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怎么样
简介: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简称“林干院”)是国家林业局直专属的行业培训属基地,承担着国家林业局机关公务员和局直属单位干部培训,林业重点工程县县级领导干部培训,重点国有林区及地方林业高中级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大中型林业企业领导干部工商管理培训,林业国际合作培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森林公园主任、国营林场场长、林业工作站站长等关键岗位的培训任务。中央党校国家林业局分校、国家林业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教育培训信息中心、中国林业教育培训网站设在院内。
注册资本:2902万人民币
㈡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的业务范围
(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回发展观,宣答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开展教育理论和林业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为各级林业教育管理部门当好参谋和顾问;
(三)组织林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活动及成果推广工作;
(四)开展林业教育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活动;
(五)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内外其它教育团体和有关教育团体、个人的友好往来;
(六)维护林业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努力提高林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七)办好本团体主办的刊物,组织编辑出版会刊、论文集等;
(八)完成挂靠单位和业务主管单位交办的任务。
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长是谁
◇ 党 委 书 记 ◇
王 海 忠 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陕西黄龙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3年7月陕西省渭南师专中文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司马迁中学任教, 1990年9月调陕西省铜川市委组织部工作,1994年6月起任铜川市老龄委副主任、铜川市城区、王益区区委副书记,2001年8月起任铜川市宜君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县委书记,2006年4月任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6年12月任中共汉中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 2008年11月任中共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书记(正司局级)。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委员会书记(正司局级)。
◇ 院 长 兼党委副书记◇
苏 惠 民 男,汉族,1951年12月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中共党员,研究员,一级警监。1978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林工系(现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199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教育学第二学士学位,1996年曾赴奥地利进修,2006年赴新加坡培训。1991年任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93年任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1998年任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校校长(副司局级);2000年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正司局级);2007年兼任党委副书记。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现兼任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职业教育分会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玄武区人大代表等职务。主要科研成果有《林科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研究与实践》(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先后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思考》、《关于高等林业教育办学规模与层次结构调整的思考》、《统筹公安高职高专院校改革五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等近二十篇论文。1997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2000年荣立二等功一次,2006年荣立一等功一次,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党 委 副 书 记 ◇
王 邱 文 男,汉族,1962年2月生于甘肃天水,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三级警监。1984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中国林业出版社、林业部产业司工作。1994年调林业部办公厅工作,任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1998年任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综合处(装备处)处长、政治处处长;2002年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司局级)。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委员会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司局级)。先后发表了《人,地球的主宰?》、《〈木材学〉一面获奖一面滞销的反思》等多篇文章,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标准》。曾获得林业部机关"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常 务 副 院 长 ◇
张 高 文 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内蒙古丰镇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教授。1988年8月中国刑警学院刑侦系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丰镇市刑警大队工作,1996年11月调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校工作,先后任公安教研室主任、刑事侦查系副主任,2002年10月任侦查系主任(正处级)。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司局级)。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常务副院长(副司局级)。
◇ 副 院 长 ◇
