生产规模曾经处于世界前列。18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经历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如今,中国工业产规模再次走到世界前列。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 中国工业迈开第一步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在清朝中叶开始,手工业的大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生产需求了,所以重工业几乎是不存在的。直到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开办了工业学堂之后,满洲里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才正式接触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的行业。
运10
汽车产业也是类似,当年国外几大车企在中国合资设厂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中国解散国内汽车研发团队,在生产合资车可以躺着赚钱的情况下,国内不少车企也就缺乏研发自主汽车的动力了。
集成电路是政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在过去,我们过分注重技术引进,轻视了消化吸收。国内少数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在近10年时间里,历代产品用的都是ARM的内核,所有的CPU源码都是从ARM手里买的,可谓“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并没有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始终是买买买。
因此,如果只是引进技术,但放弃消耗吸收和自主研发,重则一个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轻则只能当整机组装厂,并导致技术和利润受制于人。在引进技术之后,必须重视消化吸收,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仅仅是国内企业技术升级的第一步。只做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做法不妥当,同理,关起门来自主研发,闭门造车也是不合时宜的。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领域,除了5G通讯这项与国外同步发展的技术之外,在其余几个方面,完全可以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重点扶持国内团队自主研发,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类似于90年代沈飞引进苏27的同时,成飞可以自主研发歼10,实现互相促进,殊途同归。
可以说,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相对于单脚跳,两条腿走路,可以走的更快,走的更稳。
❼ 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的介绍
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英文名称:China Instry Auotmai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简称 CIATTC)是自动化科学技术专回家学者和自动化科学技术领域的企事答业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 中心主要从事自动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自动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自动化装备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技术,自动化材料与自动化工艺,自动化技术与新产品在电力、冶金、化工、石油、交通、矿山、水利、轻纺、建筑、农业、国防等系统及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❽ 中国工业设备技术培训中心在哪
清河永泰园
❾ 世界一流的中国工业技术有哪些
计算机来(世界上运算最快自的银河系计算机在中国)
量子(中国有世界最长的32里路的量子隧道)
激光 高铁 稀土萃取 卫星导航 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绿色能源的运用.很多的,也有很多正在发展,只不过我们不是能够马上就能够运用和大规模生产 .这几年软体行业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