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
一要完善各级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疫情应急机制,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回施。一旦发生答疫情,务必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二要强化疫情监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切实加大免疫力度,加强养殖环节防疫管理和检疫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大中城市及其郊区、边境地区、候鸟栖息地、发生过疫情地区、养殖大省、大型养殖场和育种繁种基地等重点地区的免疫和监测。
三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和有关防治方案,加强医学监测和预防工作,坚决防止疫病向人群传播。
四要加强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的储备研究,重点做好诊断试剂、新型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加强流行病学规律研究。
五要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施动物防疫工程,大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贰』 H7N9型禽流感的防控措施
卫生部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早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二)规范病例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
(三)指导各地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此方案适用于现阶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防控。
目前对该疾病的感染来源、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潜伏期、传染期、临床特点以及该病毒人际传播能力尚不清楚。本方案将根据对该疾病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疫情形势变化适时更新。
三、病例的发现、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卫发明电〔2013〕5号)。
(二)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四、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进行调查,重点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前7天内可疑动物(如禽类、猪等)和农贸市场的接触和暴露情况,以及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接触人员情况等,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二)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吸取物、肺洗液、肺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如病人死亡,应当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附件2)进行。
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病例收治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并于24 小时内送当地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各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应开展核酸检测,具备相应生物安全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开展病毒分离,并将分离的病毒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需将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原始标本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
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省份,常规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数每周不低于15份,并将H7核酸检测纳入常规检测项目。
五、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
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卫发明电〔2013〕6号),落实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六、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一)定义。
(1)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
(2)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
(3)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二)追踪和管理。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健康随访,不限制其活动,每日晨、晚各1次测体温并了解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报告及治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应当采集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双份血清标本(开始实施医学观察时和间隔2-4周后),当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时还要采集咽拭子,送当地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
七、及时开展风险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形势、病原学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终止响应。
八、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各地要积极开展舆情监测,针对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进展,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指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风险认识,促进公众形成正确的疾病预防行为。尤其要加强禽畜养殖场、散养户、屠宰场、批发及交易市场等的禽畜饲养、捕捉、屠宰、储藏、运输、交易和经营人员以及宠物禽畜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九、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培训与督导检查
对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与感染防控、风险沟通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叁』 我国目前的家禽饲养方式对禽流感的防控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目前的抄家禽饲养方式可以说非常原始,多为农家分散饲养,部分为专业户养殖,规模在10几只到数千只或上万只不等,管理粗放,卫生状况差,防疫条件差,无法做到全进全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人、猪、鸡同在一个房间的也不乏其数。这种状况增加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难度,容易出现漏接种(免疫死角),也增加了人感染禽流感的几率。
『肆』 我们在2004年禽流感防控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2004年,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回靠科学、答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成功打赢了禽流感阻击战。在禽流感大暴发的时候,去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禽流感防治指挥部,由回良玉副总理担任指挥长,协调了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等,共同组织了非常坚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进行有效的工作。在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前提下,农业部发挥了职能作用,主要负责疫病的控制,负责免疫封锁、扑杀、消毒、销毁、免疫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负责疫情的检测与诊断。这个工作机制是有效的。因此在去年短短的50天里就扑灭了49起疫情,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禽流感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目前禽流感流行面广、涉及的禽种多的局面下,禽流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疫苗免疫接种加扑杀的措施是控制禽流感的策略。
『伍』 我国今年防控禽流感有哪些新举措重点是什么