张 治 平 男,汉族,1959年11月生于南京,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二级警监。1980年毕业于巢湖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1999年获得政法专业本科学历。1991年6月任南京林业学校学生科副科长;1992年3月任南京林业学校总务处主任;1996年1月任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校副校长;1999年12月任国家林业局南京人民警察学校副校长; 2000年8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司局级)。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院长(副司局级)。先后撰写、发表了《对发展短跑专项力量的探讨》、《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浅论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等多篇论文。主持建设的新校区项目在规划设计和质量方面分别获得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江苏“扬子杯”奖项。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并获得"林业部院校后勤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副 院 长 ◇
李 明 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85年8月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林业部计划司、人劳司工作,1986年8月至1987年7月参加中央讲师团赴山西省灵丘县师范学校支教,1994年5月任林业部人教司劳资处副处长,1998年8月起任国家林业局人事教育司人才劳资管理处、综合处处长,2005年2月任人事教育司干部管理处处长。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司局级)。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院长(副司局级)。
◇ 政治部主任 ◇
林 平 男,汉族,1967年2月出生,浙江龙泉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硕士学位,副研究员。1987年7月南京林业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2001年3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处长,2002年6月明确为正处级,2007年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部主任(正处级)。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部主任(副司局级)。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司局级)。
㈣ 谁能给我一篇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论文要好一点的
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校园网在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网作为开放式网络在加快校园信息
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应用的新挑战,网络安全成为校园网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安全策略;防火墙;入侵检测
在各个学校中,校园网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科学研究和管理的
重要工具。如果校园网络的安全受到威胁,那将
会影响到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甚至会对学校的
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
所有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校园网信息
系统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校园网安全特点
1.1速度快和规模大
高校校园网大都使用以太网技术,校园网的
带宽一般不低于50Mbps,而且校园网的用户群体
数量比较大。正是由于高带宽和大用户量的特
点,网络安全问题蔓延快、涉及面广和对网络的影
响比较大。
1.2活跃的用户群体
高校的学生通常是最活跃的网络用户,而且
数量较大,对网络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勇于探索发
现。有些学生会尝试使用网上学到的、甚至自己
研究的各种攻击技术,在校园网络当中实践,这就
可能会对网络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1.3开放的网络环境
由于学校具有教学和科研的特点,所以要求
校园网络的环境必须是开放的,从管理方面来说
比企事业网络更宽松一些,这样就留下一些安全
隐患。
1.4盗版资源泛滥
盗版软件、影视资源在校园网中广泛使用,不
仅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而且从网络上随意下
载的软件中可能隐藏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给网
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校园网面临的安全性威胁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可以划分为
两大类,即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1]。主动攻击是
指攻击者对某个连接中通过的PDU(协议数据单
元)进行各种处理,如有选择的更改、删除、延迟
这些PDU。被动攻击中攻击者只是观察和分析某
一个PDU而不干扰信息流,例如截获数据。根据
以上分类,联系校园网的安全特点,可以总结出
校园网面临的一些安全性威胁:(1)计算机蠕虫病
毒,属于主动攻击,将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信息安
全、网络运行;(2)外来的系统入侵、攻击等恶意破
坏行为,属于主动攻击,其中有些计算机已经被
攻破,用作黑客攻击的工具;拒绝服务攻击目前
越来越普遍,而且不少开始针对重点高校的网站
和服务器;(3)截取信息,属于被动攻击,校园网
主机保存了高新技术信息,如重大科研项目的数
据、进度和成果,这些信息对竞争对手来说非常具
有吸引力;校园网开展远程教育,课程的考试也通
过网络进行,一些考生可能想从网上窃取考题,修
改成绩或请人替考,这些都会影响校园网的安全
运行。
以上这些只是校园网作为计算机网络有可能
发生的一些攻击,因为校园网是一种特殊的计算
机网络,有着特殊的用户群,所以校园网还面临
着自身特有的一些安全性威胁:(1)内部用户的攻
击行为,主要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索
性,进行一些不顾后果的尝试,影响校园网的正
常运转,有可能给学校带来损失;(2)垃圾邮件、不
良信息的传播,有的利用校园网内无人管理的服
务器作为中转,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3)普遍存
在的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对信息安全、系统的使
用、网络的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4)用户的计算
机水平不同,一些用户由于防范意识低,会打开一
些携带病毒的文件,导致计算机的运行出现问题,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网络。
另外,物理安全也是校园网安全的一个方面,
例如网络设施遭受人为破坏、盗窃或者是自然灾
害等。
综上,校园网面临的安全性威胁是多方面的。
要提高校园网的安全性能,需要运用当前先进的
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完善的防护措施。
3校园网网络安全对策
网络安全是指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
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2]。
网络安全策略则是指预防网络中可能会发生
的硬、软件及数据被破坏、更改、泄漏的情况,在网
络管理过程中,采取的针对各种不利情况进行处
理的方法或措施,以保证网络安全运行。为保证
校园网络的安全性,一般应采用以下策略。
3.1设备安全
在校园网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网
络设备的安全问题。将一些重要的设备,如各种
服务器、主干交换机、路由器等尽量实行集中管
理。
3.2技术安全
网络安全技术包含了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
入侵检测、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数据完
整性控制和安全协议等内容[3]103。针对校园网来
