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玉雕大师中有没有刘培阳
貌似没有,以下是中国玉雕大师名录上的:
上海
洪新华:
入行三十几年,擅长雕琢人物作品,同时,创作的题材又十分宽泛,花卉、动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国玉雕的传统题材无所不通,其作品形象传神、线条流畅,取材精纯、雕工精润。产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宋建国:
在中国玉雕艺术家中,擅长绘画、艺通丹青的人不在少数,这不足奇,绘画本是玉雕的基础,造型设计,描样画活,没有过硬的美术功底,遑论玉雕创作?但从画家转身成为玉雕艺术家的人却不多,成为玉雕大师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宋建国是这其中的一位,而且是一位成就斐然、风范卓立的玉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东
李东的玉雕创作近年来呈现出锐意进取的态势,这种进取,即表现于他从牌饰把件人物山子到大型玉雕的广泛涉猎,也表现为对玉雕文化含量的潜心求索。他勤思、善学,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常有灵光乍现的奇思秒想。但以巧取胜并非他所长,他的事业起步和发展于皇城根,传统的文化基因融注于他的血脉之中,加之凭借京城人文荟萃之地的优势,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他成长的有益滋养,由此形成了沉浑、大气、健朗、阳刚的艺术风格,在玉雕艺术实践中,大步迈上一条致力开掘国学资源传统文化的皈依与创新之路。
❷ 看看玉雕大师马学武是怎么谈玉的
你这个没有图片,不好评定价格啊。建议发个图片
买和田玉请上马学武白玉城,国家级玉雕大师,正宗和田玉,不做青海料、俄料及其他料的‘和田玉’,我们只做正宗和田玉。请放心购买
❸ 新疆乌鲁木齐哪里有玉雕工作室
南门和平路口,新疆玉雕厂,历史悠久,是老厂。碾子沟马学武白玉城玉雕也出名,红山市场新开玉石店不少,很多可以接话雕刻。
❹ 马学武的玉雕经历
前不久,在一次全国性的玉石雕刻大师评定会上,回族玉雕艺人马学武 先生从150多位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称号。目前在中国,享受这一称号的,包括马学武在内只有21人,而新疆独他一人。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玉雕大师,了解了他与玉结下的30年的缘分。
在乌鲁木齐市一个玉石加工车间,我们见到了正在专心给徒弟教授玉雕技艺的马学武。一眼看去,马学武温润敦厚,深邃的目光透出他对玉石的无限爱恋。职业在他身上烙下最明显的痕迹是,那双手因成年累月地浸泡在水中、在金刚砂中磨练,上面布满了层层老茧。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对此,马学武深有感触。他说: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做玉没有德可不行,人品一定要好,心不正,扑腾一下就掉下去了。我老给我的徒弟们说,人的品质一定要好,千万不要赚黑钱。”
马学武今年48岁。儿时的他特别喜欢用泥巴捏小猫小狗,或是用铁丝做个玩具手枪什么的。同学中属他的手最巧,做什么像什么。他还喜欢在本子上画个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类的,而且很生动。看到儿子喜欢画画,马学武的父亲就决定送他去学玉雕。学艺期间,马学武非常幸运地师从著名玉雕大师韩子良先生。韩子良的爷爷过去在北京故宫做玉雕工匠,作品浑厚大气,是玉雕界“宫廷派”的杰出人物。跟随韩子良,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的真传。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看到玉雕行业的光明前景,马学武决定自己办厂。他以两块玉石起家,雇了两个徒弟,建起了自己的玉雕厂。
起初,生意做得非常顺利。但有一天,一位北京游客的一句话,促使马学武开始思考新疆玉雕的出路。那天,这个游客来到马学武的玉器行,对着马学武徒弟的一件作品边看边摇头。后来,他指着这个标价5000元(人民币,下同)的玉雕生气地说:“你这块玉,要是不雕的话,把原料卖给我,我出1万块钱。”听了这话,马学武心里很不是滋味。考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就把(新疆的)厂子停了,带了20个精兵强将,在北京办了个厂,在上海办了个厂。这两大基地在玉雕方面也是最强的两个,(厂子)我办了两年,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初在上海,我们的技术也属于前三名。”
通过在北京、上海的学习,马学武的玉雕技术慢慢升华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仅学到了玉雕技术中最难的炉雕,而且以雕玉速度快、质量高、设计新颖在业界小有名气。
