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哪些沟通技巧
及时沟通,避免麻烦。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和家长见面,所以,最好把孩子每天的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不要等一些情况发展严重了才想起和家长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这就要求老师在孩子在校期间,认真观察每个孩子,把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记在心里,等家长接孩子时,一两句就能说完,省的过一阵子家长询问有关情况,你却不记得了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出现的状况了。
主动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主动交流幼儿情况,不仅能让家长及时知道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作为老师,还可以从家长那里多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孩子的潜能。不要等到家长问的时候,才向家长谈论孩子,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不太在意他的孩子,或者说老师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尊重家长,态度友好。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当然知道尊重别人,礼貌友好,为学生做好表率。所以,在和家长沟通时,一定要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能有作为教师的优越感,自认为比家长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以教训的语气和家长交流,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帮助家长树立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要孩子懂得尊敬自己的爸爸妈妈。相信懂的尊敬家长的老师才能获得家长的尊重。
感情真诚,语气诚恳。对待家长的主动询问,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以敷衍的态度应付家长,一定要表现出作为老师的真诚,让家长真心感觉到老师是真的愿意和家长交流,愿意和家长共同努力把孩子教育好。当然,不乏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于老师给予孩子的批评感到不忿,这时候,更需要我们老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坦诚相待,让家长相信你是为了孩子能变得更好才这样做的。
形式多样,途径多样。随着交流工具的日新月异,很多老师也会选择通过微信、QQ等方式和家长沟通。不得不说,这种新式的交流方式能更好更及时的使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但是,在使用这些软件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要得体,还要注意保护每个家长的隐私,多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经验,相信会得到家长更多的信任。
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很多幼儿园老师还很年轻,还没有体会为人父母的感觉,所以,很难体会作为一个父母对于孩子的那种爱,难以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换位思考,真正站到家长的位置去考虑问题,这样也许就能够理解当初那些自己所不懂的那些家长的坚持、固执到底是为了什么,也更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贰』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01
幼教职业锦囊
“经济杠杆型”家长
解决对策:物质、精神奖励要“双管齐下”
“经济杠杆型”家长主要以通过金钱、物质奖励激励为主,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刺激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培养好习惯,但有时却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金钱奖励教育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奖励评价手段。也许短期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方面上,却是不利的。
单纯的“金钱奖励”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同时,在班集体活动中,孩子也会因“无利”而养成事不关己的自私态度。
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应该是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精神。而家长的金钱奖励无疑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
在与“经济杠杆型”家长沟通时,要强调: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表扬、鼓励,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和赞赏,从而加倍努力。
而物质奖励也可以有,家长可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
只有将这两种奖励机制很好地搭配和运用,才能让孩子既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又能培养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02
幼教职业锦囊
“期望过高”型家长
解决对策:扬长避短帮助家长做“解铃人”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观察和了解所教的学生,看到他们的特点和长处。
但对于家长而言,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没有参照物,因此有时候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压力山大,也让老师无所适从。
这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直接对家长的做法进行否定,要倾听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
同时,在倾听过程中,既要肯定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也要主动介绍自己眼里看到的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这些“期望过高型”家长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不安、消极的心态。
这时,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铃还须系铃人”,帮助家长主动做“解铃人”,从中化解家长与学生的“心结”。
老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压,家长也不会反感。老师要肯定家长对孩子有期待是对的,但要注意在家长面前扬长避短,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03
幼教职业锦囊
“脾气暴躁型”家长
解决对策:“三个一”讲究沟通技巧
“脾气暴躁型”的家长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一出现毛病或问题,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
在工作中,邀请家长来学校后,首先给他“三个一”,即一把椅子、一杯茶、一个微笑。
其次,谈话时注意使用“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明白: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会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认为老师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从而对老师极为反感。
因此,老师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用在“脾气暴躁型”家长身上是十分有必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老师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沟通使家长理解和相信,不是只有打骂,才能教育好孩子。
04
幼教职业锦囊
“机械管理型”家长
解决对策:在“求变”中形成家校合力
面对机械管理型家长,教师首先能做的,是转变自身观念。
“机械”并非贬义词,它仅仅只是一种不完美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此类家长往往具有执着、守规则等特点,而这些在教育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因此,老师们在取得家长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家长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帮助这一类型的家长确立“少唠叨、多关注”的交流原则,立必须立的规矩,与孩子商讨最低行为准则,在家中坚决贯彻执行。
此外,契机合宜时,老师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平时给家长推荐一些教育书籍,分享班中真实鲜活的教育案例,推荐家长参加一些教育沙龙,帮助家长先从细微处改变。
换句话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在坚持和变通中摸索黄金分割点的过程。
当家长习惯于机械式管理,就由学校先承担起“求变”的部分,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
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形成默契合作,在点滴日常中逐步共同更新教育理念,变换教育方法。
『叁』 幼儿园怎样和家长沟通培训心得
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技巧心得:家校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1、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
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2、对“放纵型”家长要重事实引导
老师在交谈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3、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
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要做到先倾听而后以动。要宽容、理解。
4、对“隔代”家长要重尊重