说,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技术措施,来提高校园网的
安全性。
3.2.1采用VLAN技术VLAN(虚拟局域网)技
术的实现原理是通过交换机的控制,某一VLAN
成员发出的数据包只发给同一VLAN的其它成
员,而不会发给该VLAN成员以外的计算机。使
用VLAN技术不仅可以隔离广播包,还有安全和
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对不同权限的VLAN成员实
现相互的访问控制,限制用户的非法访问。
3.2.2防火墙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防止
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
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
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3]104。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
地将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开,保护校园网络不受
未经授权的访问者侵入。
3.2.3运用网络入侵检测手段网络入侵检测
系统(DS)可以分为基于网络数据包和基于主机的
两种方式,基于网络数据包的网络入侵检测是在
网络通信中寻找网络入侵模板数据包,并作出相
应反应,基于主机网络入侵检测是在宿主系统审
计日志文件中寻找攻击特征,然后给出统计分析
报告[3]105。入侵检测系统也是防火墙的合理补
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
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3.2.4漏洞扫描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系
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定
期对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管理系统(DBMS)进
行漏洞扫描,安装系统补丁,关闭无用端口,审核
系统日志等。
3.2.5杀毒软件选择合适的杀毒软件可以有
效的预防病毒在校园网络中的传播。
3.2.6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核心的对策,是保
障数据安全最基本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基础。
3.3强化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网络技术人
才
吃透专业和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
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改革
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激
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相关专业进行教学。这是构建新型职教模
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2.3加强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因而
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
学习目的。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思想
和情绪等各方面都极不稳定,而且容易先入为主,
辅导员应趁此机会多与同学沟通。对于缺乏独立
生活能力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更要及时疏导情
绪,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和给予必要心理指导。
辅导员应从多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
流。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阶段性的
工作,学校应坚持经常地进行此项工作。总之,学
习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要素之一,它是学
习者的内在力量,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至
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教
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的
动力,推动学习者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子课题组.职校生学习
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
的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38~43.
[2]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4~176.
[3]孙宏伟,孙氵勇,蔡学军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学习动
力缺乏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8):44~46.
[4]吴林岚.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J].中国林业教育,2008(3):57~60.
[5]陈平.论学习动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24~28.
责任编辑:孙忠才
(上接第69页)
3.3.1广泛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利用校园的传
播媒体对师生进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宣传、
教育,进行定期专业讲座,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其重
要性,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3.3.2定期组织和安排网络安全培训通过专
业人员的培训,可以使网络用户掌握必要的网络
安全知识和必要的网络操作技能。
3.3.3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稳定的网络专业技
术队伍,是网络安全的技术保障。因此,学校应鼓
励网络人员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进修,从而才
能培养出一批技术全面、知识丰富的网络技术人
才,以确保校园网网络的安全运行。
3.3.4灾难恢复为保障网络系统发生灾难后
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制定出完整可行的事件救援、
灾难恢复计划及方案。同时,还要做好计算机系
统、应用软件及各种数据资料的备份。
4结束语
校园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使用,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其他网络所不能比拟的。校园
网络的安全不仅是设备、技术问题,也是管理的问
题[4]。对于每一个校园网的参与者和使用者都有
义务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网
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和
掌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造一个牢
固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校园网的正常运转
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巧论,高铁杠,贾春福.计算机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4(9):85~86.
[2]邵波,王其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11):60.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102~105.
[4]楚狂.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4(5):89.
