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
一、 帮助教师具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不仅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应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训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训方式
1、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请周边学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到学校进行讲课。
2、定时学习,以骨干带全体。做好校本培训。
3、进行考核,严格把关。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考核,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操作方法。
4、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经验等形式,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创新能力。
(二)培训内容
主要侧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实施“硬考核”。培训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基本技术阶段、开发技术阶段、整合技术阶段、技术熟练阶段。
三、加强整合教学问题反思,为研究型教师发展开拓思考之路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与反思。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时,注意以下原则:
(一)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二)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佳教学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当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我们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前沿高端。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也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三)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中特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今天的教师应当树立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也是自我发展的场所;只有在教学中持续发展自我,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2.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一、解决教师待遇,从根本上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待遇的高低,对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若干行业都在高薪招聘高素质人才,若干高素质人才也纷纷竞聘,以此,不难看到待遇对人才的吸引。行业待遇好,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会心生向往,众多的人参与竞争,无疑就可以好中选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教师的待遇实在太低,工资待遇排世界第170位,而社会地位则排在了世界倒数第二位。发达国家如美国,一位普通初级中学教师的年工资一九九七年时为四万零一百美元,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2.2倍。而且美国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核,如果要辞退就一个条件:工龄最短的。然而,教师们在没有太多考核下却能十分敬业,就说明一点,教师个人素质过关。足以说明,优厚的待遇确能吸引优秀的人才。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孟加拉国,教师的工资是国家公务员的四倍。一个新教师,在你初当教师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一辆高档轿车及一幢别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无论教育如何改革,课改也好,教改也罢,考改更是隔靴搔痒,教育都很难有起色,因为这些形式的变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校建校之初仅十五位教师,学历基本是专科及以上,大多数是昆明师范院校毕业,还有两位云大毕业,一位是中法大学毕业。这些老师后来个人发展突出,当时在没有多少考核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他们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可见,高素质的教师决定着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就可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说教师身系国家未来,一点不过。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凭几句口号是苍白乏力的,要想教育行业吸纳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提高教师待遇,可谓势在必行。所谓校点撤并,是为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真正优势资源是什么,是值得思考的。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改革培训模式,让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素质。现在的培训方式通常为两种:一是院校式培训;二是校本培训。院校式培训即“继续教育”,教师主要目的是拿到学分,以求过关。培训老师在讲台上只顾讲,而且更多的是书本知识,过于笼统化、抽象化,缺乏个性化、实践化。校本培训则更多的是走过场和形式,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虚做材料,很少落于实处,没有收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教师培训追求的是“有效”。根据经验,院校式培训应该作为主要的培训模式。而且要体现长期性、个性化、针对性。同时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知识更新的培训,一是针对教学方法改进的培训。有的老师认为知识没有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其实不然。特别是知识的更新。没有知识作支撑的教学,那是无米之炊,教学起来必然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三、合理流动,动中求稳
教师队伍的稳定不能靠单一的行政手段,况且一味求稳也会造成负面效应,教师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美国的教师也强调稳定,如果你要求到新的学校任教,你的工资就得从头开始算起。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愿意者是感到在原学校工作不愉快,往往不会太多考虑工资待遇。而我们采用的是行政手段,无论乐意不乐意,必须原地待命。致使校际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好学校与欠佳的学校形成巨大贫富差距。教师对好学校趋之若鹜,无疑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形成既要求稳定,又从实际上创造了不稳定的局面,这种表象化的稳定,对学校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方式,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教师流动方案,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从而有利教育的发展。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重道远的工程,它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级教育部门更多思考和努力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参与才能逐步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