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小学三年级安全教育有哪些内容
1、通过安全主题来班会,让孩子认识到源安全的重要性,真爱生命。
2、实练演习,比如说遇到火灾怎么办。
3、农村孩子喜欢玩水,让孩子远离深水,不要到水里游泳,教孩子遇到溺水怎么办。
4、在学生引导学生懂得不避风险学相处要友爱谦让,不相互打闹,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不要在班级乱蹦乱跳,以防摔倒磕到。远离阳台,不爬高,遵守纪律。
5、出学校过马路,懂得左右查看,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知识
2.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安全教育学习心得
安全时刻记心中,生命财产不可抛
3. 教育农村学校学生安全出行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哪些
(1)应具有安全意识,随时观察所通过的道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内
(2)崎岖不平的容山路、陡峭的山崖存在因下雨而发生道路坍塌、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
(3)道路位于深山峡谷、河道边时,要提防上游暴雨引发山洪暴发。
(4)冬季下雪时崎岖的山路要特别注意行走安全。
(5)雨季要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在恶劣天气出行。
(6)行走的路上遇暴雨时,要选择地势较高处躲避,同时注意防止雷击。
(7)夏季走在山路上要防止被蛇咬伤,可手持木棍边走边敲打。
(8)天快黑时尽可能不走山路,以防因视线不好而摔伤。
(9)在偏僻的道路上行走时最好结伴而行,以防发生意外。
(10)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要到小河中戏水或游泳,以防溺水。
(11)通过河道时最好快速通过,防止突然猛涨的河水将人冲走。
(12)不图抄近路而从冰面上通行,以防掉入冰窟。
4. 如何有效在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交通的快捷和生活的方便,但由于车流量和人流量的增大,群众参与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农村道路发生交通事故也日趋增多,特别是农村道路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也屡禁不止,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还是农村驾驶员和群众交通法规意识薄弱,违法驾驶、违法行走、违法载客、违章占用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很大比例。这与对农村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少,农村群众和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农村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驾驶员和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农村”的现状
一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法陈旧老化。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机动车驾驶员比较分散,因此很难真正把道路交通参与者组织起来实行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一些农村驾驶员认为,自己不专门从事营运生意,驾驶的路程短,学不学意义不大;也有一些人认为,目前交通部门对不参加安全学习者,缺乏管理约束措施;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当前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法陈旧老化,枯燥无味,流于形式。因此,交通安全宣传的形式一定要新,方式一定要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宣传经费短缺,影响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开展,由于农村经济薄弱,活动经费缺,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难以得到保障。职能部门没有此项经费开支,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拼西凑,做“无米之炊”。宣传教育活动也只是作作表面文章,更谈不上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因此,要提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交通安全宣传经费的投入力度。 三是警力有限,使一些偏僻农村地区成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盲区”。由于农村警力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地区成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盲区”。随着道
路交通参与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很难把道路交通参与者组织起来实行有效管理,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农村”的对策
一是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推向社会化。首先要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农村基层干部是关键,他们会做群众工作,善于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他们传达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形势,一级对一级抓指导,一条一条地落实,形成合力,大造声势,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在群众中物色一批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交通安全宣传员,努力把交通安全的种子撒向千家万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交通法规的浓厚氛围。
二是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交通安全宣传主力军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组、进家庭安全宣传活动,以切实提高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为己任,将安全宣传做深、做实、做细,使得交通安全常识老少皆知、家喻户晓。
三是各部门要协助搞好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交通法规意识是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任务,单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宣传力量。宣传部门要担起牵头的担子,财政部门要拨出一定的宣传教育经费;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配合搞好这项工作。农村的基层组织要建立一支交通安全的宣传队伍,配备一些宣传员,农村团组织要经常开展宣传活动,教育部门要安排一些交通安全法规课,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四是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开展不同形式宣传活动是扩大农村群众懂得交通法规,了解交通安全常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群众,遵守交通法规,搞好交通安全的有力措施。首先,交通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驾驶员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其次,在广大农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如利用各镇、各村(居)、学校的墙报栏、黑板报进行交通安全常识宣传,黑板报、墙报以交通安全法规为主,结合外