㈤ 谁知道南京森林警官学院怎么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与公安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坐落在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厚重的六朝古都南京。
学校占地总面积1143亩,由仙林校区、花园路校区和东善桥教学训练基地组成,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仙林校区建筑典雅明丽,环境优美,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花园式、生态型、智能化新校园,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警体馆、游泳池、综合服务楼和体育运动场所,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训练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总藏量14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6万册。
学校现设治安系、侦查系、警务管理系、警务技战术系、信息技术系、教学实训基地、继续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警官培训中心、森林消防指挥培训中心、野生动植物刑事物证鉴定中心和林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在学校。目前设置治安管理、森林消防、侦查、刑事技术、警察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监察、警察指挥与战术等7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500人,年培训在职民警40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373人,其中专任教师281人;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4人,聘请兼职教授15人、高级教官36人、教官20人,已基本形成一支学科专业较齐全、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教育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现有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公安、林业系统优秀人民警察、优秀教师等14人,荣立一、二等功22人,并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
近几年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多次被江苏省授予“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警务人才为目标,实行教学、科研、实战相结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森林公安的教育、培训和科研基地。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公安部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一类精品(优秀)课程2门、江苏省二类精品(优秀)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教材3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44本,其中公安特色教材30本。
学校坚持警学研相结合,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学校申请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林业局等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近50个,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学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国家林业局主管的《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杂志由学校主办。
学校坚持政治建校、文化育警、环境育人。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警务人才为办学宗旨,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警务化管理,强化军事素养,牢固树立
从警意识。努力构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凝聚了“博学慎思、唯实笃行;厚德明法、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本着“贴近实战、突出实用、符合实际”的教学原则,强化警察职业能力训练,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拥有3134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刑事科学实验室、侦查实训中心、室内射击靶场等实验、实训场所装备先进,并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7个,构成了比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辛勤耕耘育桃李,建功立业逞英豪。我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公安第一线建功立业,普遍安心工作,踏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被公安机关认为: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实,能干、肯干、实干。
学校还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多次选派教师前往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作高级访问学者或考察培训,并接待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消防官员来访。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将继续扩大对外交流渠道,努力与国际警务和森林消防同行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
㈥ 林科大继续教育院校怎么样,有人知道吗
是赣州的吗?我在那待过,不是骗人的,只是教学质量不是太好,勉勉强强
㈦ 刘勇的论文目录
1DaveWenny,YongLiu,KasDumrose..NewForests,1988,2:111-118.2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养基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71-74.3刘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许永林.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10-20.4刘勇,朱学存.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化学修根效果与根生长潜力测定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3(2):21-25.5刘勇.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1,4(3):62-68.6刘勇,龚怀勋.硫化铜对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增刊2)50-56.7刘勇.从多功能林业的兴起看我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社科版.74-79.8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丛日春,赵朝中,许广武,李志丹,孙庆杰,孙玉祥,李宝君.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1-9.9宋廷茂,刘勇,彭祚登,丛日春,张建国,孙庆杰,李宝君,孙玉祥,赵朝中,李志丹,许广武,许辉,邢恩铎.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49-55.10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静.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十大关键技术-西林吉林业局大棚育苗技术经验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68-70.1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李志丹,刘晓娟.兴安落叶松塑料大棚育苗截根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北京林业大报,1990,12(增刊2):1-9.12田淑静,彭祚登,刘勇,张建国,宋廷茂,李树生,孙庆杰,李志丹,孙玉祥,徐桂林.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出圃苗龄型与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21-34.13彭祚等,宋廷茂,刘勇.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日期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72-77.14刘勇.容器移植苗-----一种新的苗木类型.北京林业科技,1990,1:44-45.15刘勇.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系研究生教学概况.中国林业教育,1990,2:62-64.16刘勇.