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学校培训 > 教育培训机构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机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0-12-30 02:15:30

A. 班级管理有哪些参考文献

1、《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初探》 河池师专教心室
2、《初中班级管理之我见》
3、《初中班级管理》
4、《初中生心理现状及应对》

B.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摘要】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教、家、园衔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是面对集体,而家长的教育是一对一的。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可以让幼儿园的工作有序的进行。 一、对家、园合作的理解。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在于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讨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而家庭与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也起的重要作用。 儿童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等。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可分为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四种类型。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既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二、家、园合作的实施及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过活动的表象,深层次的思索,我们总觉得离《纲要》提倡的平等、合作,还有很大的距离。幼儿园用大量的精力筹备活动,家长忙碌的参加,表面上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是多了,实质上,从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只是整个家园合作活动的旁观者、配合者,家园合作的意义也消失了,就更谈不上什么互动了。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探求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家长活动, 具体工作如下: 一、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激发积极合作的态度。 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甚至当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了。 (1)当好教师角色,促进幼儿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师在家园活动中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只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做精心地准备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彼此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也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C.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及参考文献

培训机构所起的平衡作用
摘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注重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综合性能力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个性思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的教育方式。培训机构的出现和兴起,起到了两者之间平衡的作用,既能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考试的目的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又能促进性格和兴趣的塑造和培养。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应试能力,兴趣
理解: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应该否定应试教育,另一种观点是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却搞应试教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是将两者相结合,让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
什么是素质教育?专家们认为,通常是指为培养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遗传,教育,环境的积极性影响,最大潜能地挖掘个性发展潜能,寻找个体与社会,自然的最佳融合点,不断运用创新的模式把时代先进的意识内化并稳定成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更强调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和谐性。
什么是应试教育?一般是指学校,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用只求高分,只重智育的思想,观念和言行去影响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这种观念下,老师只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能力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
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结合的。教师应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的合理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范畴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同样是应试能力很强的人。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呢?培训机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培训机构的一些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解决了学员与家长个性化需求。习惯、兴趣、方法、自信心等方面对于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希望以此着手,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是有远见的,但最终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提高成绩。