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í yè bào lù,意思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钢铁铸造、画家,油漆工,粉刷工、烟囱清洁工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1)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扩展阅读
预防措施
1、 制订、实施医疗实验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护措施指南。
2、对有关人员(包括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并持正确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3、 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4、 落实好各项防止职业暴露的安全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医疗实验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规章,废弃物的消毒处理,个人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等。
出现事故时要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
⑵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几个学时
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 的 (血液) 、
(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 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2、 一旦决定实施 PEP,
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效果越好, 最好在暴露后 ( 1-2 )小时之内开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 或者 (0.5% 碘伏) 进行消毒,并 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 (生理盐水) 冲洗干净。
⑶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发生锐器伤后,应遵循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的处理原则。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3)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建立和完善监督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职业暴露事件是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前提。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启动事故报告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科介入并指导暴露后处理,力争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及工勤人员等职业安全的教育。针对不同人员专业的特点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形式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知识水平。
⑷ 医务人员 aids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业务学习怎么写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要求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医院成立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实到实处。
加强医务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护人员预防HIV感染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实施普遍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医用防护服www.dehsm.com/yiyongfanghufu.html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禁止传递锐器。