碳酸铜在林业中的使用.世界林业研究,1991,4(1):91-92.17刘勇.法国的地区整治和重建技术.世界林业研究,1992,5(4):89-90.18LiuYong.esinNorthernChina.(EnglishEdition),1993,Vol.2,No.1,10-22.19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苗木根生长潜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69-75.20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根过程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76-83.21宋廷茂,张建国,刘勇,彭祚登,赵朝中,李志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针叶树种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1-17.22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刘勇,赵朝中,李志丹,李万棋.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量与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96-101.23刘勇.适地适苗造林探讨.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1994.34-38.2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与萌芽生理.青年林业科学家论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8-34.25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V)----苗木形态与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长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6-21.26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V)----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8-122.27刘勇.我国林业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世界林业研究,1995,8(1):54-58.28刘勇.贮藏对针叶树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响.林业科学,1995,31(5):414-420.29刘勇.油松侧柏叶绿素含量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0-376.30刘勇.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9(2)∶11-17.31刘勇,林平.世界林业推广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50-57.32刘勇.世界林业推广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1998,11:106-111.33刘勇.针叶树苗木抗裸根晾晒能力的研究.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林业资源管理特刊,1998.22-26.34AjitKumarBanarjee,刘勇.98洪灾对制定林业规划的启示.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29-33.35刘勇,陈艳,张志毅,李新国.不同施肥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38-44.36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唯一作者、世界林业研究,2000,13(5):43-49.37刘洲鸿,刘勇.不同水分处理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第4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4~90.38刘勇.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技术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4):43-39师晨娟,刘勇,胡长寿.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259~263.40刘勇.加入WTO与中国环境问题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2,81(2):26~28.41刘洲鸿,刘勇,段树生.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60.42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29~134.43王继永,王文全,刘勇,魏胜利.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28~32.44WangLixian,LiuYong.pulustomentosa.ForestryStudiesinChina.2003,5(3):13~20.45刘勇.让高校领导务“正业”,光明日报,2003,11,7.46李瑞生,刘勇,乌丽雅斯.欧美雄性不育杨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3,4(总第234期):53~54.47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55~59.48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李志丹,陈彩霞.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9~13.49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85~90.50张燕,刘勇,王继永,王文全.药用植物专用肥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19~722.51刘勇.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看图书馆介入途径,2004,见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高校第七届图书情报资料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16.52刘勇,王玉杰,张玉杰,程燕妮,冯菁.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构建与高校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5.53赵世华,刘勇,王玉杰,成惠萍,程燕妮,孙丽川,张宝颖.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9~22.第二作者54白淑兰,白玉娥,方亮,刘勇.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长的影响,林业科学,2004,40(6):194~196.55白淑兰,赵春杰,房耀维,白玉娥,刘勇.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态学报,2005,25(2):220~221.56张燕,王继永,刘勇,王文全.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57~60.57齐涛,刘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库存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26~230.58白淑兰,刘勇,周晶,董智,樊荣.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生态学报,2006,26(3):837~841.59刘建功,刘勇.中国林木种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164(3)22~24.60刘建功,赵淑荣,刘勇,潘玉兴,李钧.平阴玫瑰花器官生长特性调查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82(3):10~11.61师晨娟,刘勇,张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调控技术,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33~37.62刘勇.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的构建,见陈晓阳主编,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7~163.63师晨娟,刘勇,荆涛.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21~26.64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45~48.65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4):369~372.66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38~146.67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70~75.68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育影响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05~110.69郭蓓,刘勇,李国雷,甘敬,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林业科学,2007,43(7):128-133.70朱芹,刘勇.