而培训机构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塑造性格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听说的口语交际能力,个人素质和应试能力,这一点是更注重成绩的公办学校所缺乏的。个人素质属于个性的范畴,对大部分孩子而言,在学校的大班教育中是难以实现的,许多失败的案例恰好能证明这一点,因此,家长便把希望投向倡导素质教育的培训机构;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需求往往又是急功近利的。这就需要课外培训机构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以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履行个性化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个性化教育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出来。总而言之,既要立足应试教育,有效解决孩子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需求,也要重视学员个性化研究,致力于中国孩子综合素质提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和谐统一。
真实反馈: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等方面的能力呢?如何在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塑造方面发挥作用呢?笔者通过真实的培训机构课堂案例进行探讨与说明。
某次小班化课堂需教授there be句型,老师需在备课时考虑的课前准备用听力画图的活动考察学生对此句型的掌握情况。活动共有三个步骤, 每个步骤所需时间为十五分钟。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有:部分学生会因紧张的原因无法完成活动;会犯方位介词混淆的错误,分不清in和on的区别;学生会有指令理解不清楚,小组配合不顺利的问题;而活动的步骤又分为:教师用简笔画画出There is a banana on the table. There are two books in the box.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在听到句子之后将图示画在课堂作业本上;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画对的给予鼓励,画错的给予指正并嘉奖勇气;在活动结束后,老师示范优秀学生的图画并让学生口头表达相应的句型操练,总结该句型的用法,将直观图示和口头操练相结合。
首先,从学生行为上来看。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关注极高,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作业本上边听边画方位图,并在后来的句型操练总结中积极发言,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另一部分学生则有点开小差或者在座位上保持沉默,不愿意参加听画练习的活动,或者在练习本上画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东西,若老师点名提问,则不知所云。两种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不同,产生的解决方式也不一样。对于第一种的学生,教师在与其积极互动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热情的关注,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们大胆地用英语发言,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外向乐于与人交际的性格,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后者来说,这部分学生不是不需要老师的关注,相反关注的需求更大,内向的性格使他们更倾于参加一些容易好回答并和同学相互完成的课堂活动,慢慢地他们会在同学与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培养出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接受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的成绩高于了第一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提高,老师给予他们一些物质与精神性的奖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其次,从家长的反馈上来看。第一种学生的家长会感激老师的帮助与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如此好的听说能力。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已充当了家长的小老师角色,将There be句型运用到生活中来,会让家长觉得学有所用的印象,这样对培训机构,培训老师以及班集体都会产生满意度,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的课后任务。这样也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提倡者。而第二种家长则对成绩是否提高的关注度非常高,认为这是首要的培训目的,如果课堂上的内向发言加上期末成绩的不理想,他们会对培训失去兴趣或者不认可带班的老师,认为外界的因素是影响孩子成绩的首要因素,什么兴趣的培养,听说口语的操练都不能为提高成绩带来帮助,是应试教育的提倡者。那么现在所需要的就是针对家长的不同需求,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教师的感受上来说。老师相对于前一种学生印象是很好的,互动的课堂需要积极参与的学生,试想没有学生举手的课堂不能算作是好的课堂。互动的交流是相互的,老师更愿意花时间认真构思课堂活动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注重成绩的提高。而后者给教师的感受是不配合性的,老师会进行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的是否不适应此项活动的开展等,进而对这部分学生更加关注,多注重与其家长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并提供指导。
总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注重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个性思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的教育方式。既要立足应试教育,有效解决孩子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需求,也要重视学员个性化研究,致力于中国孩子综合素质提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和谐统一。培训机构的出现和兴起提供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素质教育是为应试教育提供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而应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检测结果之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所在,重点关注他们所关注的地方,全面把握在校教育的现状,做好学生应试方面的衔接与优化,加强教研、教学与学员的学习管理,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注重性格的塑造与培养,才能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处置,又能以教学艺术的感悟和方式应对不同的学生与课堂。