地和本地典型事故例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让群众看后一目了然。再次,广播站、电视台要经常性地开展交通安全常识的广播电视讲座,有线电视要定期不定期地播放《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章节和交通安全的新闻事件,电视栏目要播放一些典型的交通事故宣传碟片,使驾驶员和群众从中得到教育。交通管理部门要联合教育部门不定期到乡镇中小学校,特别是公路沿线的学校上交通安全常识课,不断培养学生遵章守法的自觉性。
5.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给农村的小学生多加几条禁止令。比如:不要下河或者坑塘洗澡;远离村里或者地里的内变压器,更不要攀容爬;不要在庄稼地里乱跑,以免掉进机井里;不要攀爬电线杆;在家里不要随便拿应该瓶子就装水喝,因为有可能那个瓶子是农药瓶;不要划火柴或者打火机玩,尤其不要在柴火垛旁划火柴或者打火机,以免发生火灾;在路上尽量走路边,因为农村机动车还是挺乱的;在家里不要拿金属物体往电源插座孔里捅。
6. 谈在农村小学生中如何渗透安全自护教育
近年来,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事故伤害,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十分迫切和重要 ,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大力渗透安全自护教育,防患于未然。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教育的规律。所以课堂也就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自护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安全自护学科知识的渗透教育,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安全自护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增长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树立安全自护的意识。如:五年级社会课中中有认识道路交通标志的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懂得这些标志的作用外,还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并引导学生用手势示范,指挥交通。另外,通过学生分组扮演违反交通规则的生活小品,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在警示教育中引导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并不比成人少,并易受社会习气的影响,如何抵制这些消极影响呢?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学校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向学生宣传交通法规和学校要求,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遵守交通安全,定期为学生播放交通事故警示教育录像,聘请交警来校做报告,在社会多方面加强安全警示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普及交通安全常识。警钟长鸣,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时刻敲响安全教育的警钟。
三、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强化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班会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穿插渗透安全自护实践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开展每日一讲活动,利用晨会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安全自护知识教育活动,(如:课间文明游戏;道路交通安全;骑自行车的规定;楼道的安全;如何预防疾病等等。)同时,联系实际,表扬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批评一些违反安全规范的行为,集体剖析、纠正。做到评奖、批评相结合;不定期的出安全自护能力培养的黑板报(如:消防、防水,交通、维权等为主题的板报);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开展了紧急撤离疏散的演练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安全自护的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让学生利用周日组织交通安全小卫队、小卫士走上公路,挥动小黄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协助交警指挥交通,维护交通秩序;组织他们到企业生产现场听安全员讲述安全生产故事,带领他们参观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展览等。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安全形势,懂得遵章守法和加强自我防范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小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自觉行为。
五、在模拟演练中提高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在主题教育中获得的相关安全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演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护技能。如为了强化学生在火灾中的逃生技能,我们设计消防逃生演练,在演练中教师扮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器火器材,学生扮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弯腰蹲走前进等。在防拐骗的主题中,我们可以设计了陌生人敲门的模拟演练,其他班的教师扮演陌生人,让学生在演练中练习应对陌生人的技巧,并懂得坚决不给陌生人开门的道理。在防震演练中,我们做紧急疏散演练,练习一些自救技能,使学生在演练中学会防震的知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安全教育,时时抓、事事抓,安全教育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撑起一片蓝天。
7. 农村孩子安全常识作文
"学校安全重于泰山",适逢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3月29日下午班会时间,学校召开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会议由臧永山副校长为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在一个多小时的安全教育培训中,臧校长紧紧围绕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拥挤踩踏、防溺水等安全知识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主题开展教育,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奔跑追逐;尽量在家就餐,不吃腐烂变质、过期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外出活动时,要有家长陪护或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上下楼梯要礼让有序,切不可奔跑推搡;遇到自然灾害时,要学会保护自己等。 学校将以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校园广播、网络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学生上学、放学进出校门的高峰时段,加强领导值班和安全保卫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及治安状况的排查、整治工作,全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为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创设良好条件。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到警钟长鸣!