肥料与调节剂对山茱萸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20~24.71李国雷,刘勇,甘敬,郭蓓,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2~88.72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徐扬,郭蓓.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1):1~5.73李国雷,刘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9~24.74徐扬,刘勇,李国雷,郭蓓,李瑞生.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35~138.75何斌,王兰珍,谢秀丽,刘勇.异株荨麻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48~1351.76刘勇,李国雷.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00~505.77刘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国雷.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林业科学.2008,44(7):1~5.78于海群,刘勇,李国雷,李瑞生,吕瑞恒.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65~70.79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徐扬,郭蓓.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52~57.80GuoleiLI,YongLIU,JingGAN,BeiGUO,YangXU.inustabulaeformisstand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3):286-292.DOI10.1007/s11461-008-0061-4.81刘勇,李国雷,李瑞生,郭蓓,徐扬.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18-23.82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吕瑞恒,徐扬.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林业科学,2008,44(9):76-81.83吕瑞恒,刘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关系.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69-74.优秀论文奖84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姜长吉,刘福森,李雪莲,姜辉.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拟合分析.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206-212.85尹伟伦,刘勇,李国雷,王兰珍,吕瑞恒.用系统思想提高林业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创造力理论及其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案例.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国北京,152-157.86李国雷,刘勇,吕瑞恒,于海群,李瑞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1):19-24.87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生态学报.29(3):1264-1275.88刘勇,李国雷,林平,姜辉,于海群,吕瑞恒.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3):17-23.89吕瑞恒,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杨占军,李秀玲.2009.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7(5):39-42.90Shu-LanBai,Guo-LeiLi,YongLiu,R.KastenDumroese,andRui-HengLv.2009..Mycorrhiza,19:425-434.DOI10.1007/s00572-009-0245-2.91GuoleiLI,YongLIU,RuishengLI,BeiGUO,YangXU.Responsesofdecompositionrate,nutrientreturn,antation.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13):XXXX.DOI10.1007/s11461-009-0058-792GuoleiLI,YongLIU,LvyiMA,RuihengLV,HaiqunYU,ShulanBAI,YaoyaoKANG.dPinustabulaeformisforest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3):283-290.DOI10.1007/s11461-009-0049-8.93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58-163.94孙慧彦,刘勇,马履一,贾忠奎,康瑶瑶,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76-180.9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二等奖。96祝燕,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在长白落叶松苗木培育中的应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97金虎范,刘勇,山本福寿,李国雷,吕瑞恒.日本琦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业.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67-70.98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31-33.99江俐妮,魏红旭,刘勇,徐程扬,马履一.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根系形态可塑性与氮素空间异质性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4-27.100徐庆华,刘勇,马履一,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林业科技,2010,35(1):1-3.10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李友安.长白落叶松幼苗耗水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12-14.102刘勇,何斌.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53-58.103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104林娜,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44-47.105何斌,王兰珍,刘勇.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355-361,370.106YongLiu,Guo-LeiLi,Hai-QunYu,Rui-HengLv.Creativitytheoryofecosystem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Oralpresentation.,2010,12(5):86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RuihengLv.:anewparadigmforresearcher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Posterpresentation.,2010,12(5):88108赵华,刘勇,李国雷,吕瑞恒.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3):6-10,15.109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23(4):21-25.110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教育,28(5):66-68.111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36-443.112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18-425.113徐庆华,刘勇,马履一,贾忠奎,丰庆荣.不同播种覆盖物对种子出苗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5):149-152.114吴雅婧,刘勇,郭素娟,王静.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及氮素释放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95-98.115PingJiang,YuyangSong,YongLiu.