D. 中国传统压制式教育和西方鼓励式教育的参考资料(文献)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爱人”思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出“仁”的思想,并把它当作最高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应当“舍己利人”“舍己爱人”。与此相近,墨家思想中也有“兼爱”的原则,这同样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墨子认为爱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这就是说,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他从功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兼相爱”和“交相利”,提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在以君王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永远无法实现,但其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崇尚和谐,主张以和为贵。这种“和”的思想不仅是承恩于儒、墨、伦理,更多的是来自对历史事实和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结。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快,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也在这种变革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与个性。传统道德的和谐思想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结构。在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作用下,道德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位置 道德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的价值无不以主体性的发挥,以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而道德教育的实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即造就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因此,道德获取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迫的,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应有助于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道德自律的达成。“传统道德教育因其对教育对象‘标件化’的追求而难以培养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有个性的个体;因其限制主体选择的自由和可能性而难以培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可调和的思想体系,坚决主张用西方民主主义文化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文化。这一点在“五四”运动时期掀起高潮,陈独秀指出:“科学和民主使欧洲人脱离了‘奴隶之羁绊’和‘蒙昧时代’,从浅化之民进为文明民族。中国只有依靠这两者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建设西洋式的新国家,组织西洋式的新社会,才能适应今世之生存”。胡适也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然而,我们果真能全盘抛弃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西方文化世界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应当看到,对传统道德的改造与超越是由道德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道德的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进新的道德的产生,从而形成新的道德传统。不可否认,人的主体性总是同文化与道德传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矛盾,如作为主体的自由的个体,他要受到传统的某些限制,要依赖于传统,在对传统的模仿中,个体的创造力被抵消,但是传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也就为主体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扬弃与超越也就从这里开始,且只能从这里开始。一味地否定传统,便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实际上,“全盘西化”的屡屡受挫便是无视文化与道德的发展与创造规律所遭致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在只能由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正如中国的未来只能由中国的现在所决定一样。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目的不是在于全盘否定,而是在吸取精华的基础上的超越,构建更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和谐道德教育观。(二) 构建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大和谐道德教育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网络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挑战与冲击已见端倪,不可等闲视之。在因特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这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信息畅通,才有赢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为基础,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习惯,从事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形成富有个性的道德状况。“ 首先从“德”的实质上说。“德”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自我、社会、民族、国家、人类、世界的义务或道义,集中体现个体为对自由、真理、美、善的崇敬。对社会群众来说,“德”就是个体的升华和凝聚,是国将为国的根基,是人和自然、社会、世界和谐的根基。因此,民族、国家和政党在组织德育的内容时,必须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否则德育就失去了方向,犹如没有航向的船。但是,道德教育它具有自己不同于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体,甚至内容也趋于同一,把抽象和过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放到道德教育之中,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的情绪和抗拒心理。因此,在现代德育的内容组织时,必须将意识形态的东西具体化,避免无的放矢。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结合起来,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将德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避免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要用“品德内化和养成”去组织德育内容。其次,从现代德育的概念上来看,现代德育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在现代大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构建具有现代化社会属性,现实与历史共存的,时代与未来相统一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为目标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可见,现代德育的背景是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在物质层面高度发展下,使人文层面也得到充分发展。它的特点是现实与历史共存,时代与未来相继,具有现代社会属性,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其属性是现代的,因此在组织德育内容时一定要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时代特点,既要保留和发展原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给它们注入时代的内容,比如抗洪精神、奥运精神,又要加入新的人口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发展教育、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教育等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构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制建设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现代德育体系。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论直观化,久远的历史“现实化”,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现实,三) 现代道德教育要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构建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和谐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自古而今,人类对道德社会的追求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 “中国的‘天人合一’说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从世界万物之内直接体验、感受世界万物,而不是站在世界万物之外认识世界万物”。现实与未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克服了自我规定性的,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高远境界,在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美是对真与善的超越和综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由此,可以认为对美育的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强化和追求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服西方所经历的科学与主体意识对人的异化。 当然,对美育的重视,绝非轻视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具有直观性、非知识性、非道德性等特点,它代表着人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知识的充实、功利的牵绕、善恶的规范,但又与这些东西紧密相联,是对它们的克服与超越。与传统的“天人合一”不同,这种以审美意识为基础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为基础,同时又包含和超越了这两个阶段。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美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养为主的美育方法。如《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吾日三省吾身”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常常同道德教育相结合而进行,如在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美育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倡导一种“近之以应世务,远之以穷物理,内之以娱情性,外之以张治教”、“得其理趣而畅其生机”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然,传统美育也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有着严重的缺陷,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审美意识是不能等同的。与西方社会哲学家、科学家二者同一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哲学与文学、哲学与诗保持了高度统一,因而,中华民族便有了“诗化的民族”的美誉。这正是西方社会在历经沧桑之后所力图追求的诗化哲学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无视甚至鄙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足取的。须知,传统、现实与未来三者绝非孤立的三点,它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永远地、不断地存留在现实之中,而未来则以先在的形式给现实以召唤。审慎地研究传统,积极地面对召唤,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道德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没有健全而有效的道德规范的社会是畸性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变态社会。