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英盛观察法律意识乃社会法制之根本,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及正常运行依赖于法律意识的完善。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甚至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当前,与中学生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除了受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外,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在他们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自觉反映。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法律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先导观念。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Ⅱ 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
做好提前准备,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有的放矢,才能自如驾驭教材和学生,使课堂教内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首先教容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充分挖掘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学生用学案中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觉学习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Ⅲ 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开展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水平,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自觉践行规范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可塑性较强,尤其是性格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发展和塑造的关键期,组织教育力量,对学生加以有利的熏陶教育,使其道德意识不断加强,道德情感产生内化,道德意志更加坚韧,道德行为进一步持久稳定。
(一)开展专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后续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支撑与条件。学生只有在充分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才能够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自觉规范不良行为,杜绝不好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普及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或者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等。但是,必须避免道德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具体真实的案例,来启发学生自主产生价值评判,这样既可以诱导学生主动产生积极的价值标准,又可以提升其道德认知能力。
(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产生情感的认同
只具备道德认知还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学环节或者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与思考中,对美丑善恶产生内在的情感冲突,自觉排斥丑陋的行为,接近和赞赏美好的品行。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诚信的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只是枯燥的进行说教,学生不仅不会对诚信产生自我的体验,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但如果教师以为诚信而牺牲个人利益,成就集体利益的事例来说明其作为立人之本的重要性,学生在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情感认同,在心灵的震撼中自觉认同诚信的价值意义。
(三)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
初中时期,教师要善于动员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初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在面对诱惑时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需要在实践锻炼中磨炼其恒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识,发展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优秀道德品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Ⅳ 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课堂教学的师生地位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双边互动关系。学生主动参与的实现,需要其自身发展具备一定条件。其中一个主要条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水平。而主体参与意识的最终形成又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理性思维能力等为制约条件。处于儿童期的初中生,这些条件尚未成熟,还处在自我主动参与意识的感性理解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对如何实现初中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特殊研究。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的提高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于参与各项活动这种更直观、更具体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参与地位及意义,以达到主体的感性实现,“参与”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操作上的有效落脚点。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与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越促使其向理性理解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说是主体地位实现的标志,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而这同样需要有操作上的具体落脚点,如果没有操作上的保证,对教师如果没有明确的规范的操作上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会流于空泛而得不到实在的体现,参与是非常具体可见的 。
一、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切实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实施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分析教学对象,即分析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些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的情感需要设计教学,教师设计的活动过于简单或者繁琐,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容而忽视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二、重视布置课前任务,适当分散教学难点。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为下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这点至关重要。学生圆满地完成课前任务,有时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教师要力求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四、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保证,而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总体目标。
Ⅳ 如何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道德与法治素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兴趣入手,对如何在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