-.tingofWASWACLANDCON1010,October11-15,2010,108.116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主,39(1):24-27.117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118HaoHu,YongLiu,Guang-LuShi,Yue-PingLiu,Rui-JieWu,Ai-ZhenYang,Yi-MingWang,Bao-GuangHuaandYou-NianWang..PhysiologiaPlantarum2011,142:390-406.ISSN0031-9317.doi:10.111/j.1399-3054.2011.01479.x(SCI收录,影响因子3.067).119G.L.Li,Y.Liu,Y.Zhu,J.Yang,H.Y.Sun,Z.K.Jia,L.Y.Ma.ngs.NewForests2011,42:215-226.DOI10.1007/s11056-011-9248-x(SCI,correspondenceauthor)120康瑶瑶,刘勇,李国雷;马履一,贾忠奎,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失水胁迫对其活力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6):188-193.121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林业科学,2011,47(8):143-150.122李国雷,刘勇,祝燕.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1,47(9):140-147.123祝燕,刘勇,李国雷,林平,康瑶瑶,孙宇.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9):168-172.124李国雷,刘勇,祝燕.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林业科学,2011,47(11):166-171.125赵华,刘勇,金小麒.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7-13.126康瑶瑶,刘勇,马履一,李国雷,祝燕,马跃.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31-36127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24-27.128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129林娜,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吕瑞恒.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3):16-20.130李国雷,刘勇,祝燕,孙宇,邹尚庆.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2):117-123.131李国雷,刘勇,祝燕,李庆梅,孙宇,邹尚庆,蒋乐.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27-35.132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7-12.133.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贾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6-20.134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祝燕,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水施磷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19-226.
㈧ 林业教育是什么
(forestry ecation)
(范济洲)
专门培养各种林业专业人才的教育事业。包括研究生教育、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中等林业教育,以及各种方式的在职成人教育。
世界林业教育
林业教育最初包含在农业教育领域,以后随着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走向专门化。17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木材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林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需要培养经营管理林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于18世纪初,首先创办了林业技工学校,1763年在哈兹山建立了林务官学校,1787年在符来堡大学设立了林科。1816年德国又建立了塔兰特高等林业学校,凡志愿当森林官吏者,需在该校受4年以上高等林业教育,经考试合格者,授以林业工程师称号。俄国在1803年于彼得堡建立了林业学校,后来逐步发展为高等林业学院、系。美国1827年在哈佛大学设立了中等林业学校,1892年在耶鲁大学和康乃尔大学设立林学系,1907年在华盛顿大学设林学院。日本于1892年建立了东京山林学校,不久又在综合大学设立林科。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和工业高度发达,林业教育不仅在规模上扩大、层次上发展(包括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而且学科领域上也有所拓宽(包括营林、森工、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养殖及林业经济等)。如欧洲现有独立的林学院或在大学和农学院设立的林学院、系达76所,并在一些院、系设立了硕士、博士学位。苏联现有152所林业职业和技工学校,74所中等林业专科学校,30所林学院、系,一些院、校设有副博士及博士学位。联邦德国在70年代新建立了两所自然风景保护学院,开设与林业有关的课程。美国有40多所中等林业学校,77所短期大学(学制1~2年),50多所林学院、系(70年代以来有的已改为森林资源学院或环境学院等),绝大多数院校设有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在日本除有79所中等林业学校外,还有24所大学设有林学科和林产科,并在一些综合大学里设置了大学院(即研究生院),可授予修士(即硕士)、博士学位。日本有林科的综合大学有东京、京都、北海道、九州等大学,在全日本各地都设有演习林(实习林场)。在拉丁美洲各国有中等林业学校52所,大专林业院校(系)53所。在非洲各国有30多个国家设有林业专科学校,有18个国家在大学农学院设有林学系。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也设有林学院、系。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教育起步较晚。最初是在农科学堂内讲授林业课程,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师大学堂才规划设置林学等课。清末设置的高等农林学堂共5所,包括设在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的两所农林学堂、设在江西南昌的高级农业学堂、山东济南的高等农林学堂及湖北武昌的高等农务学堂,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生,培养传播农林技术、经营公私农林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培养农林学堂师资及管理人员,学制3年。中等农业学堂的林科,学制2~3年,招收12~15岁高小毕业生,传授农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毕业后择优派往各农事试验场,从事农林生产,如湖南长沙的农林学堂、广东省农林试验场附设的林业讲习所等。初级农业学堂的林科,附设在中等实业学堂及普通中学之内,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学制3年。以上称为“三级制”,是清代末年农林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此外,还有一种农林小学堂,设在边远山区或牧区。
1911年辛亥革命后,林业教育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但未独立成一个体系,仍然是和农业教育在一起。高等林业教育方面,全国共有4所大学,其中设置林科最早的是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和江苏南京私立金陵大学(1915年)。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农学院的增建和农业专门学校的升格,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1923年)、广东大学农科(192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1927年)、山东大学农学院(1926年)、浙江大学农学院(1929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31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4年)、安徽大学农学院(1934年)和东北大学农学院(1946年)分别设置了森林系或林学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上述大学有的停办,有的内迁。解放战争期间,未能得到发展。与此同时,解放区于1948年在华北大学农学院下设一所森林专科学校。中等林业教育是在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内设林科。1922年起甲种农业学校改为高级农林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4年;乙种农业学校改为初级农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修业3年。到1932年以后,才有单独林校的建立。有林校及设林科的农校共19所,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北及四川等14个省内。抗日战争期间林校处于停顿状态。到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林业学校19所(不包括台湾省)、中等林业学校9所,培养林业专门人才不足3000人。
