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培人员 > 不培训员工

不培训员工

发布时间:2020-12-02 13:22:38

⑴ 员工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

我认为员工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
有的企业整天说要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学习,但是公司却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培训完全是随意性的,无计划性,需要什么了就培训什么,既无培训体系,又无培训制度。员工参加培训不参加培训,培训效果如何没有一个考核与评判标准,于是,培训成了培训部门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员工参加培训也成了工作的一个部分,培训完全成了形式主义,这样的培训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
二、主管培训的人自身不具备做培训工作的资格和条件
许多公司把培训当作谁都可以做的一项工作,随便选一个人放在培训岗位上,既不对其是否具备培训师资格进行评判,又不对其进行上岗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许多主管培训的人连最基本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费用预算都做不了,更不用说做PPT课件,使用和维护多媒体设备了,试想,一个主管培训的人都不知培训是何物的,要说让他把培训工作做好,那几乎成了纸上谈兵。主管培训的人都是这样的水平,要想让他去做好培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主管培训的人员应该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交流活动,尤其是让他们参加国家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这样才会是主管培训的人具备胜任能力。
三、培训过程缺乏监控
,培训结果缺少评判
在培训工作实施中,对培训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个监控办法,于是,参加培训的员工出勤情况,听课氛围,培训师授课效果等等信息一概不知,培训工作结束后甚至不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有的虽有考试考核,但是也是让员工抄抄书,答答题,根本不能真正体现出参加培训的员工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多少。培训工作结束后,也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判,不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培训完了,一切就结束了。也使得公司一些领导看不到培训工作投入与产出信息,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得不到重视的程度。
四、没有培训奖惩制度
对于每项培训没有一个奖惩制度,培训中一些员工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也没有一个处罚办法;对于一些部门对培训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也没有什么措施进行约束。培训考核对于成绩优秀的员工没有奖励措施,对于培训考核成绩太差的员工也不进行处罚,使得培训工作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不仅极大的挫伤了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使那些本来就不愿意参加学习的员工,以及对培训工作不重视的部门领导更加变本加厉。
五、重管理人员培训,轻视一线操作人员培训
有些单位把大量的培训经费用在管理干部出外考察上,而这名为出外考察,实为变相旅游。在国有企业,由于还实行干部和工人分开管理的原因,许多干部方面的培训,培训部门很难掌控。一些主管领导带头违反培训必须事先进行申请,并到培训主管部门审批的程序,使得许多培训项目根本就不通过培训部门,但是所花费用最后都走培训经费报销,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使老百姓对培训经费大量用在领导外出参观意见很大。有的单位一年培训经费的90%都用在了管理干部,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外出考察上,所剩的10%培训也是基本用在特种作业员工资格证审核和办证上,真正的用于一线操作员工身上的培训几乎没有了。
六、公司薪酬制度和用人制度存在弊端
薪酬同员工学习能力,以及员工学习好坏没有挂钩,培训工作完成好坏没有和领导奖金挂钩,晋升和一个人知识能力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造成员工不愿意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用处,这个现象在国企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国企的大环境造成的。有的公司数十年对员工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许多人都退休了,干了一辈子电钳焊工,论技术技能足够高级技师水平,但是,最后离开企业了,连个高级工都不是;有些喜欢学习的员工在外面考试拿到职业技能资格证了,但是却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因为公司不认可你在外面参加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另外,有的公司在专业技术待遇上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津贴都享受十几年了,但是像其他管理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如经济、政工,统计,财会等等)却一分钱的技术津贴都没有,而当初评定职称时却是一个标准,一个要求,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严重影响员工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七、员工对培训目的认识不清,培训意愿不强烈
有些员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在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也能基本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和培训,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是公司给自己上套,在国企有这种思想的人还真不少。由于国企大环境的影响,员工工作基本还属于铁饭碗,所以他们感觉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国企工作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再进行什么充电、培训,因而,他们不懂得企业给自己提供培训是增强自己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好机会,也不明白个人在当今社会具备更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意义。加之,一些老员工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接受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的能力差,在培训学习中对教师所传授的课程听不懂,于是,对培训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其参加培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八、授课内容单调无味,授课讲师授课技巧平淡
许多企业在每次培训时,对培训课程事先缺乏严格审核,有些课程基本和工作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说员工听了学不到实际的东西
,讲授的内容全是大话空话,有的连一点实际的案例也没有。授课形式上,仍然延续以前的老传统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一些授课老师口才技巧不佳,有的根本不具备作内部培训师的资格,甚至不懂得授课互动,只知道自己在台上哇哩哇啦,全然不管听课人的感受,最后只能是台上讲课,台下睡觉。
总之,要想使员工自愿参加培训,热心关注培训,把培训当作是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次机会,当着是企业给自己的一项福利待遇,我认为不是靠说几句话,发几个制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从深层次真正解决导致员工不爱学习,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几种因素,比如培训的公平性、优秀学员的奖励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培训与领导奖金挂钩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连续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公平性、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培训工作才会搞得有幸有色,培训也才会变成员工自觉的行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才不是一句空话。
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作为企业和主管培训的部门,必须要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根源,从员工不愿意参加学习培训的种种原因进行入手,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培训才会得到公司领导和员工的重视。