有一次,马学武得到一块青玉石,形状像半个月亮,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口子,很不好设计和雕刻。每块玉的形状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每块玉雕的图纹不一样,既要随形琢玉,还要使用一些设计来掩饰瑕疵。马学武将这块玉石拿回家,吃饭的时候看,睡觉的时候想,如痴如醉。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临。马学武依照这块玉石的形状设计了一个葫芦酒壶,将那道口子巧妙地设计成了葫芦的“卡腰”。最后这件玉雕作品不仅没浪费一点料,而且艺术性非常高。在当时青玉不值钱的情况下,这件作品卖了12万元,而买走这块玉的人转手又卖了23万元。马学武不仅在玉雕设计和加工上受到许多专家的赞扬,在玉材选料上也是一绝。玉石选料专家韩常青先生评价说:
“他选料比较谨慎,看得比较细,看得准。不该用的料不拿,他要用的料就是花再多的钱都要拿来。他曾经用自己的汽车换过料。有些人看不上的石头,(他)拿回来以后绝对能出精品。”
新疆的和田地区,因独特的地质构造,盛产玉石。和田玉色泽美丽,质地坚韧,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和田玉器每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额达到10亿元。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马学武看到了这一点。1997年,他在新疆成立了一家民族玉雕工艺品开发公司,担任董事长。这家公司集原料收集、加工、销售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成果。现在,马学武不仅是一名玉雕大师,还成了一位拥有上亿资产的企业家。
长期以来,玉雕在中国形成南北两大派别:北派风格趋向于端庄正统,南派风格趋向于细腻婉转。在多年的探索中,马学武非常重视玉雕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并产生了创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来,“新派”玉雕创作应大气、粗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地貌,表现出新疆大漠孤烟、瀚海雪山的风情。
为尽快实现这一想法,2003年,马学武成立了新疆白玉城和田文化艺术研究院,做进一步的探索,以确立新疆玉雕派别。同年,他又建立了玉雕技术学校,特意招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学徒。艾斯卡尔·亚森就是一名维吾尔族青年学徒,对师傅他非常佩服,他说:
大意:我在这里已经学习了两年了。学玉首先要看料,有一次我剥一块玉材,不知怎么把握。马师傅过来教我剥,我按照他的方法一剥,果然剥出一块非常好的青白玉,而且杂质都剥了出去。我现在已经能够做玉佩、挂件了。玉出在和田,但是维吾尔族人中会雕玉的人还很少。我要向马师傅好好学习,把新疆玉雕做得更好。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新疆年产玉石200多吨,80%要在内地加工,在新疆从事玉石加工的从业人员也只有300人左右。马学武的目标是,培养一支有“新派”风格、规模较大的玉石加工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新疆,了解新派玉雕。
2006年7月26日,和田玉迎来了历史上辉煌的日子——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开馆了。
走进占地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就犹如走进了一条展示中国“玉石之路”的长廊。自春秋战国至上个世纪的馆藏玉器达3000多件,让任何一个参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一个温润的艺术世界。
一条和田玉6000多年的传播之路清晰地绘制在一面墙上: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到达河南的安阳,向西延伸到伊拉克的巴格达,向南延伸到印度的德里,向北到达新疆的吉木萨尔县,“玉石之路”的开通要远远早于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这个博物馆的创办者,是一位回族穆斯林——新疆第一位国家级玉雕大师马学武。
笔者几次采访马学武,最后一次是今年7月初。通过一次次的通话、交流,他的“玉石人生”也在笔者的笔下勾画出来。
马学武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那时我对课文没多大兴趣,就对画画迷得很,上课时经常偷偷摸摸在本子上画个娃娃什么的。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上作文课,我悄悄把语文书立起来,低着头就在作文本上画上了。没想到被语文老师发现,叫我到办公室去。我当时吓得不行,心想这回可完了!但老师没有批评我,还笑眯眯地对我说:‘你这娃娃,画儿画得还不错嘛。’”
正是这位慧眼识珠的老师,这句朴素中肯的评价,鼓励马学武走上了一条绘画之路。14岁那年,父亲将“画迷”儿子马学武送到新疆玉雕厂学习玉雕。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马学武带去的几幅人物画习作,让厂里接收了他,并安排他去做玉雕中最见功夫的活——炉瓶。
