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寨卡病毒"毒力增强分子机制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一种古老的虫媒病毒,最早于1947年分离于乌干达的Zika森林故而得名。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由于“寨卡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为轻微,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从2007年开始,“寨卡病毒”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岛国不断出现较大规模暴发流行。2015年进入美洲以后,“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引发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在“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了一个位于“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关键位点,单个氨基酸突变即可显著增强“寨卡病毒”的神经毒力,从病毒层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小头畸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还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据悉,小头畸形即小头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脑部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终身不能生活自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16年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围绕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疫苗、药物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寨卡病毒”究竟如何从一个无人关注的“普通”病毒,演变为可导致小头畸形的致命病毒,科学界一直缺乏合理的解释。
2016年“寨卡病毒”输入我国后,军事医学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秦成峰团队立即开展科研攻关,先后从我国输入性病例体内分离获得了一系列不同来源的“寨卡病毒”,并通过与中科院遗传所许执恒课题组合作,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的胎鼠动物模型,证实了“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的直接关联。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们首先在乳鼠上比较了不同来源寨卡病毒的神经毒力,结果发现2015-2016年期间分离自委内瑞拉、萨摩亚和马提尼克的寨卡病毒株的神经毒力均显著强于2010年柬埔寨分离株。尤为重要的是,在胚胎期13.5天的胎鼠模型中,委内瑞拉分离株导致胎鼠小头畸形的能力明显强于柬埔寨分离株,尤其在鼠神经前体细胞中,委内瑞拉分离株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更强,其导致的NPC增殖和分化异常更为严重。
2.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传播途径
寨卡病毒_网络百回科答 http://ke..com/link?url=PM6F1xbx59DAqzGqlD-fd4kk0ZGAafjmGh4RutPpMft-mmAr0JEK92s9lo
3. 寨卡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寨卡病抄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说白了,该病毒对胎儿/新生儿有较大的威胁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发现,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4. 寨卡病毒是什么症状有哪些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乌干达抓来一专些猴子放在笼子里,准备用于黄属热病的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的症状。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科学家们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1948年初,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血清学研究证实,人类也会被感染。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近亲。1956年,动物试验证明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特别是猴子)中广泛流行。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5. 寨卡病毒是什么传播途径是什么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内病毒主要通容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说白了,该病毒对胎儿/新生儿有较大的威胁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发现,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6. 寨卡病毒是什么
一.寨卡病毒从哪儿来?
寨卡病毒于1947年从非洲乌干达猴子血液里首先发现。1948年从该地区伊蚊身上分离出该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只发现14例寨卡病毒感染的散发病例。2007年曾在太平洋岛国暴发流行185例,此后发病地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目前主要流行地区是美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非洲的佛得角,以及大洋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发现了少量的输入病例。目前台湾也发现了一例病人。
二.寨卡病毒如何传染?
主要是通过伊蚊的叮咬而传播。根据目前报告,该病也有可能通过输血和性接触传播。通过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国伊蚊分布较广,尤其是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地区,都是可能流行的高危地区。
三.寨卡病毒有什么危害?
大约80%的人感染以后没有症状,约20%的人会发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大约一周以内就可以自愈。
很少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少数人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或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四.我们需要紧张吗?
从国家疾病防控的角度,要重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紧张的必要。
首先,这个病毒在国内还没有发现,没有传染源。
其次,现在正值冬季,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不是伊蚊大量繁殖的季节,没有传播途径。
最后,即使万一感染了,症状也多半不严重,一周左右就好了,和普通感冒没有太大区别。
五.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有来自有来自流行病地区的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孕妇以及计划怀孕的女性应该谨慎前往病毒流行的国家和地区。
在病毒流行地区生活应该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近年来似乎隔三差五地就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听说过的病毒流行,不是因为现在的病毒越来越厉害了,而是因为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预防和监控网络越来越健全,信息传递效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重视,但完全不需要紧张。
我们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手段进行预警,把相关知识普及,才能把防控措施做在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侵害。
7. 寨卡病毒病怎么防治
病因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诊断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状和流行病史为诊断基础(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区旅行)。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阳性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治疗
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对症退热治疗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小头畸形肯定对生长发育有影响,具体影响要进一步观察。
预防
目前无疫苗。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要保护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当遵循这一建议,当前往已经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区旅行时也可征求当地卫生部门的意见。
需
8. 寨卡病毒的介绍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回,这种虫媒答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
9. 寨卡病毒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寨卡病毒来主要通过蚊媒(伊蚊)传播,源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后被感染,通过再次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除了伊蚊传播,寨卡病毒也可经其它方式传播,但都比较少见,如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也曾有报道证实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婴儿。
图:37℃情况下,电镜中观察到ZIKV的形态(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如上图,在37摄氏度情况下,寨卡病毒呈球形,直径40-70 nm,有囊膜,其囊膜包裹着由一条正链RNA构成的基因组,其大小约10.8 Kb。
寨卡病毒还有几位近亲,如登革病毒、黄热病毒以及西尼罗河病毒,他们都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