⑵ 企业不进行员工培训会出现什么问题

市场经济的竞争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不进行员工进行培训,就会出现内以下问题容:

1、员工的技能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和传承;

2、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员工的基本生活及安全得到保障后,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进一步保障,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

⑶ 不去培训,公司就可以合法辞退员工不需要赔偿吗

不能,单位安排员工培训,员工不去,单位可以以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给员工调换岗位,但是不能直接辞退。如果以此辞退员工的话,单位需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

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 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 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 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 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 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 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⑷ 员工离职时可以不帮单位培训新人吗如果员工不培训新人,单位有权利不发工资吗

可以不帮单位培训新人,这个是自愿的。再者对于工资而言,是劳动所得。单位没有权利克扣和不发的。如果不发可以去劳动局,告他们。

⑸ 员工为什么不喜欢培训

为什么员工普遍对公司培训持抵触情绪、培训结果也不满意、不少人甚至一听到公司要组织培训就很“怵”,“千方百计”想要“逃课”。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很多企业会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还有一些更具规模的企业会成立自己的“大学”,专注于公司内部员工的培训、提升等等。企业的这些行为从员工关注自身成长的需求来讲,非常之好,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很多员工对培训是抱抵触情绪的,或者是表面上遵从、参与,私下里牢骚满腹。一逮到“发泄”的机会,便要狠狠诉一下培训的苦,我们曾经服务的某公司,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培训完后也会即时与员工沟通了解培训效果,奇怪的是他们的跟进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非常高,积极性也很好,赞声一片,而我们的调查却显示:员工普遍对公司培训持抵触情绪、培训结果也不满意、不少人甚至一听到公司要组织培训就很“怵”,“千方百计”想要“逃课”。

员工关注自身的成长,之于年轻员工,甚至比关注收入更为重要(当然成长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而培训是员工成长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员工抵触、阳奉阴违、或者“逃课”的现象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是比较普遍和重要的。

其一、很多公司培训常常在休息时间进行——周末、晚上、节假日。中国民企中,很多老板始终抱“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总认为员工辜负了自己的良苦用心,经常强调“培训是对员工最好的福利”,“公司在培训方面毫不吝惜”……所以,员工要珍惜,要懂得感恩,基于此,培训就应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事实上,我们的调查显示,员工最最反感的事就是好不容易下班了、熬到了周末,结果却通知用来培训。可想而知,带着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其效果能有多好?!毋庸置疑,培训是公司给予员工的福利之一,但是在“节假日”面前,这个福利应该是第二位的。所以,公司既然在培训方面已经如此舍得投入了,为什么不再“追加投资”,把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内呢?实际上,多数情况、多数岗位,这并不会影响员工总体的工作效率。而因工作特点确实不能在工作期间进行培训的,则可以给予相应的“加班费”又何尝不可呢?!从员工心里来讲,当公司为他提供培训,同时还因为他参加培训而给他付费,他就会非常重视培训,这时,公司向员工提要求,员工也会更乐意接受,培训效果自然会更理想。

其二,培训部门总是想当然的设置课程,而缺乏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与员工的实际需求脱节,自然提不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更不会见到明显的效果。和很多企业内训人员接触,他们普遍反映自己费了很大的精力选课程、找资料、做PPT、有些还要不断的试讲,做了很大的投入,结果却收效甚微,常常还得不到理解:因为看不到明显的成果,公司不认可自己的劳动成果,员工从内心里也不够配合。这时,培训人员就会非常累、孤独。

我们都知道,培训的目的不在过程,而在于培训后员工正面提升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没有正向改变的培训都是资源的浪费。我们曾服务的某零售业,毫无疑问,服务能力、技巧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要,所以,内训人员就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大家做服务方面的培训,但是我们看到效果并不理想,而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因为效果不理想,所以,强化培训,多次培训……最后搞得大家都很累。在我看来,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先了解公司既有的服务要求、流程、制度是否合理,这个过程需要和具体执行者深入沟通,了解不执行的原因,一般来讲,员工不执行的原因要么是能力,要么是意愿,这个要深入分析,这一步完成后,我们才有可能做出针对性的培训,所以,培训的关键是要找到差距,以期通过培训来弥补。接下来,就是要考核、要监督、跟进培训效果,拿服务文明用语的培训来讲,培训并不难,关键是要员工去执行,如果培训完后,不考核、不监督,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从员工来讲,他们喜欢的培训无非两个特点:1)培训确实解决了我工作中的难题,让我工作更得心应手了,也更自信了;2)当我按培训的方式去工作时,我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绩效,拿到更多高的收入。满足这两点的培训,很自然会获得员工的支持。