传统的玉雕工艺分4类,有炉瓶、人物,还有花鸟、禽兽,其中数炉瓶雕琢最难。对玉雕似乎天生有着一种灵性的马学武,很快就独自完成了他的玉雕处女作——一尊玉雕香炉。这件作品不仅得到了厂内老师傅们的赞赏,还参加了全厂玉雕大赛,并获得了炉瓶项目的第一名。这个奖项极大地鼓舞了马学武,使他更加加快了行进在玉雕之路上的步伐。
集南北技艺之长,形成独特玉雕风格
我国玉雕业在元代时就出现了南北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南派以苏州、扬州为中心,技法圆熟,贴近市场;北派出自宫廷,以北京为中心,因材施艺,气势雄浑。
16岁那年,马学武到北京去学艺。其间,他非常幸运地师从了著名玉雕大师韩子良先生。韩子良的爷爷过去在北京故宫(微博)做玉雕工匠,是玉雕界“宫廷派”的杰出人物,作品造型端庄、浑厚大气。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马学武后来的玉雕作品高贵、大雅风格的形成。
跟随韩子良,使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玉雕艺术注重造型、色润形美的真传。而在此之后,马学武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艺、办厂,倾心求教、潜心钻研,集南北技艺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做玉,尤其是做和田玉,我的体会是,在用好玉料和尊重自然创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质美,尽力突出它的柔韧性和油润性。也就是说,构图追求精美和谐,工艺讲究舒展大气,抚摸成品要有温润脂滑的感觉。”马学武一直在追求一种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韵,又使其增添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造路径。他认为,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似乎是天然长成之物,这才是和田玉艺术的最高境界。
1990年,马学武的玉雕作品“紫金象鼎”被上海博物馆收藏;2002年,他的“八环炉”荣获中国宝玉石协会“天工奖”铜奖;2004年,他的“葫芦壶”获新疆第一届国石和田玉展示会优秀作品奖,同年,他荣膺中国宝玉石协会认定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2005年,他的“望子成龙壶”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和田玉的窗口
早在新疆玉雕厂工作时,马学武就深深地感受着和田玉和雕刀相遇时的快感。他对和田玉有着别人无法感知的情感,他经常说,谈起给中华文化带来荣誉和实惠的“丝绸之路”,因为有很多书籍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几岁的娃娃都知道。但要说起同样串联起新疆和中原,新疆和中亚、西亚的“玉石之路”,许多人不熟悉,或者压根就没听说过。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研究和田玉的艺术家,马学武清楚地知道,“丝绸之路”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的历史有6000多年。
个人荣誉的不断获得,并没有使马学武停下脚步。作为一个新疆的穆斯林玉雕大师,出于对和田玉的热爱,他的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日渐成熟: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座和田玉博物馆。他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场馆,不仅能够展现出和田玉沧桑深远、博大精深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让人“零距离”观察和田玉玉雕的美妙精湛,向世界递交一把打开和田玉文化宝库的钥匙,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和田玉的窗口。
为此,马学武开始一次次地“丈量”中国“玉石之路”中最精彩的一段, “‘玉石之路’的发源地就在我们新疆,昆仑山这一带,就是一个连一个的和田玉‘窝子’。从古到今,这里都是我们国家出玉最多的地方,没有哪儿能比!”马学武自豪地说。
2006年7月26日,马学武自费创办的和田玉博物馆在乌鲁木齐市正式开馆。以博物馆为依托,他还创办了和田玉研究院和和田玉玉雕培训学校,并亲自担任馆长、院长和校长等职,致力于和田玉的系统研究、雕刻技法传授和文化传承。马学武的目的是,通过对和田玉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传播,使和田玉这一能够代表新疆悠远历史、深厚文化的民族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
❺ 新疆玉石雕刻学习地点
新疆乌鲁木齐的我和我弟玉石文化俱乐部,我朋友的侄子就在那里学,挺不错。学了3个月,已经可以精工雕刻杂件了。练手的作品就有人要,教学老师很用心,可以考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