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血液标本送检原则包括
一、检验标本的保存和运送检验标本保存和运送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
采集的标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检验结果受到或大或小的
误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标本保存和运送。
(1)标本采样后须立即送检的常规项目有:血沉、血气分析、
血氨、酸性磷酸酶、乳酸以及各种细菌培养,特别是厌氧菌培养。
(2)标本采样后0.5h内送检的常规项目有: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血液细胞学、体液细胞学、涂片找细菌、霉菌等。
(3)标本采样后0.5~2h内送检的常规项目有:
粪便标本、痰标本、各种蛋白质类、色素类、激素类、脂类、酶类、抗原、抗体测定等
二、检验标本的送检和处理检验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将导致生化成份发生改变。
如:
尿液留取后超2送检被认为不新鲜标本,其化学成份将分解,使结果成假阴性;血气分析标本久置后,PH和PO2下降,PCO2升高,必须立即送检,否则将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血液标本送检延时时,其红细胞代谢产生的内源性产物将释放入血,使钾、转氨酶显著升高,血糖降低。
因此,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在运送工具的选择、标本的保存、环境等方面严格按规定执行,检验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检验科,并注意标本的隔离、封装,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检验标本经过由培训上岗的送检人员运送,所有标本加盖密封,避免倒出、污染,外套塑料袋,扎好口;所有标本竖着运送,不能随意颠倒、震荡;各种检验申请单与标本同时送检,不能分开。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溢出,溢出后应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有传染性的标本以确保不污染环境和保护人员的安全为原则。
具体要求:
1、标本运送要注意防止标本外溢、蒸发和污染,用有盖容器
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2、严格控制温度,如遗传系列检测标本需要置于18~25℃环境运输,不可冷藏和冰冻。
3、运输过程中对于所有感染性物质(包括血液检验质量)的溢出物,可采用以下清除程序:
(1)戴好手套。
(2)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向布或纸巾上倾倒消毒剂,包括其溢出物周围区(通常可用含氯消毒剂)。
(4)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朝向中心进行处理。
(5)约30分钟后,清除这些物质。如果现场有碎玻璃或其他锐器,则用撮箕或硬质纸板收集并将其存放于防刺穿容器内以待处理。
(6)对溢出区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有必要,重复第2~5步)。
(7)将受污染的材料置于防漏、防刺穿的废弃物处理容器内。
(8)经成功的消毒后,向相关科室报告溢出事件,并说明已经
完成现场清除污染等处置工作。
2. 标本采集的名词解释
采集就是收集的意思
标本:
1.专门挑选出来供学习、研究用的动物、植物或矿石样品
2.枝节和根本
3.指供医学分析用的组织切片、血液、粪便等
4.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3. 分子诊断的标本采集
合理的标本采集对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核酸的定性/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标本应严格按照适当的生物安全指南进行采集,不合适的标本处理会导致核酸降解,产生错误的患者检测结果。
1. 标本识别 标本采集时应明确患者身份及其标本,充分尊重患者隐私。同时应为医疗人员提供合理而充足的检测和治疗相关的信息。标本应牢固地贴上标签,内容至少包括:识别号、采集日期和时间、标本采集者姓名、标本来源等。
2. 申请单信息 申请单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信息:唯一标识号、入院登记号、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种族、采集日期、标本类型、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信息、医生姓名、标本采集的部门、检测申请原因等。
3. 标本采集 采集人体组织或体液标本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佩戴手套,预防标本中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同时阻止标本被处理人员的脱落细胞污染。特定的检测方法可能需要额外的预防措施和采集说明,如HPV检测采集宫颈标本应在醋酸试验之前。实验室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时应考虑潜在的干扰和污染来源,正确指导和培训临床医生按照特定方法或检测体系的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集。临床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尽快将标本信息输入至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同时应尽快处理接收的标本。如果标本存在如溶血、冰冻血液或标记不当等情况应考虑拒收。
4. 抗凝剂 血液和骨髓穿刺(BMA)标本采集应使用合适的抗凝管或含其他添加剂的试管。试管添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分析物类型、试验、标本量而定,有研究表明肝素和亚铁血红素可能会抑制PCR反应。因此,推荐使用EDTA和ACD抗凝剂检测血浆或骨髓穿刺标本。如果被测量为细胞内RNA,采集血液或骨髓的设备应包含RNA稳定剂,或者在采集后立即加入RNA稳定溶液。
5. 组织标本 如果无法获得血液或口腔黏膜细胞(如患者死亡),或者组织标本的基因型同血液或口腔黏膜细胞不同,或者组织为某些潜在感染物质核酸的唯一来源时,可采用组织标本。通常最佳的组织量为1-2g,但由于各种组织所含的DNA和RNA的量不同,采集组织的量也因组织而异。多细胞组织如骨髓、淋巴结、脾适用于基因组DNA检测,需要的组织量较少。少细胞标本如肌肉、纤维、脂肪组织不是基因组DNA的最佳来源,采集量最好大于1-2g。通常,如果没有广泛脂肪浸润,大于10mg的组织至少获得10μg的RNA或DNA。不同组织的蛋白质的量和类型各不相同,核酸分离方法也因组织而异。按照特定来源的组织,根据厂家建议分离DNA或RNA。
病理科医生通常从大块组织中采取有代表性的部分组织进行固定、染色、显微镜检测和病理诊断,或者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提取DNA或RNA进行分子学分析。一般选择病灶组织进行检测、非病灶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织对某些分子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如杂合性缺失分析或微卫星不稳定性试验。
4. 进行微生物学检验时,对临床标本的采集有何要求
5. 采集标本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健康评估考题
1、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原则上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或正常活动下收集标本。
2、多数试验尤其血液生化检验,一般要求在禁食12小时后清晨空腹采血,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而造成光学干扰;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成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嘱咐患者采血前4小时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尽量了解患者对刺激物(烟、酒、茶或咖啡)和成瘾性药物的接触史,供评价检验结果时参考。
3、药物对血、尿等成份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得到正确结果,必须事先停服某种药物,临床医师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用于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标本应在药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采集,给药后未达到药物浓度稳态时所采集的血样将反映已调剂量的药物的低浓度或谷浓度,如果只采集1份血液标本用于TDM,那么首选检测谷浓度。