所以,培训的目的在于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而要确保良好的结果,我们既需要注意培训的方式、时间,如不要在休息时间,更要关注员工对培训真正的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要强调培训后的考核、跟进、监督,外聘“专家”们的培训,完了,他双手一甩,拍拍屁股走人,企业内部培训绝不要做成这样子。同时,不能为培训而培训,更不要想当然的设置课程。

⑹ 遇到不重视培训的员工应该怎么办

这个不是很好说吧,主要还是要看这个员工的自身情况,不同的人要不同的对待回才好,给员工搞培训答最先培训的应该就是责任心。如果是新员工的岗前培训,碰到不重视培训的,感觉可以直接开掉了:如果是老员工参加培训,不重视培训,我感觉公司或者企业可以出台相对应的考核措施,用考核的办法督促员工重视培训。个人拙见,呵呵~!

⑺ 如果一个员工不参加公司的培训,作为店长该怎么处理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来处理缺训这个事情。
在具体处理时要首先了解其不参训的原因,根据原因给予相对应的处理。在处理时要依据公司的规章制度。

⑻ 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有什么后果

我以前在聚成集团(中国最大的培训公司)呆过,我见到过很多员工,也学过版很多的理念,我觉权得只要是人都要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当然每个公司更是如此,当员工被淘汰了,那么公司也就濒临死亡了,若自己的员工都是最优秀的人,那么这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无坚不摧的团队!那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⑼ 企业为什么不愿培训员工