我国政府在认真总结2004年防控禽流感的成功经验后,对今年防控禽流感提出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内,要容完善各级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疫情应急机制,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务必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第二,要强化疫情监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切实加大免疫力度,加强养殖环节防疫管理和检疫监督。特别要加强对大中城市及其郊区、边境地区、养殖大省、大型养殖企业和育种繁种基地等重点地区的免疫监测。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人感染禽流感的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加强医学监测和人群的预防工作,坚决做好禽流感的防控是杜绝人禽流感的根本。
第四,要加强防控禽流感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加强诊断制剂、新型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加强禽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第五,要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施动物防疫工程,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当前的重点是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坚决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把禽流感控制在疫点上。对禽群做好免疫,力争免疫密度达到100%。
『陆』 禽流感防控与疫区处理办法是怎样进行的
●漂白粉可杀死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没有超常抵抗力的病毒,这比较有利于我们对禽流感的隔离、消毒和净化。根据对苯酚、消毒灵、氢氧化钠、雅好生、漂白粉、高锰酸钾、二氯异氰尿酸钠、百毒杀、新洁尔灭、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药物进行体外杀灭禽流感病毒的试验,禽流感病毒对上述消毒药物比较敏感,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可以将病毒杀灭。在直射太阳光下,病毒也容易被灭活。
●少与宠物禽类接触
如果信鸽、观赏鸽没有感染禽流感病毒,通常情况下接触是不会感染禽流感的;在禽流感疫区,如果信鸽、观赏鸽感染禽流感病毒,且环境中病毒浓度很高,日常接触也是有可能感染的。因此,在禽流感疫区,在禽流感流行时期,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应该减少与宠物禽类接触为好。
●买活禽要戴手套
菜市场经常把鸡鸭放在一层叠一层的窄小笼子中,这样很容易通过其粪便传播禽流感。因此最好不要直接用手触摸鸡鸭等活的家禽,可以戴上手套触摸,一般可以不戴口罩,回到家后要用肥皂洗手。
●白斩鸡难杀死病毒
禽肉煮熟、煮透后,通常不会导致禽流感病毒传播。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白切鸡的加工方法有可能没有完全煮透,这样如果此鸡“生前”感染禽流感病毒,在烹饪过程中,病毒可能没有完全被杀死,就有可能进入人体。但如果存活,会否通过消化道传入人体各组织中、病毒在人体是如何运作的,这些机理现在都还不清楚。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食用一些煮熟、煮透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白切鸡。
●鸡精鸡粉可安全食用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强,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阳光直射40-48小时以及常用消毒药均可使该病毒灭活。鸡粉、鸡精等鸡有关产品是以鸡为原料制成的,加工时都通过特殊的流程,一般来讲,高温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食用正规生产厂家(有卫生许可证)的鸡粉、鸡精等鸡有关制品是安全的。
●水禽与养鸡场不可混杂
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种、不同个体的动物上不断传递,是很容易产生变异的。我国家禽存栏量大,饲养点较密集,而且不同种类的家禽饲养点互相交错,尤其是水禽与养鸡场混杂在一起,是非常有利于禽流感变异的。
另外,禽流感病毒感染鸡群后引起的损失与细菌的合并和继发感染有很大的关系,无论在生产现场中或实验室内攻毒试验,都可以证明,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死亡损失,这在禽群感染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的处理上,是有意义的。
●高危人群多摄维生素C
禽流感的高危人群包括饲养员、屠宰工人等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人,以及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特别是12岁以下的儿童。
饲养员、屠宰工人在工作场所应穿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工作前后彻底消毒;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应避免去菜市场等活禽较多的场所,并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和药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提高免疫力很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对预防禽流感非常重要,市民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对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特别是煎鸡蛋一定要煎透,避免蛋黄不熟。
『柒』 如何认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禽流感防控的作用
高致病来性禽流感被OIE归为自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通常采用隔离、扑杀办法,以发病地区为中心建立免疫隔离检疫区,扑杀感染鸡群,作为临时应急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需要充足的资金补偿作为后盾。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控制以至消灭此病,必须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全方位加以考虑。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将免疫接种纳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程序,与隔离检疫、完善的生物安全以及扑杀相结合,是控制该病的良好途径。疫苗免疫是根除本病的重要措施,但是,禽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不同亚型禽流感疫苗的保护具有型特异性。因此,注重生物安全是减少或避免鸡群感染禽流感的关键因素。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第一,一定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禽流感研究防止人为造成病原传播;第二,加强鸡场(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对来往车辆及人员严格消毒,减少禽流感病毒传入;第三,加强其他疫病的预防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提高家禽的抵抗力。
『捌』 如何做好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对禽流感的预防必来须采用综合性自措施。首先应该保持禽舍的清洁卫生,鸡不应与鸭、鹅等水禽混养。在禽流感受威胁区,应给鸡、鸭、鹅注射有效的疫苗。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物品应进行可靠的清洗和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发现家禽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应该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报告,并对疫点采取封锁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病死禽类不能转移、不要随意丢弃,要对扑杀的禽只做焚烧掩埋处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玖』 H7N9禽流感如何防控
冬春季节是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发季节,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建议:
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注意饮食多样,均衡营养。
六、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带上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七、从事家禽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的职业人群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穿工作服等),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发现病、死禽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以及时、妥善处理。
掌握防控知识,希望大家能够更好的防控疫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