由于人体的生理变异和患者的状态存在周期性变化,因此最好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才有助于对每次结果进行比较,以减少由于不同采集时间所造成结果的波动。以下举几类标本采集的最佳时间:
1、血培养 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最好是在未使用抗生素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
2、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同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时升高的速度和达到峰值的时间各不相同,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2~4小时、4~12小时和6~9小时,阳性检出率最高。
3、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检测根据药物峰值效应,应在获得稳定的治疗浓度或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集血样。一般而言,肌肉注射、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分别在给药后1~2小时,15~30分钟、1~5小时内取血,但对于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采血时间,以达到检测谷浓度或峰值浓度的不同目的。如通过静脉输注的药物,一般在完成输注后1~2小时完成药物分布,而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则需6~8小时才能完成其分布。
4、糖耐量试验 分别在空腹、餐后1小时和2小时采集血液标本。
5、尿液标本 尿液的收集时间取决于所需检测的成分。所测成分如日内变异较大,则需收集24小时尿。过夜尿或晨尿不仅可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能力,还可用于尿液细胞学及管型的检查。
6、输液患者标本 正在输液的患者,最好在输液完成后一段时间采血。如输液时必须采血,切忌在输液臂近端抽血检验,应在未输液的另一侧臂取血。输脂肪乳的患者,应在输完8小时后取血;输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电解质的患者,应在输液完成1小时后取血。若患者输入库存过久的血液,由于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血,可致患者血钾、乳酸脱氢酶、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
6. 标本采集的意义有哪些
一、标本采集的意义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要采集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血液、体液等标本送验,旨在通过实验室的检查方法来鉴定病原,了解疾病的性质及病情的进展情况。因此,正确的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正确的检验结果与正确地采集标本关系密切,护士必须了解各种检验的临床意义,掌握采集标本的正确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不受影响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责任。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1.采集任何标本前,都应先填写检验单,选择适当的标本容器,在容器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检验目的及送验日期等。
2.采集标本前、后及送验前均应仔细遂项核对检验单,以防发生差错,并应向病人说明检验项目的有关事宜。以消除顾虑,取得配合。
3.凡采集细菌培养标本,须放入无菌容器内,事先检查容器有无裂缝,瓶塞是否干燥,培养基是否足够,有无混浊,变质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及其它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培养标本应在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如已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4.采集各项标本均应按照规定要求做到:及时采集,标本要新鲜,量要准确,按时送验,不应放置过久,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特殊标本要注明采集时间。
5.必须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如做妊娠试验要留晨尿。因晨尿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高,容易获得阳性结果。
7. 标本与样本的区别,平时我们在临床采集血液,应该叫血液标本还是血液样本呢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吗谢谢。
同问呀。。刚查了网络
样本: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内样本(sample),研究对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标本: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
还是没说出区别。
补充:
仔细想想,还是有区别,样本有强调的是,总体里取部分的意思,用部分来体现总体的情况,不指具体对象。所以经常说什么的样本,
而标本是用来化验或研究的具体对象。强调的是 被研究或化验的目的。
对标本采集的时候,这些取部分来检测整体情况的标本就是样本。所以留取标本有留样、取样之说。
8. 临床病原体检测通常可采集的标本有哪些
且对混有杂菌和混合感染的标本不易明确其结果,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结果。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鉴定。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3,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有些标本如尿液。主要包括直接镜检,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生化反应.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分别取0,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即取一定量的标本如液体标本用液体培养基作一系列稀释。若原始培养为阴性。 (四)常规检验 1、酶免疫技术、PCR技术。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菌落特点、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或倾注培养、血清学试验,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 (二)快速诊断 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体外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 (三)直接药敏试验 直接药敏试验即在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同时、化学发光;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体外药敏试验等,35℃24h后计算每克标本所含细菌数。 2、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简便、动物接种等鉴定,还规定除血培养外。但因其在试验时接种量难以标准化;组织标本称量后制成悬液、对流免疫电泳,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可能是病原菌、胶乳凝集试验。 (一)直接镜检 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值得推广,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用抗生素纸片作药物敏感性试验,10-3等,10-2;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其鉴定快速、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另外,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并稀释成l0-1。 (五)报告 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