8. 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题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活泼好动,交通安全意识差,在马路上嬉笑打闹、你追我赶甚至横穿马路等。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学校多设在道路边上,有的学校设在狭小的胡同里,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学生的车辆把窄小的弄堂挤得满满的,道路拥挤不堪,有的学生上学、回家要横穿过几条马路,学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学校的突出问题。
(二)是从学校的教育目标看,交通安全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再则,发生交通事故经常在校外,对学校影响不大,学校没有直接事故责任,因此,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远远不够,教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没有进行系统传授,造成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三)家庭教育方面看:农村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
因此,造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除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法规外,学校忽视交通安全,小学生获得的交通安全知识比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学生出行安全,必须从教育入手,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孩子受到系统、全面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必须将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课,落实责任,明确目标,确保效果。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则是预防和减少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学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重中之重。
(一)是学校要设立交通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形成管理网络。为了保证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应建立校交通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书记担任组长,行政人员和年级组长等成员组成,形成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等不同层面的管理网络,使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在纵向和横向间形成合力。
(二)是建立一支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可聘请班主任、交通民警担任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对在校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培训,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学生的交通行为,并形成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和责任制度,推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避免交通事故,在小学校门前、附近以及学生必经之路中间可设置学生上、放学,请车辆减速慢行等安全警示牌,同时在学校门前以及附近路面安排值班老师或交通安全员,以防发生意外。
(四)是实施校园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学校将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教育列入法制教育课、班会课以及其他学科之中,将每学期学生交通违法情况做为对学生品行评比、评优的依据。同时,学校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协作,以开展珍爱生命、平安回家活动为载体,推广小学生交通安全 小黄帽路队制,开办少年交通安全夏令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小手牵大手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五)学生上放学实行路队管理,培养学生的养成行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规范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学校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学校的上下楼梯到上放学的路上要求学生必须靠右行走,无论上下学,都要求学生以班为单位排成路队,学校老师、保安加强护送和巡查,让学生在路上规范行走,定能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对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光靠学校、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视,交警部门要多对道路安全进行督查,对违规车辆加大执法力度,全体驾驶员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文明驾车,文明行车,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发生在小学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就一定会减少或杜绝。我们通过教会一个人,可以带好一个家庭,促进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从而辐射整个社会。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行为,恪尽职守,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让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为社会的稳定、家庭幸福,时刻关注小学生的交通安全
9.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都有哪些,全面
解决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安全教育重在落实
安全教育关于学生的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重要的,面对不可逆转的生命之旅,学校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事,更不是开展几次安全教育活动,搞几回安全检查就能保安全的。所以,安全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重视每时每刻的安全教育。体育活动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平衡力,协调力和奔跑的躲闪能力,提醒学生跑跳时注意安全…..等等都是安全教育落实的地方和表现。同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并形成工作体系,使安全教育制度化、日常化、能落实到学生班级,学生个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受益。
(二)增强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储备量
老师自是“半桶水”,如何浇灌学生呢?因此,老师获得必要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手段就显得迫切需要,只有老师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老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不难,这样才会达到安全教育的真正目的。使老师获得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很多,毕竞如今是个信息时代。比如:请专家进行授课,购买图书,光碟,也可以上网学习,或是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通过大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增强各自安全知识的储备……且这些渠道都是投资小,收益大的,老师在受益的同时,能正面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安全教育的瓶颈就突破了。
(三)学校安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仅靠学校的安全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的积极合作,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广大的家长对学校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还是认同的支持的,问题是他们自身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在家庭中不懂得时时给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悲剧屡屡发生,要从实质上得到家长的运行,学校应对家长进行分批分期的安全知识培训,比如通过召开家长会说安全、讲安全;通过观看安全管理方面的光碟、展板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丰富家长的安全知识,才能使他们有效地与学校合作,把学生的安全问题落到实处。
10. 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备查制度。学校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回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基本答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应每季度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要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制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学期要向学校报告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成长状况。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讨论,寻求对策。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