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②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一、教师备课要备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备课时,就要把“读”作为一项重点目标来考虑,要重点备“读”。如一篇课文要读几遍,每一遍要用什么方式来读,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读,准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哪些句段要重点读,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等都要备好。教低年级的教师备课还要备范读,如范读哪些语段,怎样读,为什么要范读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三、教师范读引导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一篇课文已经讲完,而学生仍旧只是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③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提高朗读水平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1、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声音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刻意模仿其他人的声音,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并不是越甜美的声音就越好,要正确的运用自己的声音,不管是高昂还是低沉的声音,运用得当都很吸引人。
2、普通话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说好普通话是语文老师做好朗读的基本条件,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为了咬字吐字的准确性,老师们可以多练习读绕口令。
3、要掌握阅读的技巧:
1.停顿: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
2.节奏: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
3.速度: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4.语调: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要熟读文章,全神贯注的去读,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
5、
其实,朗读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自己平时多听,多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位老师都能读出韵味,读出精彩。
④ 朗读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关键词:朗读听说读写能力目标方法过程汉语教学朗读;一、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1.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朗读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2.朗读是一种“读”的形式;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3.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
关键词:朗读 听说读写能力 目标 方法 过程 汉语教学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就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从实质上讲,朗读是一种以书面文字为依据的全面运用语音知识技能的活动。朗读是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经常、最主要、最关键的一项内容,是讲解课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1.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
朗读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它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
2.朗读是一种“读”的形式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因为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看”到文字并将之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朗读。朗读中除了眼、脑以外,还有发生器官的参与。从读的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获取信息,有时还是为了传递信息。
3.朗读是一种“听”的形式
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朗读者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并用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因为朗读需要用眼看文字符号,因此是一种阅读的输入形式;朗读又需要用“嘴”来说,因此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又因为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朗读者本身又会“听”到自己所发出的语言信息,所以朗读还是一种语音输入形式。“看”和“听”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入形式,而“说”又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总的来说,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 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
⑤ 教师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记得有一位有名望的老师说过:“我们当教师的,上课应带来两样东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把学生勤学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给乐于上进的学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这话说的多形象,一个好教师的确应该如此的,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激趣、赏识教育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中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5、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读的欲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在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左手压书,右手点字,的字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由于我们班中外地学生比较多,在发音上地域差异比较大,如有的对“in、ing ”组成的音节难以分清,有的对“n、l”不分,针对这些,我在拼音教学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花相对大的力气对易错进行教学,做到正确读字音。
(1)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眼看书本,字字过目,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还应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循环渐进,逐步打好朗读的基础。鼓励他们多朗读,并安排适当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朗读学习、交流的机会,使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分了以下几步来训练和指导:
第一步,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学生一律用普通话,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可将容易发生错误方法;
(2)坚持长期练,区别对照。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根据词的意思定音。如:快乐(le)、音乐(yue),声母、韵母都不同。兴旺(xing)、高兴(xing),声母、韵母虽同,但声调不同。长(chang)处、长(zhang)大,虽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时,意思完全不一样,学生容易读错。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楚。
第二步,读好词语
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因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我注意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的“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严肃地对懒狮子说”中的“严肃地”,应采用稍低而慢,并神情凝重的语调读才符合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出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关心之情。另外,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读法是轻而短。其规律是:(1)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如“看看”、“听听”;助词的“的、地、得”;名词末尾如“我们”、“咱们”;(2)名词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如“哥哥”、“衣服”等等,均读轻声。还有,要注意“一”“不”的变调读法,在我们低年级的教材中较多出现。如“不(bu)能”,“不(bu)是”;“一(yi)个”,“一(yi)朵花”等等。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规律。
第三步,读好句子
一些长句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在长句子中怎样停顿,这是很重要的。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绿》一课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所有的绿),怎么样?(整齐地按着节拍),干什么?(飘动在一起)。然后根据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长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另外,还要学会按标点符号的感情来读。如《王冕学画》一课中:“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哇!”句末是感叹号,“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好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句所应有的语气。
第四步、读好段、篇的训练与指导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小节组成,而每个小节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
朗读课文可以以小节为单位,用“接力式”强化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听后学生评议。根据需要我设计两种形式:(1)随时评议。读完一个小节,有错,其他同学给予指正;没错,另点一名学生“接力”往下进行。目的是矫正读错的字音。(2)定时评议。就是整篇课文读完,然后集体评议,主要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口齿是否清楚,是否读准字音。分角色读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如《一粒种子》、《坐井观天》等都是扮演角色的好示范材料。要求他们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尤其要读好人物对话的感情变化。
三、训练朗读的方法
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就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在学生听规范的朗读的时候,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我设计了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从网络上查找一些动画故事,在午间放给他们看,从而激发他们讲故事的欲望,促进了朗读。特别是班级里一些好生,看了故事后,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就让他们事先准备,然后在第二天讲给全班同学听。然后一个一个地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很多原来读书不积极的学生在活动中也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上台讲故事。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朗读兴趣。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经过一年级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有了提高,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有适当的停顿,能在理解文中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读出相应的感情。
⑥ 适合教师朗诵的诗歌三分钟
你好!
朗诵,指大声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专,即声属音的响亮有力;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响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里向你推荐一首艾青的诗歌《生命》,《生命》是艾青在1937年4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本诗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用一首自己写的诗去定义生命的意义。
《生命》这首诗,写得清晰而深邃,明快而含蓄。在明快之中能使人感到深邃而博大的思想,不愧是高手的杰作。
全诗如下:
本信息
有时
我伸出一只赤裸的臂
平放在壁上
让一片白垩的颜色
衬出那赭黄的健康
青色的河流鼓动在土地里
蓝色的静脉鼓动在我的臂膀里
五个手指
是五支新鲜的红色
里面旋流着
土地耕植者的血液
我知道
这是生命
让爱情的苦痛与生活的忧郁
让它去担载罢,
让它喘息在
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
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
它将鼓舞自己
直到颓然地倒下!
这是应该的
依照我的愿望
在期待着的日子
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
去衬映出
新生的跃动的鲜红。
⑦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朗读能力
首先要学习好普通话;第二看名家朗读视频;第三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开展课文朗读竞赛,在活动中提高。
⑧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牐犛形唤淌υ诮獭缎∩阌笆Α芬晃氖保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牐犜亩两鐾A粼谘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牐牎拔恼露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⑨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教学水平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内章的效果要好得容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