但是道德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口号,不是人们可以随意选择、随意废弃的一套抽象概念,它毋宁说是一套与社会有着内在关联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的规范系统,因此,现代道德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复杂社会工程。尤其是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社会中,现代道德重建更是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社会道德良方,它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因此,辩证的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及其解构的原因,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吸取传统道德解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现代道德教育的和谐模式,构建富有成效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全国的一切学校均应称为"统一劳动学校",废除旧时等级分明的复杂学校类型。按总则规定,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为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为4年。第二部分为"学校工作的基本原则",规定:"生产劳动应当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它不是支付学生生活费用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的生产性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劳动应与使学生认识全部周围生活的教学紧密地、有机地联系。为了使儿童的生活不断复杂化而不局限于其直接的环境之内,生产劳动应当使儿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产形式,直至最高级的形式。
第三部分为"学校工作的制度和条件",规定每学年有三次假期:暑假、寒假和春假,要求学校每周7天均为学生开放,规定了各级学校每天的课时数,取消教学计划,取消家庭作业和一切考试等。第四部分是"统一劳动学校自治的基本原则",规定由各学校的全体学生和全校工作人员组成学校集体,校务委员会是学校自治的负责机关。第五部分概括地提出了几项贯彻学校改革的措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和剥削阶级的学校划清了界线。重视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各种缺点和错误,如过分强调了体力劳动对人的培养作用,错误地提出了将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而且完全忽视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些缺点和错误对2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三、20年代教育教学改革20年代,随着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苏联开始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在教育方面,苏联主要注重对学制的调整。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召开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从当时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现实情况出发,会议作出了把7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的决定,并允许在7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又通过了《改组第二级学校的条例》。该《条例》决定自1921-1922学年开始,逐步把第二级学校改组为中等技术学校 。但是在俄罗斯联邦,由于缺乏技术装备与合格的教师,要将所有的二级学校全部改组成技术学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决定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又决定保留第二级学校。这样,在20年代,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即4年制的小学;4-3分段的7年制学校;分成三个阶段的9年制学校(4-3-2分段)和中等技术学校六、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战后,苏联人民努力工作,国民经济和教育不仅很快得到恢复,而且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进入50年代以后,苏联教育又面临新的问题。完全中学毕业生成倍增长,而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容量有限,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得不到升学的机会。由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所提供人才和二战中人口的减少相冲突,导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苏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用法律手段确定了1958年-1964年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针对当时苏联教育存在的学校脱离生活和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法律》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其主要内容有:把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规定为苏联[普通学校的首要任务;在苏联实行8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代替7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把原来10年制的普通教育学校改为11年制学校,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 这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工农业生产劳动的认识,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延长了普及教育年限;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这次改革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教学和劳动活动过多地占用了学生应有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学制的延长,加剧了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大学的招生标准割断了普通中学与高等学校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受到威胁,因此,1964年8月10日,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结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而且还责成教育部门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2.1966年的教育改革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专家,苏共23大以后,于1966年11月10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此决议确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该决议要求:(1)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2)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合理安排,互相衔接,从第四学年开始系统地讲授科学基础知识;(3)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4)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规定。1-4年级每周课时不超过24节,其它各年级不超过30节。(5)中学开设选修课,加深数理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此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作为此次教育改革的补充文件。 3.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立法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月20日、6月23日和7月18日,分别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经验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项决议强调必须完成向普及普通中学教育过渡的重要性以及如期编写出反映现代科学和生产水平的标准教科书的必要性;扩大、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水平;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使之符合现代科学和生产要求。这三个文件也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一定的准备。1973年7月19日,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是对6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并对苏联的国民教育制度、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等都做了规定。4.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1977年12月22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决议针对中学毕业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确立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劳动技能。要求改进和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4月,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基本方针》强调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也是满足国民经济对劳力资源需求的重要手段;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提出要求,逐渐实现由儿童7岁入学向6岁入学过渡;普通学校的学制由10年制改为11年制,延长的一年时间加在小学阶段,使初等学校由3年延长为4年,以加强小学教育;《基本方针》还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普通教育必须使青年学习不可缺少的高水平的知识,同时还必须使其具有走向生活从事劳动的本领和态度。
(1)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2)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合理安排,互相衔接,从第四学年开始系统地讲授科学基础知识;(3)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4)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规定。1-4年级每周课时不超过24节,其它各年级不超过30节。(5)中学开设选修课,加深数理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此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作为此次教育改革的补充文件。 3.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立法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月20日、6月23日和7月18日,分别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经验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在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作用下,道德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位置。“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道德教育的主题,“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突出了“人的发展”的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就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重视道德教育也就是重视人自身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潜能。这些现代道德理念从根本否定了“天人合一”传统道德观 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