企业不愿培训员工的原因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方面的问题:
1.1对培训认识不足
1.1.1不重视培训。不重视培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员工想法多,流动性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人才,但却留不住人才,为他人做了嫁衣,得不偿失,所以影响着培训工作的开展,甚至不培训。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企业更为普遍。有些中小企业认为当前中小企业效益好,员工的素质还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暂不培训。有些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还有些急功近利心态的中小企业,培训了几次员工,就想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等等。
1.1.2认为培训“万能论”。一些中小企业在重视员工培训的同时,又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培训。员工技能不足了,培训;销售业绩下滑了,培训;服务态度不好了,培训;等。只要有危机,就会想到培训,把培训当成是解决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殊不知,人是最难培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员工成才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他的成长,仅靠几次培训就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1.1.3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未转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培训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中来,进而策划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或者制度是有了,但实际工作中的培训未按制度实施,很多时候是当作上级指示来应付了事,根本没有关心员工实际的培训需求、中小企业的长远需要,也没有认真仔细地策划安排培训的整个过程。
1.1.4 培训是员工“福利”。不少民营中小企业老板认为,给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福利”,很少有民企老板认为培训是一种投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较少的培训投入,不进行“人才战略投资”。相反,近10年来,美国中小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每年递增近5%,中小企业平均培训投资接近工资总额的2%。西方国家统计,在人才培训上投资1美元,将会得到50美元的回报。
1.2中小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1.2.1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
有的民营中小企业,看到别人培训员工沟通技能,感觉很新鲜,自己也搞这方面的培训;看到别的中小企业做中小企业文化培训,自己也做个文化培训。长期以来,公司的培训不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安排,而是依据外部中小企业的培训而定,或者追求培训市场的“时髦”。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培训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也走在了“时代前列”,其效果并不理想。
1.2.2培训缺少战略规划
很少有民营中小企业去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进而根据组织目标设计战略性培训方案,以此来应对将来需要的员工技能和知识。相反,大多培训充当了公司的“消防员”,即当公司出现问题时,才考虑到应该组织培训了。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必然带来损失,且临危授命的培训人员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领导期望的培训效果。
1.2.3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公司大都只关注员工岗位技能的提高,只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员工,忽略对员工中小企业文化、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培训,致使员工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缺乏竞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1.3多数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偏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有41.30%的中小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有39.13%的中小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5%;有15.22%的中小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5%~10%;有4.35%的中小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0%~25%。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真正的观念转变。如果从中小企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实际需要看,培训经费的低投入必然严重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中小企业需要从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加大培训投入力度。
1.4 轻视培训评估和监督
培训评估是培训效果监督、检验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的参与兴趣。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中小企业重视培训,但却忽视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使员工感觉学而无用。也有些中小企业的培训评估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以及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什么效益上去考虑,评估工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还有些中小企业缺乏对培训评估系统的记录,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
培训控制不力,效果评价滞后。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培训活动中,没有进行控制或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培训活动放任自流,即使已经发现效果欠佳,也不积极进行适当的调整。培训活动结束后,效果评价方式往往十分单一,一般就是书面考核,这只能考核受训者是否从中学到了知识;而实际工作中的考核又没有严格的考核体系,就只凭管理者的观察等主观感受,有的根本就是培训完了就了事,没有任何的考核或要求。因此,培训是否取得了成功,能否为中小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就无从知晓。事实上,培训组织者、培训师及受训者都了解培训后无人问津,因此没有压力和动力,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1.5重视知识技能培训,忽视做人培训
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重视对员工的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理论、合作精神和操作技术等,而忽视了对员工思想、人品、道德及为人处事能力的培训。有些人认为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其实不然。员工的个人修养、谈吐实际上是一个中小企业的名片和形象,是中小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员工的处事态度、工作质量和水平。欧、美、日中小企业很重视员工的做人培训,把它称为“态度培训”,通过这种培训去提升员工士气,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培养员工应具备的意识和态度。笔者以为,中小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家庭不仅要教育每一个成员成才,还担负着把他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讲信义的人的职责。
1.6培训缺乏战略指导,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公司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没有深入基层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导致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针对性。
1.7选择受训者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
没有考虑受训员工的专业知识层次、工作经历以及受训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没有注重培训内容与受训者学习能力的匹配。这就使得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受训员工由于培训内容没有针对自己的需求而不关心培训,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低。
1.7.1新员工自然会适应工作
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认为,只要在招募和遴选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新员工已经具备高素质,而高素质员工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能自然而然适应中小企业,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据复旦大学胡君辰教授研究统计,约有80%的中小企业没有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而直接分配到工作岗位上去,以后能否成功,取决于他自己的适应能力。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Gray Dessler提出:不要低估岗前培训和引导的重要性,不了解像规章、政策这样的基本信息,新雇员可能会犯浪费时间甚至危险的错误。他们以及公司的业绩也会遭殃。
1.7.2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就是人才
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司高层一般是公司老板钦点的“顾命大臣”,具有一定的才能,得到老板的极高赏识。但是,并不能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才能就不需要培训。事实上,越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越是需要进行培训,以便能把更大的能量发挥出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后,进步会更快,效果会更好,作用会更大,对员工也有一种辐射的影响,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学习和发展。
1.8缺乏系统的培训管理制度
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认真考核、评估,没有把培训效果与奖惩挂钩,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将员工的培训结果与其晋级加薪、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
2、培训者方面的问题
2.1培训师的自身素质影响
无论是外聘还是中小企业内部选拔的培训者都肩负着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其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后者又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兴衰荣辱。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培训者的素质有好的一面,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源源不断地为中小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使中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①培训师的思想陈旧;②培训师的知识贫乏、过时;③培训师的道德规范存在着问题。
2.2培训师不了解受训者
要把培训做好,培训师在进行培训之前应事先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的知识背景,然后制定具体的课程培训方案,因材施教,但一些培训师往往按照中小企业给的培训大标题,自己想象一些培训内容,常与员工需求不符,也背离了中小企业培训的目标,从课程方案设计上也较少考虑员工的知识层次。
2.3培训方法存在失误,重理论轻实践
要增强培训的效果,单凭培训时的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培训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员工在经过理论学习后从事实践,从而巩固培训成果并及时查漏补缺,改进培训。但目前,大部分培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少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给予员工实践的机会,情景模拟游戏、行动学习、小组讨论等增加实感的方法采用较少,这样就是学到一点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3、受训者方面的问题
3.1靠不住的员工忠诚
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但伴随着素质的提高,某些员工过分追求物质回报,需求方面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再加上中小企业之间的“挖墙脚”行为,这时受训员工若对本中小企业不满,经过权衡就有可能“炒老板的鱿鱼”。中小企业管理者本希望通过培训让员工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却不料由于受训员工的跳槽会给自己的培训带来负回报。这种负反馈常常会降低管理者对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甚至可能不再愿意进行培训。

3.2受训员工选择不当
中小企业管理者在选择受训人员时,常常担心业务骨干离岗培训会影响工作,于是安排一些工作岗位不忙、不太重要,但与培训内容不怎么相关的员工去完成培训任务。结果是应该接受培训的员工因为工作忙,长期得不到培训提高,而去参加了培训的员工又因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在培训时积极性不够,往往应付了事。
3.3受训员工的投机心理
所谓投机心理是指某些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正确。他们乐意参加培训是为了“镀金”,为了拿个文凭,为自己晋升捞些资本,至于能学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则很少关心。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员工进行脱岗培训仅仅走形式,受训者关注的只是能为他们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凭或证书,究竟能否为中小企业多创造一些效益好像与他们无关。
4、培训成果转化难
受训员工的惰性使中小企业员工难以摆脱固有的、已成定式的行为模式,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用新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原有行为模式;而管理者也没有给予培训成果转化的支持,得不到领导支持便没有应用的工作环境,受训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实际工作转化为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无法对中小企业产生效益。

阅读全文

与不培训员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