中国的林业教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较快的发展。1950年教育部指示北京农业大学及南京、金陵、武汉、中山、四川及西北等7所大学举办林业专修科,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如安徽、浙江、河南大学及山东、平原、东北、广西农学院等7所院校也相继举办了林业专修科。1952年根据院系调整的要求,合并一些学校的森林系,成立了三所独立的林学院: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及南京林学院,其他农学院中的森林系仍保留,并在疆八一农学院设立了林学系。同时,中等林业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1957年中等林业学校已达20所。1957年,高等林业院校在校学生达到6065人,中等林业学校在校学生14300人,均为1949年的11倍。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林业院校在校学生增加了76%,毕业生增加了3倍;中等林业学校又增加了6所。“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院校迁到边远基层地区,高、中等林业院校基本上停止招生。直到1976年后林业教育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迁出的学校搬回了原址,开始了统一招生,调整、恢复和重新发展了一批林业院校和干部管理学院。截至1985年,各级林业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教育体系。其中,有独立的林学院11所,北京、南京及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南、西北及西南林学院由林业部所属,河北、内蒙古、吉林、浙江及福建林学院由省或自治区所属;农学院中有林学系或园林系的18所;林业管理干部院校2所,林业教育学院3所。高等林业院校下设系,系下设专业,专业按学科划分,共分为6类21种。林学基础类包括森林生物学、木材学两个专业;营林类包括林学、森林保护、经济林等专业;资源、环境类包括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专业;森林工程类包括森林采运工程、森林道路与桥梁工程、林业机械等专业;林产加工类包括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木材保护与改性、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济管理类包括林业经济管理、木材贸易、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此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道路工程、自动化电器化及财务管理等专业。1985年在校学生12520人,专任教师3803人;有条件的院校都招收了研究生,共有研究生4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中等林业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共有中等专业学校49所,其中中等林业学校41所、卫生学校3所、师范学校4所、警察学校1所;在校学生20048人,专任教师2465人;共设有林业、森林保护、经济林、园林绿化、森林调查设计、森林采伐运输、木材加工、林业机械、林区土木工程、物资管理、林业经济、财务会计等几个专业。列为重点林校的有7所: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湖南、洛阳及广州林业学校。林业职业中学全国共有24所,在校人数28113人,占林区普通高中人数的54%。在南方集体林区有以教育部门办学或教育部门与林业部门联合办学,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办学方式;在北方国有林区一般是企业、事业单位办学。林业系统的技工学校有78所,是林业企、事业单位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而成立的,由其劳动部门管理。此外,近年来还加强了林业干部培训和职工教育,到1984年林业部已培训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三北”防护林地区的县长、县委书记1000余人次,林业系统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000余人次,太行山区林业领导干部160人次,少数民族林业干部245人次,技术干部1.6万人次;并开办了林业企业厂长、局长培训班等。为加强林业职工正规的林业教育,部属6所林业院校中设置了两年制的干部专修科;各省、自治区林业部门分别开办了干部管理学院、干部管理学校、职工大学、电视大学、职工中专及刊授林业学校等。
㈨ 史宝辉的获奖情况
1991年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1993年论文《交际教学法在英语强化培训中的应用》获北京市专高等教育属科学研究优秀论文成果奖
1994年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8年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
1999年论文《交际式语言教学二十五年》获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省部级)
2006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09年《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
2010年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㈩ 国家林业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的具体职能
一是承担国家林业局委托的人事人才工作;二是负责国家林业局职称评定工作;三是负责全国林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四是面向林业行业开展人事代理、人才交流、人才培训等工作。
国家林业局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办公室、国家林业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国家林业局工人考核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局就业指导中心设在国家林业局人才中心。现为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家机关人才交流机构分会副会长单位,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单位。 (一)、承担国家林业局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二)、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职称评审工作;
(三)、组织修订和完善国家林业局职称评审工作规范;
(四)、负责制作和颁发国家林业局职称证书;
(五)、开展国家林业局职称评审相关的考试、考核、培训等工作;
(六)、负责国家林业局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办公室的工作,承担国家林业局职改办的日常工作。 (一)、组织实施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制定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条件,负责建站条件的审查,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三)、制定林业行业特有工作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资格要求,并负责组织资格培训与考核;
(四)、组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的试题库;
(五)、组织制定林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
(六)、推动林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服务;
(八)、对技术工人进行等级考核培训;
(九)、组织编写林业行业技术工种培训教材;
(十)、负责国家林业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工人考核培训中心的工作。 (一)、人事档案管理;
(二)、工资核定,工龄核定,转正定级;
(三)、职称评定;
(四)、社会保险代理;
(五)、人才派遣;
(六)、出国(境)政审;
(七)、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
(八)、人事人才政策咨询、规划设计,人才职业生涯设计;
(九)、党团组织关系管理;
(十)、集体户口管理;
(十一)、其他人事人才管理。
人事代理方式可由单位集体委托代理,也可由个人委托代理;可多项委托代理,也可单项委托代理;可单位全员委托代理,也可部分人员委托代理;单位可选择一级委托代理,也可选择二级委托代理。 (一)、林业行业培训;
(二)、国外考察、培训;
(三)、其他人才培训业务。 (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服务;
(二)、人才信息网络服务;
(三)、人才推荐;
(四)、人才招聘;
(五)、毕业生就业指导;
(六)、其他人才交流业务。 (一)、掌握林业劳动就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变化趋势;
(二)、研究解决扩大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解决林业劳动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支持体系;
(四)、组织有关劳动就业的专题调查研究;
(五)、指导林业劳动就业培训、人才交流,进行就业咨询;
(六)、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和林业行业特点,研究其他有关劳动政策;
(七)、负责国家林业局劳动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中国绿色人才网,是为社会提供人才招聘、求职等综合信息服务和人才人事政务服务的网站。设有个人求职、单位招聘、毕业生专栏、资讯中心、政策法规、专家答疑、职场论坛、境外就业、人才夕阳红、理事专栏、猎头服务、流动党员、关于我们、招聘会信息、友情链接、版权声明等16个栏目。
人才开发处
鉴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