E.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cation . 2001

[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F. 我要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哪里可以找到啊

育儿类 教育类 培训机构类的公众号
尤其是阅读量高的 是时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而且内容比较新。

G.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H. 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参考文献

1 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曾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的寿命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者在对家企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2 研究综述
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企业满意、投资和社会满意的终极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呢?本文接下来将从浅到深详细论述。
3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3.1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并促使组织持续地进行试验、变革、改进、以不断提高其成长能力、学习能力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1)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负担学习的组织(2)学习型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3)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
3.2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内部组织机构;其示意图是扁平的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自主管理,即员工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它是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将超越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教练、教师等。
4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前提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实行的,它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就如同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说的“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五个技术组成部分,它是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的五个基础……”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首先进行“五项修炼”。
4.1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不断进取的精神基础,它使每个人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就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全身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于,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4.2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者印象。在认识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亚当.斯密曾在《心智的力量》中对思维模式有所定义:“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就像水对鱼一般,思维模式所诠释的世界,帮助我们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4.3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大家共同的景色,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色,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关切,让人难以抗拒,以至没有人愿意放弃它。
4.4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团体是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学习单位。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转化为实现生产力。因此今天的组织迫切需要团体学习。组织中众多的团体都变成整个组织的学习单位,并建立起整个组织的组织学习,进而构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
在组织内部,团队学习必须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学会如何萃取高于个人智力的团队智力;其次:需具有创新且协调一致的行动;最后,则要重视团队成员在其他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4.5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将各个独立的、片段的事件联系起来,以发现其内在的互动关系的思考方式。系统思考是为了看清事物的整体,因此它既应用系统的观点,也应用动态的观点,通过扩展时空范围,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系统思考是所有五项修炼的核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使其成为一体的理论和实务。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简单加总的效果。当然系统思考也离不开其他四项修炼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好比是火箭的发动机。
5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成功案例
江淮汽车从1996年开始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从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核心理念: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并为此营造了"40+4"模式。其中“40”是指每个员工每周要工作40 小时,另外的"4"则是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集中学习4个小时。或许"40+4"并非江汽首创,但可贵的是他们做到了坚持,一周也不能少。每个周六的上午,全公司3000多名员工,分班集中学习4个小时。一个也不能少。而且实际上,这种学习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意愿。此时的江汽,俨然一所学校。
而学习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接受教育的层面上,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江汽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学习,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习学习的能力;学习过程就是心灵互动的过程;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是掌握学习的能力;学习应变的单位不再是个人,而是团队…
崭新的学习观念,必然带来崭新的人才培训模式,江汽提出开放式的培训。在4小时的“课程”中,排排坐变成了讨论小组的“圆桌会议”,演讲式教学变成了案例研讨、角色演练、各种游戏和野外训练,讲台上的老师变成了“节目主持人”和“导演”。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互动的,学员在轻松交流的气氛中会不断地体会到学习的快感并生创意。
江汽还引进了一个“学习力”的概念,要旨是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只有那些有学习力的人,才可能成为人才。于是,在今天江汽人的心目中,学习便成了一种高回报的投入,个人资产的积累,一种最高奖赏,一项大福利。
学以致用。怎么用?江汽提出:用“心”做事而不是用手。让员工学会用“心”去做事才是管理,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甚至是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因为,在这里学习成为了一种修炼,一种对人心智的修炼。这种学习不仅限于提升技能,充实知识而是被提升到改造心灵、转变观念的层面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汽的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既然要用“心”,那么,江汽的学习便从心性的培养入手。首先,他们确立了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一员,品德永远第一。员工不但要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通过塑造人品,不断出精品;作为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公司通过大讨论,更通过员工的亲身体验,达成共识:企业致富,是国家致富之源、员工致富之本。个人利益越是与企业命运、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形成命运共同体,形成合力,三者的利益才越是能够实现最大化。心智的修炼,还着眼于培育一种共同远景。公司大门上醒目的两行大字--制造更好的产品,创造更美好的社会--把这一共同远景表述得简洁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他们都始终牢记:江汽不是一个以赢利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改善生存环境才是公司的根本目的。公司老总左延安对此是这样诠释的:创造价值,创造利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江汽公司要着力缔造的学习型企业,是以人为基础的。他们有一个员工人人皆知的战略模型--江汽大厦图。“厦顶”是江汽的企业文化,统筹整个系统;“厦身“是由技术、制度、管理三大创新作为支柱;“厦基”是江汽的“金字塔”人才工程。这个“江汽大厦图”,虽然简单,却极富深意。“三个创新”是撑起“江汽大厦”的支柱,保证支柱立稳站牢的根基是人才工程。
到1999年,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已连续9年以年均58%的增幅高速增长,增幅已位于全国汽车行业首位,被誉为“江淮现象”。行家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或说产品,或说管理,或说机制,而左延安则说,是人。人是江汽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江汽的人是团队的人,江汽这个团队是学习型的团队。在江汽、思想政治工作,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和管理的手段,而是每个人通过学习实现人格的修炼和完善。
6结论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绝不是靠一两个模型图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实践,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并且,组织的优化是没有 终点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只要我们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不懈努力、不断优化我们的组织,其实构建过程比目标更为重要!

I. 今年毕业,实习报告写的是在一家软件培训公司的工作,参考文献要写什么呢

教育类型文献、培训机构的就业报都可以

阅读全文

与教育培训机构参考文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