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分几个阶段进行
根据《通知》,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将部署开展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全面普查登记每一名学生报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为专项治理行动提供底数参考。计划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取消校外培训与招生入学的挂钩,推动落实刚刚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规范招生入学秩序,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
②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有哪些规定
8月23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部署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已经有四部门部署专项治理的情况下,现在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意见》,其重要意义在于切实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专项治理的成果,避免专项治理变成“一阵风”。
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力图解决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比如,明确由省级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地校外培训机构设置的具体标准,省域内各地市差距大的,可授权地市级教育部门制定,并从场所条件、师资条件、管理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对规范培训市场的供给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标准设置过高,很多机构难以达到设置标准,培训供给就有限,这就可能推高正规培训机构的价格,而价格低的非正规培训机构也会借机滋长,且游离在监管之外。
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从供给端进行治理,这对缓解培训热会有一定作用,比如禁止培训机构开展提前教学、超纲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针对禁止提前教学、超纲教学,《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备案制,有助于教育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培训内容,纠正提前教学、超前教学等问题。
应当看到,我国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主要源于升学竞争之下家长对提高孩子竞争能力的渴求,而且这种需求普遍存在。成绩好的学生在校内可能吃不饱,并想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要选择校外培训;成绩差的学生在校内可能跟不上,也要选择校外培训。比如,每个假期都被学生作为“赶超”“逆袭”的机会,名义上是假期,但有的学生比上学时还累,很多学生的暑假生活都在培训班度过。
③ 校外培训班内容
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区)中小学同期进度,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当前校外培训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明确设置标准,规定场所、师资、管理条件
一间小小的半地下室挤着20来个学生——这样的培训环境将无法获得办学资质。
为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和学习质量,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必须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如必须有符合安全条件的固定场所,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有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意见还明确提出,未经教育部门批准,任何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
规范培训行为,遏制升学焦虑蔓延
近年来,升学焦虑向低龄化蔓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在其中推波助澜。
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予以严格规范,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班次、招生对象、进度、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区)中小学同期进度;严禁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进行排名。
“根据意见精神,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把遵循教育规律摆在首位,这应当成为培训机构今后办学的‘红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表示,对培训行为的一系列细致约束,都直指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沉重的超纲教、超前学、应试抢跑等乱象,有助于校外培训回归学校教育“有益补充者”的定位。
意见还要求,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切实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日常监管等。
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公布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及主要信息
意见要求,全面推行白名单制度,对通过审批登记的,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的名单及主要信息。对未经批准登记、违法违规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予以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杨东平介绍,这一规定借鉴了各地监管校外培训市场的经验。“通过信息公开加强行业监管,惩戒一些不诚信机构,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杨东平说。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华认为,“黑白名单”相当于诚信名单,客观上提高了培训准入标准,也加强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破解“三点半难题”,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
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了,如果不去校外培训机构,那么谁去接?谁来管?
意见提出,各地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表示,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书法、美术、阅读、体育锻炼等活动,孩子们在放学后不仅能得到有安全保障的看护,更能发展兴趣爱好。长宁区有学校调研发现,原来30%的孩子放学后直奔社会机构,开设晚托服务后已有一半“回流”。
④ 哪些部门开始合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近日正式发布。
通知还要求,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⑤ 校外培训机构如何进行规范和治理
据报道,目前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同行恶性竞争抢生源,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办版学资质,绝权大多数代课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规范和治理。
从长远来看,规范培训机构只是第一步,要让全社会认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眼前的直接价值,而孩子的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则是伴随一生的长远价值。
⑥ 校外培训机构哪些不良行为被制止了
日前,抄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强调,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通知旨在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6类突出问题。
⑦ 校外培训机构将如何整治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严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严令禁止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严令禁止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等行为。
5月下旬,教育部发布消息称,全国已摸排校外培训机构128418所,整改培训机构12251所。其中,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机构2822所,整改无证无照机构5013所,整改有营业执照无办学许可证机构2963所,整改学科类培训“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机构1241所,整改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并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机构212所。
我觉得这样的改革真的有必要,因为以往受到的教训已经很多了。
以上内容来源:澎湃新闻网
⑧ 办私人辅导班会不会被查,查到一般会怎么处理
会有例行检查,但只要证件、资质齐全就没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对课外辅导机构有明确的要求:培训机构必须有证有照经营。可是,现实中这种有证有照的监管方式,反而导致大量监管之外的情况发生。
比如,有的培训机构只有营业执照没有办学许可证,在这种有照无证的情况下,机构会首先办理教育咨询的工商营业执照,之后再扩大经营范围,开展教育培训等超出经营范围的业务。
再比如,有些培训机构既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办学许可证,属于无证无照经营。按理来说,无证无照机构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与无证有照相比,无证无照的情节更严重。但是在现实中,无证无照反而处于监管之外。
教育部门认为,这种机构未办理办学许可证不归教育部门管理,工商管理部门认为也不应该纳入他们的管理范畴,结果就是此类机构长期处于欠缺监管的状态。
(8)校外培训机构排查课程扩展阅读:
要根本改变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需要综合施策、多方给力。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布局和硬件设施投入,切实加强师生队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组织开展有益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志愿公益活动,使那些无证无照、有证无照的教育培训辅导机构没有市场。
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转变家长观念。孩子成长成才要靠平时点滴积累和养成,家长切莫攀比给孩子增加负担。三是各社会组织要为孩子们做好志愿服务。广大农村“五老人员”在文化礼堂举办各种有益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志愿服务活动,各公共设施要向孩子们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