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肆』 如何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语言交流,不同的人说出来的话会产生不同效果,有些人说出来很动听,有些人说出来却难以入耳,这就是沟通的技巧好与不好的缘故, 有效的沟通技巧对幼儿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还需要有一些原则: 首先,以积极的形式来表达你的期望。 我们经常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这样,不许那样”,一直在用一种禁止的口吻去要求孩子,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成人想让他们怎样做。这一类的沟通只给了孩子一半的信息,即你不想要孩子做什么。但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你告诉孩子什么事情不能做,而他会去做另一件同样可是不可以做的事情,甚至比之前的那个更糟糕!书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可能从此不再把沙子铲出沙池,但会把沙子扔向另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孩子可能不会把脚放在桌子上而改成坐在桌子上。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在进行之前的错误时,老是明令禁止“不要把沙子铲到沙池外和把你的脚从桌子上拿开”的后果。但是如果用另一种积极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会产生一种什么效果呢? “错了,我想把沙子留在沙池内,所以,请你把沙子铲到中间去” “请你把脚放到地板上,并坐到桌前的椅子上。”„„ 这种积极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更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所期待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语调稳定、友好、非情绪化,这样孩子就会根据成人的希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让幼儿表达出他们的感觉。在与孩子的一起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再也不喜欢你了”“永远都不跟你玩了”。孩子们总是表达出自己消极的感觉,作为幼儿教师这是要做的则是“倾听”,而不是去批评或者急于给出评判。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让我受益匪浅:成人总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评判孩子,有天孩子对成人说“我恨你”“我再也不喜欢你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要试图通过以同样的伤害来阻止儿童的言行,早期教育工作者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因为我不让你玩游戏而不喜欢我,但我还是很喜欢你!”这样的表述将不会损伤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能让儿童知道他的观点是受到了承认与尊重。 当孩子们心情平静、活动顺利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段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平日里建立起来的和睦的沟通关系会有助于减轻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 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如何把握和幼儿沟通的技巧呢 一、熟记幼儿的名字 在幼儿园里,老师呼唤幼儿的名字,幼儿会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一般而言,呼唤幼儿的名字以幼儿入园登记的名字为标准,而不呼唤幼儿的绰号,这是对幼儿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幼儿的名字是教师与幼儿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二、选用适当的语言 在沟通过程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适当的语言呢?我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实验,当我用比较生疏的字词句与幼儿交流时,幼儿不知所云。看到幼儿的反应,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幼儿翻译一遍,幼儿恍然大悟,也和我聊了起来。因此,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该选择幼儿容易听懂的字词句来作为与幼儿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 三、老师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有经验的老师通常能够用目光来和幼儿进行交流,幼儿能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明白老师要说什么。然而,老师要使每一个幼儿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幼儿包围其中。 此外,在与幼儿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幼儿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交流起来更能感觉到老师的关爱。 四、说话语调和速度要适当 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说话的语调对于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幼儿交流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与幼儿沟通时的语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容易导致幼儿听得不太清楚,太慢就会使幼儿等得太急,幼儿本有的积极性会降低。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只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听清楚就可以了。 五、语气要和善 教师与幼儿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气,幼儿听起来会感觉到一丝丝温暖的情意,幼儿也更容易接受。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沟通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制造悬念,让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六、善于倾听 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而我们本身却不时会忽视这一点。在与孩子的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作好榜样,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伍』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技巧
教师与家长沟通成为了幼儿园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内在与家长沟通中会遇到各种各容样的问题: 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教育观点不一致,较难达成共识;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纵容,过于溺爱,不能正视孩子的某些问题; 部分家长与幼儿教师学历的不平衡,产生沟通障碍; 部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较难配合幼儿园和教师工作的开展; 当孩子发生轻微碰撞的时候,家长对幼儿园的责备 华南师范大学华蕊幼教中心将针对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温红博博士,举办“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幼儿园教师将全面深入了解到以下方面的沟通技巧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基本技巧; 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家园沟通; 幼儿教师如何与长者、高学历家长的沟通交流; 相关沟通案例的分析解读; 同事与同事、上司与下属的沟通技巧;
『陆』 幼儿园老师与孩子沟通的九大技巧
阅美慧教育为您服务! 走进幼儿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孩子对有的幼儿教师非常亲近,有话敢说、愿意说,老师的话也听得进,而对另一些老师则疏远,不够亲近,也不爱听老师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幼儿教师的语言运用是否恰当造成的。因此,幼儿教师掌握语言技巧很有必要。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巧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幼儿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语言显得尤其重要。以下为您介绍幼儿教师的语言9技巧。 一、语言的人性化语言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1、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被大家笑话多没“面子”呀,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悄悄地去休息室换上干净的裤子。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们不会发现的。”我想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 3.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 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地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要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语言的艺术化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语言的“四化” 4.“趣”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 5.“激”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拥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都是不错的。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6.“诗”化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是这样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画的内容按步骤、要求编成生动形象、简短易懂的儿歌,边画边说。比如,教幼儿画鱼时,我们可以一边画一边说“一条小鱼水中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会上,一会下,游来游去真自由。”这样就逐步画出了鱼身、鱼尾、鱼头、上鱼鳍、下鱼鳍和鱼泡泡,这种“诗”化的语言不仅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帮助了幼儿顺利地完成了绘画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7.“简”化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 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我们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就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直白。 三、幼儿教师应善于创造性地使用书面语、情态语等无声语言 8.书面语可能有的老师会说书面语在幼儿园使用不合适,它适用于识字较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其实书面语对于幼儿园的教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辅助作用。比如,两组小朋友进行背儿歌比赛,在黑板上给获胜组的幼儿画上一颗五角星远比口头表扬的效果要好得多;教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地记住歌词等等,这些就
『柒』 和幼儿园孩子沟通的技巧
1、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被大家笑话多没“面子”呀,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悄悄地去休息室换上干净的裤子。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们不会发现的。”我想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
3.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
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地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要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语言的艺术化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语言的“四化”
4.“趣”化——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
5.“激”化——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拥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都是不错的。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